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陽朔縣的民間藝術

陽朔縣的民間藝術

清鹹豐六年(1856),龍潭的徐大德創辦了“包華群英桂劇班”,後稱“包子班”,陽朔有了正式的桂劇班社。清末民初,陽朔、白沙、福利、興平、高田等地有“打字班”。民國21年白沙增設“瑞英樂班”,26年江西會館成立“壽陽劇院”。兩個劇團分別在陽朔縣和桂林附近各縣巡回演出10多年,33-34年因日軍入侵而解散。同時,各鄉鎮的桂劇隊經常演出活動,桂劇有了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各區成立了業余藝術團。原桂劇劇團上演桂劇四大傳統劇目,文化部門收集整理傳統劇目,桂劇脫胎換骨。1957之後,由於話劇的原因,桂劇演出不多。“文革”期間,傳統戲劇被視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霸占舞臺,桂劇銷聲匿跡。1976,業余桂劇隊恢復活動。到1985,白沙、福利、興平、高田有13個業余桂劇團,其中白沙、福利鎮桂劇團為半工業(農業)半藝術化桂劇團。

1969陽朔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以下簡稱文藝隊)成立,受文教局領導。1979後主要演出桂劇。縣文化局舉辦兩個文藝小課堂,共30多人,培養小演員,充實文藝隊伍。1982年參加桂林戲劇展演周,演出桂劇《包公牽驢》,獲創作表演三等獎。1985,縣文藝隊成員44人,演員、樂隊、導演、舞臺美術齊全。演出劇目有《關十五》、《秦香蓮》、《火焰山》、《胭脂扣》、《鄭之女》、《徐九經升官》等20部。彩調,又稱“燈籠”、“調”,是陽朔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民國4年至25年期間,縣級彩調壹直處於繁榮時期,部分大村有彩調隊。比較有名的大師有高田的徐老友和城關的莫奈奈。24年在高田福建村設立的“經發大課板”(稱紫晶課板),是比較正規的課板,有壹年的學習,健、丹、潔、醜齊全。其他色標隊多在冬季或淡季排練,春節期間演出。25年後,縣政府以色調不道德為借口禁止了這場演出。

建國後,色調獲得新生。從1951到1956,白沙趙村院、高田府三村陸續開辦了幾個色標班,其他村的業余色標隊也相繼成立。到1958,全縣有112個業余色標隊,唱響了色標大戲劉。

1959年,陽朔縣文工團成立,團員30人,演出了《拾玉鐲》、《龍女與》、《劉三姐》、《三月三》等劇目。1960藝術團被下放(解散)。

1965年8月,陽朔縣農村文藝宣傳隊成立,15人,隸屬縣文化部門領導。經桂林市彩調培訓班培訓後,學習中南五省現代戲演出推薦的《打鑼》《調鍋》等壹批劇目,回縣城巡回農村山區,傳播現代彩調戲劇。從那以後,全縣所有的業余色標隊都排練現代戲。1966年底,由於“文革”動亂,縣文藝隊、業余文藝隊停止演出。1976粉碎“四人幫”後,色調死了。次年,縣文化館舉辦了四期培訓班,舉辦了1演出和第二次全縣老藝術家座談會。1979期間,桂林在陽朔縣舉行了區域性業余文藝匯演,陽朔縣創作的現代調性戲劇《花王嫂》參加了演出。業余演員廖和朱桂鳳獲得了優秀演員獎。1980年,全縣第三次老藝術家座談會召開,縣文化館組織19人的表演教練團下鄉巡回演出。全縣業余文藝隊伍發展到153,隊員4300多人,春節期間演出375場,觀眾16萬人。1981年、1982年,縣文化局組團參加桂林曲藝展演暨戲劇展演周,彩碼荷塘節獲創作表演二等獎、貓兔三等獎。《蓮池社》演員王福獲得新人獎。從65438到0985,全縣有84個業余色標隊,堅持業余、自願、小型、多樣的原則,農閑時排練,節日時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15年,縣政府邀請上海祁鳴新劇社在該縣樂瞳劇院進行為期約3個月的白戲(文明戲)演出。同年暑假,中共桂林支部派戲班子到陽朔縣,在粵東會館演出《劉固的處境》、《殘廢的歲月》等反封建戲劇10余場,演出天數10天。此後,每到陣亡將士紀念日,壹些短劇就在各區小學排練,去桂林讀書的學生也回縣城演出。7月1939後,在老師的組織下,陽朔初級中學師生在縣城廣場上演了《放下妳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約黃昏》、《壹家人》等劇目。1942年,縣長組織鳳凰的演出。1944、1945,興平戰時青年服務隊、劉浩善聯隊在遊擊區演出了鄉村歌曲、軍民進行曲、青紗帳等。1947期間,來自連筆鄭彪中心學校的老師和桂林師範大學的實習生表演了大型新歷史劇《林沖奔夜》和木偶劇《壹枚銅錢》。福利中心學校師生表演了歷史劇《天道遺風》。

新中國成立後,縣、區、校的文藝隊先後演出了《三代復仇》、《青年壹代》、《青春怒放》、《滿意不滿意》、《沈默中》和《細致》等劇目。興平半山雲水酒店位於興平鎮鵝根地村70號(距離漓江30米),剛從漓江碼頭上來,20元背景正對面。位於陽朔漓江景區黃金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