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
周至縣的位置在中國陜西省堯舜時期(約前24世紀),相傳周至屬羅國。
西周(約11世紀~ 771)屬於都城。
春秋時期,從秦襄公八年到孝十二年(公元前770-350),屬秦國管轄。
戰國十二年至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50-222),周至屬武。
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 ~ 206年)屬於內史。
西漢漢室始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屬雍國。第二年(前205年)改中壢郡。漢高祖九年(198)改為左文史。建元六年(前135)改為右土木史。太初元年(前104)設周至縣,行署設在終南鎮,屬遊福豐。
東漢建武三年(27),周至縣並入武功縣,劃歸扶風縣。
西晉建興元年(313),周至縣遷至扶風縣。
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武功縣並入周至縣,劃歸扶風縣。太和十壹年(487),原武功縣脫離周至縣,周至縣仍屬扶風縣。
西魏還是沿襲了北魏的舊制度。
北周明帝二年(558),周至屬中南郡。縣城位於晉中南鎮。天河二年(567),南郡終析,衡州位於舊址,周至屬其治。從周至分出滄城縣和溫塘縣。周至郡府移至戶縣幹河鄉附近,倉城府位於竹峪鄉倉峪村附近,溫湯府位於廣濟鄉溫泉村,三縣全部劃歸衡州。建德三年(574),周至縣遷至此址。周楠縣位於衡州,縣屬今二曲鎮,轄周至、滄城、溫塘三縣。大象二年(580),蒼城、溫塘並入周至縣。
隋煬帝開三年(583),廢縣,周至縣劃歸京兆縣。
唐武德三年(620),衡州廢,周至縣劃歸冀州。周至縣東部位於南縣境內,即現在的南鎮,在那裏轉永州。貞觀元年(627年)棄冀州,周至、中南兩縣劃歸永州。貞觀八年(634),棄於南縣,仍歸周至,轉永州。第二年(691),建立冀州,周至縣屬之。大足元年(701),棄冀州,周至縣劃歸永州。天寶元年(742年),周至縣改名為益壽縣,劃歸永州。至德二年(757年),撤銷益壽縣,恢復周至縣,劃歸京兆府。甘寧二年(895),屬京兆府管轄。光復年(901),周至縣劃歸鳳翔府。
侯亮開平二年(908),京兆府改為大安府,周至縣屬之。
後唐同光元年(923),調任鳳翔府;第三年(925年)改隸鳳翔府。
晉、漢、周以後,都沿襲後唐舊制。
北宋大觀元年(1107),中南鎮設清平軍,東置周至郡。軍、縣政府都在中南鎮,劃歸京兆府,周至縣仍劃歸鳳翔府。
金鎮佑四年(1216),在縣城東金寨村設衡州,轄周至、中南、眉縣、李祥祥。
元朝至元初(1264~1278)廢棄衡州,最終南縣並入周至縣,隸屬鳳翔府。十六年(1279),京兆府改安西道,周至屬之。清元皇帝年間(1312),安西道改豐源道,周至屬之。
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元路易為安宅,周屬之。
清順治元年(1644),安政府統治周。
民國三年(1914),廢府設路,周至屬關中路。11年(1922),周至縣直屬於陜西省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周至屬第九行政監察區。民國36年(1947),調至第十行政監察區。
1949年5月30日周至縣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1949 65438+10月1鹹陽市行政督察辦公室(以下簡稱鹹陽機構)管轄。1953年撤銷鹹陽專屬,周至縣劃歸寶雞代辦所管轄。1956年撤銷,周至直屬於陜西省管轄。1958年眉縣並入周至縣。1961年,重新建立鹹陽,眉縣脫離周至,歸鹹陽市管轄。很快就被轉移到鹹陽專用。1968年鹹陽改為鹹陽革命委員會,周至歸其管轄。1984周至縣劃歸Xi安管轄。
周至縣行政區劃圖1949年5月30日,周至縣解放,原建制鎮改稱區。下半年,武功縣三廠(在高旺)劃歸周至。全縣有15個區,轄123個鄉。
1950年5月,原15被劃分為10區,轄101鄉。城關區(在城關鎮)轄11鄉鎮;馬肇區(在南沈寨)轄10個鄉鎮;四竹區(在辛家寨)轄9個鄉鎮;拜亞區(在拜亞鎮)轄12鄉鎮;珠玉區(在淩美村)轄8個鄉鎮;樓觀區(在蛟鎮)轄8個鄉鎮;六區(薊縣南部)轄11鄉鎮;安祖區(在安祖鎮)轄11鄉鎮;甘河區(在宋村)轄10個鄉鎮;中南區(在中南鎮)轄11鄉鎮。1965年指定公社三星、三合、* * *廣三個大隊組成幹魚灣公社,舊水磨公社遷至安加齊公社,改稱安加齊公社。
1980年,廣濟公社劃出壹部分成立羅瑜公社,原城關公社分為四屯、辛家寨、侯家村、城關公社、城關鎮。全縣有29個公社,1個社區級鎮,30個行政單位:城關、侯家村、四屯、辛家寨、小飛象、清華、竹嶼、翠峰、廣濟、馬肇、樓觀、薊縣、九峰、上村、中南、四竹、輔仁、陳赫。
1984,原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生產隊更名為村民小組;此外,啞柏、中南、樓觀公社更名為鎮;將原城關公社、城關鎮合並為二曲鎮。從65438年到0985年,周至縣共有29個鄉鎮政府,轄363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2489個村民小組。
