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芙蓉村景點

芙蓉村景點

司馬寨

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當地富豪陳世鑾所建,位於村西北角。三座四合院並排組合,總面積70米,包括15中堂,6個天井,24座佛塔,58間房屋,花園,池塘,水井,面積6400平方米。陳家還有36戶人家。三個四合院各有壹個門,有通道連接院落。正門到屋前的寬度為18米,分為幾個大院落。整個房子看起來既開闊又親切。

陳氏宗祠

陳氏大宗祠位於東門如意街以北,為禮制建築,格局嚴謹,形制完整。它是芙蓉古村最好的建築之壹。陳大宗祠建築東西向,前面有壹個大院子。院子南北兩個門,南門叫光宗門,北門叫堯祖門。庭院前有壹個小水池,叫接續池。在水池的東岸,有壹個照壁,上面刻著八仙。陳氏大宗祠的主體建築是壹座七開間、兩進的建築,大殿周圍有寬敞的走廊,祠堂內最精致的戲臺。伸入庭院,三面敞開,方便觀眾三個方向觀劇。舞臺的屋頂是壹座休息山,有高高的飛檐和飛翔的翅膀。木結構上有雕刻成仙像的斜撐,精致的花籃立柱,蓮花覆頂。祠堂正殿上方,掛著許多功名利祿的牌匾,堂柱上寫著許多對聯。其中有壹對柱子上寫著:地枕三崖,崖上名花永明艷;大門四面環水,水秀氣榮,這就是美榮村文風興盛,風水好的關系。

三星詞

又稱宗胡祠堂,位於芙蓉村東南角,建於陳氏第二十八祖丁酉年(1598)。為四合院式木質平房建築,總建築面積1,728平方米。平面布局整齊對稱。前廳和後廳是七開間,兩廂是三開間,前後鋪面。梁架結構是吊梁和穿鬥的混合結構。屋頂懸掛於山頂,建築材料厚實,結構嚴密,梁架自由擺放,造型簡潔樸素。

如意街

當地村民稱之為長塘街。如意街東起東西門,西臨芙蓉峰,延伸至村中心,全長220米。村裏其他街道的街道都是鵝卵石鋪成的。只有如意街的街心鋪的是青磚,兩邊鋪的是石條。顯然是後來重修的,但從青磚的磨損和凹凸不平來看,大概是明末清初修的。如意街是村裏最繁華的地方,是村民閑暇時聚會閑逛的好去處。當地有壹首民謠是這樣說的:天是天,芙蓉在地上,妳吃了沒,漫步長塘街。

芙蓉閣

亭子建在水池的東邊。它是壹座兩層樓的亭子式方形亭子,坐落在山頂上。亭子有飛檐,空氣細膩,像盛開的芙蓉花。亭子裏有壹個美容臺。人們通過南北兩座長長的石橋進入展館。這裏成了老年人聚會聊天的好地方,尤其是在夏秋之夜。村民們早早來到這裏乘涼、休息、聊天。

明倫堂

位於村中,北臨如意街,東臨芙蓉池,為封閉式內院建築。整個書院格局正統,形制規整。從東到西依次為池畔、易門、杏壇、明倫堂、報告廳。儀前有壹對旗桿,明倫殿前有壹個寬3.2米、長6.4米的長方形杏壇。明倫堂和報告廳是三個開間,進深9米。明倫殿後墻中央有壹座供奉孔子的神龕,兩側懸掛著壹些孔子語錄。報告廳後墻上有兩扇窗戶,讓光線穿過後面壹個狹窄的采光天井,方便學生學習。在書院的南邊,有壹座三開間、依山而建的住宅。住宅前有壹個寬約12,長約50米的大花園。園內竹子栽培茂密,假山起伏,壹條蜿蜒的石徑和水流從中穿過。花園有壹扇小門與演講廳相通。所以它也是學生休息或娛樂的好地方。

將軍塢

此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名為將軍府,故為國民黨第五軍參謀長陳故居。將軍的房子四周有高墻,有壹個大院子,全部用鵝卵石鋪成。主體建築為大型三合院建築,九室兩橫亭,前後兩進,前十室後六室,兩層閣樓,雙檐山墻屋頂,灰色鴛鴦瓦。整個建築構思巧妙,技藝精湛,鏤空雕花,格子窗工藝精湛,檐廊上的南瓜吊柱使整個建築空靈典雅,集藝術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將軍的房子不僅建築豪華,門道也很精致。門口重檐,歇山屋頂,飾以吻鳳,磚雕精美絕倫。門道上,有壹副青石做的對聯:禮義家規;直水仁山古畫。橫批是:洪溪沿河。

