馮子材死後葬於欽州,朝廷命他在欽州東南角修建“馮永義公轉廟”,史稱“包公廟”。
馮子材生平簡介1818年8月17年,馮子材出生於廣東欽州外沙尾村。年輕的父母雙亡,他們和奶奶、哥哥相依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馮子材在靈山被天地會劉霸部劫持,與反清隊伍結下了恩怨。同年,他投奔該團總經理黃,充當猛將,協助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
1851年(鹹豐元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鎮壓兩廣邊境,官職高達1000。後來廣西提督向榮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清廷授予“功臣”稱號,馮子材也被獎勵了壹件黃馬褂,使他成為騎兵校尉。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赴廣東羅定、信宜等地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廣西知府。18年後,他報病回鄉,暫時結束了漫長的府尹生涯。
1883年(光緒九年)十二月,法國挑起中法戰爭。因官員腐敗而退休的馮子材修築工事,再次出征抗擊法軍。馮子材應兩廣總督張樹聲之邀,在廣東督導高、雷、秦、連四屆政府的整編,參加抗法戰爭。
1885(光緒十壹年),以68歲的身軀,精心策劃,親自指揮,創造了震驚時代的鎮南門——郎子勝。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率軍援助北方,戰功卓著。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中英邊界談判發生糾紛,馮子材被任命為雲南知府。
1898(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調他到北京,取北京營。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時年86歲的馮子材在廣西組織軍務,打理廣東秦連防務。盛夏三月,途中中暑,牽引舊傷,死於南寧。
苦難童年馮子材的祖先生活在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尾(今廣州)。清朝乾隆年間,市場被淹,馮子材的爺爺搬到欽州外的沙尾村定居。
馮子材於嘉慶二十三年(1865438+2008年8月17)六月二十七日出生於此。當時的欽州屬於廣東。
小時候,馮子材過得很苦。他4歲喪母,10歲喪父,和奶奶、哥哥相依為命。他很孤獨,只上了兩個月的學就輟學了。為了生存,小馮子才不得不賣鹽,做木工,摸魚摸蝦,和大人壹起押運牛幫。籬笆房被洪水沖走後,他只好住在寺廟裏,饑腸轆轆,朝不保夕。父母去世後,叔叔李想收養馮子材,但馮子材拒絕了,祖孫過著日復壹日的悲慘生活。15歲,馮子材奶奶去世。求生的欲望驅使流浪街頭的馮子材練武。就拿這拳腳功夫來說,馮子材是個木筏子,當保鏢,吃過* * *。
加入清軍鴉片戰爭後,兩廣反清運動風起雲湧。
道光二十八年(1848),31歲的馮子材與朋友外出做生意,在靈山被天地會劉霸部劫持,於是與反清隊伍結下了仇怨。
馮子材從劉的第八軍逃出後,投奔該團總經理黃充當眼中釘。
,幫助黃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從此成為清朝的統治工具。但無奈之下,馮子材帶領多人投了連州(當時屬於廣東,現轄合浦縣連州鎮)知府,對鎮壓天地會、圍攻連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著,馮子材升任為肅州清剿淩十八義軍。因其敢打敢拼,獲得了八品的高帽,這是其晉級的重要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