2009年,周至縣轄9個鎮,13個鄉:二曲鎮、拜亞鎮、中南鎮、樓觀鎮、上村鎮、馬肇鎮、廣濟鎮、集賢鎮、後樊子鎮、侯家村鄉、四屯鄉、辛家寨鄉、翠峰鄉、竹峪鄉、青華鄉等。
動物資源
有40多種羚羊類哺乳動物,如金錢豹、青羊、羚羊、鹿、麝、狐貍、野豬、獾等。鳥類230余種,有錦雞、環頸雉、白面山雀、斑啄木鳥、松花雞、長尾藍鵲、黃鵲、喜鵲等。
珍貴動物包括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金毛叉角羚,二級保護動物,如大鯢、金錢豹、黑斑羚、小熊貓、金貓、錦雞,三級保護動物,如林麝、豹貓。
農作物害蟲有30多種。農作物害蟲天敵126種。
森林害蟲174種。森林害蟲天敵12種。比如赤眼蜂。
河池自然魚類有4目7科21種,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有:鯉魚、鯽魚、三文魚、鯰魚、鰻魚。經濟水生動物有:甲魚、蝦、貽貝、蝸牛、青蛙等。珍稀魚類和水生動物有:大鯢(大鯢)、秦嶺三文魚等。養殖的魚有:青草、鰱魚、鰻魚、鯿魚、鯉魚。有草魚、青魚、鰱魚、鰱魚、鯿魚、鯉魚等。還有烏龜、蝦、鰻魚、貽貝、蝸牛、螃蟹。浮遊動物有4大類60個屬和種(原生動物、枝角類、輪蟲和手足類)。
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森林裏有270多種動物。其中有黑熊、豹子、青羊、羚羊、鹿、麝、狐貍、野豬、獾等40多種哺乳動物。有黑鷴、環頸雉、白面山雀、斑啄木鳥、松花雞、長尾藍鵲、黃鵲、喜鵲等230余種。珍貴動物包括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金毛叉角羚,二級保護動物,如大鯢、金錢豹、黑斑羚、小熊貓、錦雞,三級保護動物,如林麝、豹貓。
植物資源
周至縣植物園植被種類繁多。太白山共有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50種。苔蘚植物有63科142屬302種;此外,還有大量的蕨類植物、地衣和真菌。太白山區和後畈子鄉光頭山也有特有植物,有29個單屬,1個特有屬,150個特有種。
該縣水域有浮遊植物8門100屬和種。
草地總面積98萬畝(其中300畝以上草地4.35萬畝,山區農林缺口散生草地65.438萬+05.4萬畝,山區食用灌木林地草地78.25萬畝)。可利用面積97萬畝,畝產鮮草414公斤,總產量4萬多公斤,消耗飼草2.2萬公斤,載畜量654.38+0.2萬羊單位。
1989年利用草地面積18.8萬畝(放牧牲畜所需面積),占全縣全部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9%。主要草本植物有芒、苔草、白羊草、黃背草、茅草、銀蓮花、野豌豆等。,質量高。全縣年產雜草(幹)946萬公斤,主要有沙草、白茅草、蜈蚣、苦曲、野燕麥等。,營養價值很高。草季的時候割下來餵牲畜和羊,優質的用來餵豬和雞。、
周至縣林區橫跨秦嶺南北,屬於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混合帶和北方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占Xi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96萬多畝草場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文化
周至民間文藝-牛虎相鬥周至民間藝術起源於圖騰崇拜和祭祀慶典。薊縣的古樂,翟軍的道情,被譽為音樂化石;鬥牛虎、夾板舞曾獲國家、省、市級獎項;秦腔起源於明末,興盛於當代。曲慈社,自樂班,皮影戲,木偶,都是常新。民間諺語、傳說、手工藝獨具特色;書法和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歷代人民精神文化的結晶。
周至現代文化始於民國中期,陸續引進了歌唱、報紙、黑白無聲電影、田徑、球類運動。現代文化始於建國後,設立了文化局、廣電局、體委、縣檔案局等部門,發展和管理文化事業。電影、電視、有線揚聲器、電視錄像、錄音機、報紙和雜誌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從1987開始,黃色、有害的文藝內容滲入社會。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掃黃,收繳銷毀了大量淫穢書刊和音像制品。1989年有1個廣播電臺,1個電視唱盤,1個縣劇團,工人俱樂部,縣戲劇學校,電影公司,文化館,圖書館,書店,電影院,影劇院,體育場,3個文物管理所。鄉鎮有文化站(中心)、電影隊、書城,還有民營書店、電影隊,活躍人民文化生活。
旅行
樓觀臺,道教文化發祥地之壹,是老子講授《道德經》經典的地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千古絕唱《長恨歌》就誕生在這裏,白居易曾任周至縣令。王法塔是國家重點文物,因隋代佛教文物的發掘而聞名中外。矗立在縣城西部的雅庫莫塔是唐代建築,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也留下了神奇美麗的傳說,吸引了大批中外賓客前來觀光。縣城所在的二曲鎮,因明清哲學家李詠(二曲)與孫奇峰、黃宗羲並稱儒學三大家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