南寨門

這是楠溪江常見的石券門,全部用原石建造,很重。村子的墻下有壹條運河,水從西邊來。這個門外的水渠,是村婦洗衣服洗菜的好地方。這裏水流大,水清。所以,壹整天都很熱鬧。面對村門是壹個小巧精致的喬婷亭,裏面供奉著天官(堯)、地官(舜)和水官(禹)的神。在亭子裏,也有美女可以通過祭祀來休息。尤其是下雨的時候,會洗衣服的女人和跟著她們的孩子可以避雨。具有人情味的輕巧緊湊的亭子,與粗糙厚重的圍墻、南門形成鮮明對比,也充分彰顯了楠溪江的建築特色。

司馬第壹大武遺址

位於芙蓉村西北角,建於清康熙年間,共36間,仿佛由三個壹模壹樣的二元四合院組成。沿著中軸線,有照壁,大門,庭院和大廳。大殿分主次,正殿在前。每個大廳被分成壹個小房間。大屋結構采用傳統的六框三柱、挑檐梁式木構架,屋頂懸掛在山頂。所用的木材做工精致,以楸木為主,看起來端莊紮實。很少用油漆來表現木材紋理特有的自然美,裝飾藝術精美,如門楣、柱基上的石雕,梁、麻雀、行。司馬壹號公館的第壹道院墻和牌樓在二戰中被毀,至今未能修復,只留下殘破的鬥墻和精美的漏磚窗,供人們聯想昔日的輝煌。

陳玉芝紀念館

陳(1225-1278),芙蓉村人。他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家裏很窮。由於勤奮好學,在南宋鹹淳元年(1265)成為秀才,擅長繪畫,畫水墨竹簡。歷任揚州付雪教授、淮東總司令、浙江曹甘總司令、刑部第二司作家、廣王府辦事員、省國史院書記等職。宋景炎元年(1276)二月,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恭帝趙顯被俘,元兵南下,入侵溫州。為了響應文天祥(右丞相)的號召,陳帶領幾千人從他的少數民族村莊來到溫州抗擊袁。然而,由於寡不敵眾,陳率領許多人邊打邊撤退。當他到達楠溪江中下遊的呂壹和九丈時,他與元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因寡不敵眾,退到家鄉芙蓉村後的芙蓉崖,堅守陣地,與袁部隊繼續抗戰三年。最後,陳因為彈盡糧絕,從南崖上跳下,為國捐軀。宗族其他七八百人也緊隨其後,全部跳崖而亡。後來,為了紀念陳的英雄事跡,他把二房祠堂改成了陳紀念館供人們參觀。

十八條金腰帶

芙蓉村的人壹向倫理道德,民情淳樸,耕讀興旺。據《陳芙榮家譜》記載,中考考中進士、舉人、聖元的有34人,歷代在京任職的有18人,號稱天下十八金帶。今收藏金腰帶十八條,有容量圖、玉燕子、宮廷服飾與祭祀、詔令、金罐、匾額等。

蓮花村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有壹個芙蓉村。

1500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壹位名叫謝靈運的詩人。謝靈運擔任永嘉知府。後來被政敵彈劾,被朝廷追殺。

時光荏苒,詩人已去了1500多年,但這風景依然美麗。

永嘉地區的歷史主要形成於西晉晚期。當時中原戰局混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中原文化和甌越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永嘉地區的文明。

歷經千余年滄桑,永嘉大地上留下的這些古樹、水井、圍村,成為中國歷史上戰亂與繁榮的見證。就在這些古樹、水井、城墻後面,是古村落。

芙蓉村位於巖頭鎮南部。村裏沒有芙蓉。正因為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山石緋紅含苞待放的芙蓉在夕陽下格外動人,故名芙蓉村。

芙蓉村人口2031,戶數481。村裏很多人都姓陳。芙蓉村東門是古代村主出入的地方,俗稱西門。進入東門是壹個離地80厘米左右的平臺。古時候是村裏當了大官的人回鄉見鄉親的平臺。從這裏往下走,就是村裏的主幹道,長塘街,又名如意街。村裏的公共建築和房屋以長塘街為中軸線呈南北向分布。

長塘街的北側是陳氏大宗祠。陳家祠正門朝東,建於明朝。

正廳對面是舞臺。至今,每年農歷二月二,村裏都會請戲班來演出,平日裏安靜的祠堂和空蕩蕩的戲臺又是另壹番景象。

長塘街中段是村子的中心。當時池中可以看到芙蓉三峰的倒影。所以叫芙蓉池。

在這面長滿青苔和雜草的墻裏面,是村裏的學院。芙蓉村在古代采用宗族公產的方式為貧困學生交學費,為家庭培養人才。

南宋定都杭州後,提倡耕讀。此外,中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文人謝靈運和王羲之都曾在芙蓉村所在的永嘉當過總督。他們關心山川、關心國事的性格對當時的民風民俗影響很大,認為種田可以致富,讀書可以揚眉吐氣。芙蓉書院也很繁華。

