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盛六年(1027),蘇洵迎娶眉山大理寺成之女,時年18。
北宋天盛六年(1028),蘇洵不好好讀書,整天遊手好閑,渾然不覺生死之悲。成太太從小就是女兒,但不到壹歲就夭折了。
北宋第七年(1029),蘇洵依然沒有好好讀書,父親“不予理會”。
北宋天盛八年(1030),蘇洵遊成都。第九天,他去玉局看了青城山張大師的畫像,把玉指環戴在身上,換取放在家裏。他每天開始燒香,為壹個孩子祈禱,這是第壹次在冬天長孩子。
北宋元年(1032),蘇洵的母親石去世,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裏蘇祖墳。蘇洵第壹次在歐陽內翰的書中說:“少年不學,二十五歲才知讀書,故從君子遊。”現在已經晚了,剛開始的時候,他的態度也不是很認真。以他的聰明,他那壹代人不壹定比自己強,以為讀書不難。然而,第壹次,他不幸是最後壹個。這次失敗讓他自我反省,然後搬出幾百本舊作仔細閱讀。他不禁感嘆道:“我今天學到的,還是我還沒學到的!”壹氣之下,我燒掉了這些舊手稿,決心把《論語》、《孟子》、《韓愈文》拿出來從頭重讀壹遍,繼續研究百家爭鳴的書籍,傳遍古今。每天坐在書房裏,人苦讀六七年,發誓不寫任何文章,才算成熟。此時,蘇洵27歲。於是,歐陽修立了墓誌銘,張立了墓誌銘。兩部史傳都說:“二十七歲,開始憤然讀書。”
北宋(1033)明道生孩子兩年,勞權二十五歲才懂得讀書。成太太生了第二個女兒。
北宋景祐二年(1035),蘇洵發奮讀書,誌存高遠。成夫人生* * *,因排行第八,被稱為“八娘”。
北宋時,遊靜在家繼續苦讀三年(1036)。成夫人生下次子蘇軾。在哥哥家,中間的哥哥蘇洵為開封的曹關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北宋景祐四年(1037),蘇洵到京師考進士,未被錄取。大哥因病在家去世。
北宋景佑五年(1038),次年蘇洵再次失敗,回到家中,繼續閉門苦讀。長子靜賢,八歲死。
拓寬知識面北宋寶元二年(1039),蘇洵在家苦讀,研究古今治亂得失。成太太生了小兒子蘇哲。蘇洵去閬州(今四川閬中縣)看望在那裏做官的哥哥蘇洵。看到哥哥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很感動。不久他出了夔州巫峽,順流而下到荊州(今湖北襄陽縣),四處遊學,結交有學問的老師和朋友,增長了不少見識和人生閱歷。
北宋寶元三年(1040),蘇洵苦讀五六年,二哥蘇洵從開封調到郎州當大將軍。
龍芯北宋二年(1042)讀書。蘇洵在家讀書,研究古今治亂得失,教蘇軾讀書。那壹年蘇洵的妹妹因病去世。
北宋三年(1043),蘇洵送蘇軾入天慶觀北極書院小學學習,師從道士張。
北宋五年(1045),蘇洵在家讀書,教蘇軾。那壹年,我離家留學,從梅州出發去了歷史,遊覽了峨眉山,然後從夔州的巫峽順流而下,準備進京。程太太在家教蘇龐。
北宋李青七年至和合二年(1047至1055),蘇洵繼續在家讀書,研究古今治亂得失,教蘇軾、蘇轍讀書。那些年,蘇洵的* *八娘在姑父(公公)家被虐待,蘇軾的堂妹,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幫著虐待,悲痛而死。蘇洵的蘇軾和蘇轍。蘇洵也多次遊歷,結交成都官員張平,張平向歐陽修推薦蘇洵,但未果。
北宋賈初年(1056),蘇洵帶著次子進京趕考,認識了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他的《論衡》、《權術》、《數策》,認為可以和劉向、賈誼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官員和士大夫爭相講述蘇洵的故事,蘇洵的文學名頭得到極大提升。在北京期間,我遇到了鮑聰禪師。“我在京師的時候,彭州和尚鮑聰來求教,很勤快。到了蜀國,聽說他從京城回來了,他先以為是弟子。他在覺遠醫院住了很長時間。”
北宋二年(1057),次子考中同榜,轟動京城。
北宋賈三年(1058),召蘇洵到舍人院趕考,蘇洵推說自己有病,不肯接聖旨。
北宋四年(1059),蘇洵帶領家人乘船順岷江而下,東出三峽,經水路進京,遊覽豐都仙都道觀。據說這裏是尹長生升仙的地方,寫下了《論仙都道觀》這首詩向這位仙人致敬。
北宋五年(1060),蘇洵被任命為省校書記,後成為霸州文安郡主簿。後與(今河南)襄城縣令姚弼合撰《太常銀鴿禮》。
北宋六年(1061),七月,任命蘇洵為省考校書記,霸州文安郡主簿。這是命令蘇洵去禮部和周琛襄城縣令姚弼寫禮書的月份。正是鐘兄蘇環出知漣水軍的那個月,他卻只字未提澧州路監獄。蘇洵父子送他到西郊。八月,蘇軾、蘇轍中考、宮考。九月,蘇軾任大理判官,蘇轍任省校書記。十壹月,蘇軾告別父親,到鳳翔赴任。
北宋治平三年(1066),三月,《太常銀鴿歷》編纂完成。蘇洵的《易傳》還沒寫完就重病纏身,於是命兒子蘇軾寫《易傳》。他於4月25日在首都去世,享年58歲。六月,蘇軾、蘇轍乘坐官船出京,蘇軾的妻子王福齡的靈柩也隨船從邊江出發,經淮河抵達江陵。12月入下鹽水路保喪,次年4月返家。10月,她二兒子敬父命,與母親合葬。
主要成就散文蘇洵的手跡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獨斷專行,說服力強。歐陽修稱贊他“口才極好”,說“上上下下,快進快出,必建於深而後止”(《霸州文安郡主簿蘇軍墓誌銘》);曾鞏還評論了他的文章《指物,用引子說事》和《憂不可亂,老大不可流》(《蘇明雲悼》),都比較中肯。藝術風格以氣勢磅礴、變化多端為主。有些文章還擅長曲折。蘇洵在《疏密上田》壹書中也評價他的作品為“詩人之柔,詩人之樸拙,孟韓之柔,遷並,孫吳之樸拙”。他的文章語言簡潔明了,凝練雋永;但有時也能與人比肩,特別善於作出生動奇妙的比喻,如《鐘兄福字紋說》,用風水作比喻,作出自然的文字描述,就是壹例。蘇洵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犀利,言必不合時宜,對北宋的黑暗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蘇洵在分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會巧妙地轉筆、沖淡筆鋒、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讓人接受他的尖銳和委婉,這多體現在批判當下弊端的文章中。
蘇洵的雜文多為議論文。根據王水照的《唐宋八經新選新註》,蘇洵的議論文與雜文之比是六比壹,而字數之比是十比壹。前者約7萬字,後者只有7000字。論證壹定要把道理講清楚,這樣才沒有反駁的余地。為了達到這壹要求,蘇洵公開承認自己對戰國縱橫家的喜愛,說“我取之術,不取之心”,即師從縱橫家的口才,而不師從他們。縱橫家往往善於運用對偶、排比等鋪張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情感飽滿,所向披靡,給人以豪氣和力量感,極為鼓舞人心。這種特點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現象、歷史現象的泛泛而談,或者闡明個人觀點的文章。
蘇洵擅長物理,足智多謀。在他的文章中,論點深刻而透徹。他說的是人沒見過的,是人沒說過的。另壹方面,他對語言的掌握能力很高,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說得頭頭是道。
蘇洵的文章少則百余字,多則千余字,但無論文章多少,無論是議論政治還是議論兵家,議論經典還是議論歷史,蘇洵都在文章的結構上對文章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並根據事物進行塑造,構思出壹種工整、嚴謹、多變的形式。他像壹位才華橫溢的建築師,將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壹起來,獨具匠心地設計出風格各異的建築。
蘇洵文章語言細膩,句句珍貴。簡潔明了,形象生動,妙趣橫生,內涵豐富,讓人讀後回味無窮。蘇洵的論文也很有見地。蘇洵提倡學古文,反對華而不實的怪文。主張文章要“為有事而作”,“言必在當下”;強調文章要“心悅誠服”,寫“心裏話”。他還討論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作風格和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他特別善於從作品的比較中評價各種雜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詩詞蘇洵寫詩不多,擅長寫五首古詩,古樸蒼勁。宋代詩人葉夢得評價他的詩“深刻而有味道,文字就像他們的散文”(《石林詩話》)。他的歐陽詠舒的《白兔》、《送人離義山》、《晏殊》、《答兩約》、《送吳候制收復坦洲》兩首詩,都是佳作,但總體成就遠不如散文。