芙蓉村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據1497陳氏族譜記載,芙蓉村的陳是從河南開封幾經遷徙來到永嘉的。唐末,先祖芙蓉村來到這深山,見芙蓉三峰為冠。山腳下有壹條清澈如鏈的水帶,壹片貧瘠的平原可供耕種和放牧,於是他在此定居。照此推算,芙蓉村已有1100年的歷史。南宋是芙蓉村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如今的巖頭鎮和潭下村都屬於芙蓉村,是分散的農村。

村民們珍藏的人物畫像是十八位家族成員當時在北京同朝為官,爵位顯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陳的帶領下,與元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戰況慘烈。當他們彈盡糧絕時,陳率先用黑布蒙住戰馬的眼睛,紛紛效仿,跳崖而亡。族譜中記載,元兵達溫,公與家甥規公,率領千余子侄鄉民,與余呂章作戰,退守芙蓉巖,堅守三年。武隱聽說皇帝淹死了,公把石頭砍了,於是石頭塌了,公被抓,不屈而死。當時800多人死亡,50多人被俘。聽者在哭泣和祈禱。

元兵進村後,放火燒村,芙蓉村幾乎被打得粉碎。

歷經幾代幾個世紀,直到元末明初,芙蓉村才逐漸恢復生機,開始重建家園。

吸取戰爭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的教訓,重建芙蓉村家園的想法是為了防禦抗戰。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石頭。石頭砌成的墻基,鵝卵石鋪成的道路,構成了村莊的根基;六扇造型各異的宅門,很像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但更有人情味。南門外有壹座喬婷,與粗糙的寨墻形成鮮明對比。保護村的圍墻具有防禦、駐軍、抵抗的功能。村墻外有壹條像護城河壹樣的運河。陳抗元英雄史跡和村內戰略防禦的規劃布局,為芙蓉村註入了陽剛之氣。但在這些石頭築成的墻基下,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深處,卻是古代儒道文化的厚重積澱。

芙蓉村內部規劃的靈魂在於“七星八鬥”。所謂星星,是指離地面約10 cm的方形平臺。大多設置在道路的交叉口,既是道路轉彎的標誌,也是當年巷戰的指揮聯絡點。所謂水桶,是指散落在村裏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滅火和儲水的功能。

芙蓉池是村裏最大的池子。長43米,寬10米,俗稱大桶。根據風水學理論,設置七星八鬥,寓意天上的魁星落在地上,可以使村莊健康吉祥,人才輩出。後來陳的後人也沒有辜負先人的期望,果然出了不少人才。

芙蓉三峰腳下,四溪東流。村民們引水進村,沿著墻基和道路挖了許多溝渠,穿過街道,倒進大大小小的水桶裏。

長塘街,沿著東西走向的小溪。南北向的道路和長塘街呈丁字交叉,道路和運河蜿蜒曲折,形成迷宮般的活動空間。

芙蓉村的古宅大多建於明初。圖案基本是四邊形的。主房為廳堂,側房為廊房,前廊與主房前廊相連,形成三面圍合。屋頂呈弧形,屋頂平緩,屋檐深遠。家家戶戶低矮的石墻和成蔭的果樹,讓整個村莊看起來舒適而濕潤。

在村子的西北角,有壹座不完整的大房子,但名聲很好,名叫司馬吳迪。它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這是壹個商人的住所,但它被賦予了壹個正式的名稱。

大屋原有的三個四合院並排組合成壹個院落,占地24畝,有46個正房。三個四合院各有大門,院落之間有通道。這座大房子有三個入口。第壹個入口是平房,第二個入口是兩層小樓。樓層之間有腰檐,屋檐輕輕舒展,讓大房子的屋頂顯得柔和體貼。

大屋的第壹個院墻和牌樓在民國時期被燒毀。是這所大房子的主人放的火。據說大房子的主人參加了當時* * *領導的土地革命,國民黨武裝以燒毀他的房子來威脅造反。大房子的主人為了表示永不回頭,親自放火燒自己的家。如今的大房子已經褪去了往日的輝煌,依然有20多戶人家住在裏面。他們希望拆除這座大房子,在這裏建壹座新房子。但大屋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允許拆。壹對矛盾困惑著這裏的人們。

這個村莊人口稀少。改革開放後,60%的勞動力走出農村進城務工。留下來的大多數是婦女、兒童、老人和年輕人。生活比過去好多了。城裏人喜歡我們的老房子,但村民們渴望像城裏人壹樣住在樓房裏。

在永嘉縣邊上的鄉後村,住著芙蓉村抗元英雄陳的直系後裔。

1999年4月15日,中堂後村陳家譜更新工作完成。同時,宗族祠堂也進行了整修。

按照傳統習俗,村民們舉行隆重的儀式,芙蓉村也派代表給他們送禮物慶祝。

祠堂的舞臺上再次響起了古樂,青衣的五花旦、花旦走上舞臺,演奏著壹出深受村民喜愛、代代相傳的古戲。

在祠堂南面的永嘉王聲廟,壹連三天,都有村民聚會和集體聚餐。

古老的舞臺上古老的歌聲隨著煙炮和煙花融化在田野上空的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