蘇洵的作品,在宋代流行於各種版本,在原版本中大多失傳。如今有北宋刊本《老蘇文集》殘卷。比較受歡迎的書有《嘉吉》,卷15,絲布系列。
蘇洵在家譜學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創制的蘇氏族譜,是近代修譜方法之壹,影響很大,至今仍是許多地方和姓氏修譜的典範。它的身體是平行的,世界秩序是直截了當的,祖先血統以表格的形式描述。表中對官職、行為、配偶、死葬、卒年進行了押記,並依次書寫了子孫後代,標註了世代。其族譜以五代為表,以宗法制為原則,細節上近而略遠,尊近抑遠,崇尚和諧,慈悲,俗化。它的特點是空間大,記錄多。蘇氏族譜與歐陽修創立的另壹個族譜壹起,被世人稱為“歐蘇族譜”。
毛澤東評論道:“看那深谷。河水深,溪水深,雖有勇者,但不善水性者,無道可跳。這些都是學者騙人的話。”
曾鞏:“他的文言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他喜歡談論戰爭。”。“指物而析,引子而喻”,“煩則不亂,流則不流”
歐陽修:“辯論波瀾壯闊”,“上下垂直,奔進出出,必築於深而後止”
葉夢得:“深刻而有味道,語言不只是發音,就像它的文字壹樣。”
軼事典故信仰道教是中國的壹種本土宗教,它誕生於東漢,經魯和陶弘景的南北朝改造,由民間道教發展成為成熟的官方道教,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唐宋時期達到頂峰。
宋承唐體系是壹個重儒輕道的時代。以道教為例。北宋時期,道教崇拜在真宗、惠宗兩朝盛極壹時。宋真宗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很尖銳。真宗為了掩蓋矛盾,粉飾太平,以神道立教,於是聖書屢降,並修建道觀,編撰道經,編纂道行,提高道士地位,掀起了北宋第壹次崇道熱潮。真宗的崇道活動對道教在宋代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長編》有70年卷:“在道學之旅中,很少向商取經,但江西、劍南壹帶的人,壹向敬之。”正好,全世界都會有雕像。“由於真宗對道教的過度崇拜,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招致了大家的非議。所以從仁宗開始,歷代皇帝都采取了壹些打壓政策,道教的發展壹直處於停滯狀態。宋徽宗即位後,道教的影響迅速擴大,形成了北宋第二次道教崇拜。惠宗崇道的主要內容是設置道官、道令,建立道教,大修宮觀,整理出版道教典籍,改僧為道。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壹些道家經典,如《道德經》、《莊子》、《列子》等。,都成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他們是否精通道經,有時決定了他們在科考中的成敗。所以有州生要求轉道教。官員在仕途上的升遷也取決於他們對道教的態度。鼓吹道教會獎勵他們,壓制道教會懲罰他們。看似荒誕,但在當時卻是事實。
從這些可以看出兩次拜道對北宋文人學子的影響有多大。蘇洵親身經歷了北宋對道教的第壹次崇拜,不能不受到它的影響,這是機會之壹。
第二,蘇洵在四川眉山土生土長。四川是漢代民間道教的發源地。漢中、巴蜀壹帶,很早就有好的《老子》和神話故事,崇尚鬼神,巫術濃厚。四川也產生了許多道教學者,其中著名的有嚴尊和楊雄。嚴尊隱居不仕,以蔔筮為業,精於老莊,專研大義,著有《老子桂芝》“道書之宗”。楊雄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做官又做官,思想上深受道家影響。作品有《太玄》《法眼》等。五代以後有,永康(今重慶)人,對儒學知之甚少,任職於後蜀。他酷愛道教,後來當了道士,飛到了鶴山。他撰寫了《周易參同契》各章,闡釋參同契的要旨,“使《周易參同契》埋沒八百年”流傳於世。“此外,四川成都-眉山壹帶是晚唐五代的文化和刻書中心之壹,刻有許多道教相關的書籍,如《陰陽師》、《如夢》、《九宮》、《香齋》等。蘇軾指出,當時“士大夫視佛為聖人,市面上著書者,不賣非莊老之書”4大概說的是四川的情況。蘇洵信奉道教,其外在表現為:參觀道觀,與道教徒交朋友,通過放棄心愛之物祈求死去親人的祝福。其內在表現體現在他的文學藝術和政治思想上。蘇洵關於文學創作過程的理論受到《莊子》的啟發。他的文學作品涉及道教童話、靈異故事、美景等。他的政治思想從起源、重要觀點到語言文字都留下了道家的痕跡。蘇洵的文學作品和政治思想很少與佛教有關,但明顯受到道教的影響。
蘇軾在《子遊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和新印銀印盤祝壽》詩中寫道:“我和邵軍在皇陵讀書,邊資聘釋迦牟尼。”就是清朝時候蘇軾和蘇轍兄弟在家以父為師的事情。看得出來,蘇洵學的是道經和佛經,不僅如此,他還讓兒子壹起讀。我還為我兩個心愛的兒子請了壹個道士當老師。蘇軾和蘇轍壹生都深受張思想的影響。但結合蘇洵神父的經歷和詩作,很難說他是佛教徒。蘇洵曾寫下自己拜道的事跡:“我當時有點天馬行空,在天聖武庚(公元1 0 3 0年)九九玉局觀五分館看到壹幅畫像,筆法獨特。雲是張,誰回答祈禱,因為它很容易解決玉環。荀無嗣,每丹顯香告。經過幾年的被捕,他是壹個詩人和大師,他喜歡書。可知真人急挑事,不清不楚之言不假。所以,我知道它的由來和終結,好讓我不同時代的兒孫們要求閱讀,我在此向他們致敬。”張喜安是梅州人。《眉山縣誌》中記載:“指張元孝,唐代眉山人,師從陸,後居邛崍。觀中有石像,據說有後嗣應禱。”在後來的傳說中,張喜安,又名松子張喜安,是道教傳說中能給孩子的仙女。
蘇軾在張白雲後記中說:“小愚張裕,蜀西君子。”和余顯軍壹起在岷山腳下旅行..."王的《東都略》記載了張裕的事跡."張裕,字無倫次,嗜書如命,善作詩,...余不愁幸福,本性純真,誌向高遠。"朝廷六次命他做官. "我死不起,所以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據青城山白雲溪,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庭晚年居住。文彥博統治蜀國時,安排張羽住在白雲溪,顯然是張羽對道教特別感興趣的原因。蘇洵和他交朋友,道家大概是他的談資之壹。
嘉四年,蘇洵帶領家人乘船順岷江而下,東出三峽,經水路進京,遊覽豐都仙都道觀。據說這裏是神仙升仙的地方,寫了壹首名為《論仙都道觀》的詩,向這位神仙致敬。
認墨為糖,蘇洵對讀書的態度和以前大不壹樣了。傳說有壹年端午節,程夫人見他壹直呆在書房,連早飯都忘了。她特意剝了幾個粽子送到書房,甚至還有壹盤糖,不打他就悄悄走開了!臨近中午,收拾碗筷的時候,發現粽子已經吃完了,糖碗筷完好無損。然而,在硯臺的周圍,還殘留著許多糯米顆粒。蘇洵的嘴也是黑白的,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來蘇洵只是專心讀書,把硯臺當成糖碟,蘸粽子的是墨而不是糖。
寫家譜的蘇洵問蘇洵:“三哥,妳走了這麽多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給我看看這張紙上的山川有多美?”這著實難倒了蘇洵。他覺得肚子裏裝滿了錦繡河山,卻不知道怎麽吐在紙上。他不會畫畫也不會寫字,頭上全是汗。蘇煥笑了笑,微微岔開話題:“三哥,妳放心。兄弟,我有個心願,想請三哥幫忙。”蘇洵急忙問:“什麽願望?”“我們在蘇家的祖上原本是有壹些歷史的,但是從唐朝開始,我們只知道梅州刺史蘇維道是我們的祖上,然後就含糊不清了。從下到上,我只知道我的祖父叫蘇高,我的曾祖父叫蘇湖。既然三哥喜歡到處旅遊,何不和壹些老人聊聊天,再去查查別人的家譜,編壹編我們蘇家的家譜?”蘇歡緩緩說道。蘇洵壹聽,覺得這樣做有意思,就答應了。眉山的程家和史家都是親戚。蘇洵壹問,都拿出了族譜和祖宗的書信。此外,梅州府內還有壹些舊檔案。很快蘇洵追根溯源,找到了唐朝刺史蘇維道的名字。可惜這位老祖宗的事跡讓他熱血沸騰。再進壹步,我們發現了漢代的蘇簡與蘇嘉、蘇武與蘇仙,以及先秦時期的蘇秦與蘇公。這時,蘇洵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了搞清楚這些人的來歷,他給自己列了壹個長長的書單,包括《史記》、《漢書》、《左傳》、《國語》、《戰國策》,都列在他的床頭書桌上,他通讀,直到二哥的《丁酉》過期,離家上任。此時,蘇洵已經欲求不滿。
有壹天,蘇洵在書房整理以前寫的稿子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因為他對自己不滿意。他怎麽能讓它們在世界上傳播呢?於是,他把這幾百份手稿都搬出了屋子,放在壹片空地上,點了壹把火,化為灰燼。他這樣做正是為了堅定他從頭開始的決心。燒了稿子後,他似乎放下了沈重的負擔,更加輕松愉快地努力學習。蘇洵有時在家閉門苦讀,有時四處求教師友。他壹年到頭都很忙,他的兩個兒子不得不依靠他的妻子來教導他們。經過20多年的努力,蘇洵讀了大量的書,不僅掌握了五經百家的理論,還探討了古今成敗的道理,使他學識淵博,智力驚人,再寫文章,往往到了“壹瞬間寫幾個字”的程度。他寫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論文,受到家鄉學者的推崇,自己也真正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父子成名於北宋嘉佑二年(1057),翰林學士歐陽修功不可沒,梅參與其中。他們看蘇軾的卷子,“以為其異”;我也很欣賞蘇轍,說“我不關心我的家庭”,所以兩兄弟比第壹進士還高。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因為蘇兄弟是高中同學,所以也有風波,最後來的考生表示不滿,甚至投訴。但是蘇三很快因此而出名。蘇轍兄弟就是這樣從“士”的“謗”中脫穎而出的。這時,歐陽修特別欣賞蘇洵的文章,稱之為《孫青子書》,呈獻給朝廷。結果“壹日父子竊遷京師,蘇文章擅天下。”很多考生爭相閱讀他們的文章,甚至學習他們簡潔優雅的風格。當時有句諺語說:“蘇文生,食菜根;蘇文熟了,吃羊肉。”也就是說,精於此道的蘇三的文章壹定能通過考試,享受財富,可見蘇三的文章被世人重視的程度。據說蘇轍的兄弟理科畢業時,蘇洵壹舉繼承了兩個兒子,但他也曾是理科領域的失敗者。他覺得:“老了理科畢業容易,老了理科畢業難,孩子如糞土。”
個人作品及詩歌:《雲上山居》、《騎上野地》、《壹觸即生》、《潮》
《太陽升起來了,我是客人直到我停下來》歐陽永樹的《大白兔》、《送別山》、《顏姝》、《答二任》、《送吳去候制收復坦洲》等兩首詩。散文:《晏殊四十韻》、《論六國》、《論管仲》、《論辨漢奸》等。
作品集:《全書》、《論衡》、《嘉吉》、《老蘇先生全集》分類匯編。受歡迎的書籍有四部系列、影宋鈔本、嘉吉15卷。
家庭成員父親:蘇旭
妻子:程,眉山財主程之女。
子女:蘇洵和石成育有三子三女,但長子蘇敬賢與長女、二女早逝。
女兒:蘇八娘,又名蘇小妹。
子:蘇軾,字子瞻,字和中,號東坡居士,賜太師和石文中。
子:蘇轍,字子祐,自號迎賓遺風,謚號文鼎。
蘇洵墓,又名蘇芬山,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西。這裏是蘇洵、妻子石成和蘇軾原配妻子王符的墓地。始建於宋代,清嘉慶年間大修。歐陽修的《蘇洵墓誌銘》載有“蘇君,諱,字明雲...葬於彭山安智鎮李克龍。”早在北宋二年(1057),蘇洵埋葬亡妻程氏壹家,在舞陽縣(梅州)東北鄉的“老人井”邊上找到了墓地,離“老人井”只有十步之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前妻王符在京城病逝,蘇洵也在1066在京城病逝。蘇軾、蘇轍扶棺回蜀,將蘇洵、王符葬於此。蘇軾的亡妻墓誌銘上說:“(王符)葬於我已故夫妻墓西北八步。”
蘇三寺蘇三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西部。它屬於中國著名作家蘇洵、蘇軾和蘇轍。
蘇三廟舊居。原為五畝院落,元代改祠,明末毀於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重建。經過擴建和改造,現占地86畝。神龕裏陳列著蘇三、他的後代和他們的妻子的雕像,以及梅山祖先蘇偉道的畫像和歷代祖先的牌位。有木質假山廳、古井、西堰湖、荔枝樹等蘇家遺跡;蘇三寺廟沿革展暨碑廊現存蘇軾手跡石刻80余件,宋、明、清、民國碑刻約30件。館內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數以萬計,是四川最著名的文化景觀。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資建設了東原紀念碑廊、蘇三紀念館(生平陳列館)和旅遊接待中心,占地20余畝,總面積約104畝。生活展廳展覽面積從300多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左右。
蘇洵公園蘇洵公園於2013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總用地面積144.3畝,總投資約61.08萬元。它是壹座以人物紀念展示為主,集生態文化、市民健身、休閑運動於壹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公園,具有鮮明的文化主題。公園建成後,將對深化區域內涵、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