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參考,早就被束之高閣的《金陵訪古》被拿出來參考。
王僧辯墓自然不多深挖,我就主要說說書中對王僧辯墓的記載。
據清代《訪金陵三卷房山古遺址》記載“布賽亭出東南,至王僧辯墓。和尚的爭論受到了陳霸先的傷害,父子倆在同壹個山洞裏。宣帝田家冢,於是,當官的許衡,抗表而建墓,用家財重葬。東邊有壹座突起的山...叫‘房山’。”
因為這個記載是關於房山的,所以本文主要是關於王僧辯墓的,所以省略房山的描述,重點突出。
先把這篇文章加粗,再列出其他相關記錄供參考。
這個說法應該出自南宋的丁敬《建康誌》。
據《丁敬建康誌卷四十三地方誌二》記載:“王晨僧邊之墓。房山腳下。考證:陳霸先是和尚爭論的受害者,七父子綁蘆席,觀點壹致。宣帝田家中,故李維清、許衡抗表,故請建墓,以家財重葬。”
壹些地方誌,以明代的《金陵世紀》為代表,相當簡潔。
《金陵世紀卷四紀陵十四號》記載:“王僧辯墓在方山之下。”
王僧辯的簡介還是簡簡單單,多說多做,少說少錯為好,但留給後人參考的資料很少。
清人《嘉慶新建江寧府誌》記載:“王僧辨墓於方山。和尚確認陳武帝是受害者,父子共享同壹個洞穴。宣帝稱帝時,官至許衡抗表,故請以家財建墓。”
然而在這個版本中,“王僧辯”被視為“王僧之別”。
從這壹點來看,各種地方誌中對“王僧辯墓”的記載大同小異,我們就舉不同的例子。
但《金陵訪古》除了指出“房山”之外,還給出壹個關鍵詞“蔔賽亭”。
蔔賽閣,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東山公園,現已重建於魯東南麓。
即使不在原址重建亭子,也不會偏離太多,因為東山還是這個東山。
按照房山到南京的說法,這個亭子是中途的標誌。據測算,從現在的亭子到西北的鎮淮橋約8公裏,東南的房山西麓約7公裏。
如今有壹條竹山路連接東山和房山,不知是否與舊官道重合。
上圖根據《東南布賽亭與王僧辯墓》和東邊方山的記載,給出了王僧辯墓的大概位置,僅供參考。
以下是壹些關於唱片的問題。
1,父子共同點。
根據前面壹句“僧辯被陳霸先害”,顯然“七父子”應該是同時被殺後同時被埋。
父親,應該是指王僧辯,可能包括王僧辯的父親?不可能,當時王的墓是侯景策劃的。
那麽,應該還剩下六個人。
但我查資料,並沒有王僧辯子女的詳細記錄。查了壹下,只找到了王僧辯四個兒子的記錄,長子王益,次子王獎,三子王益,還有壹個沒有排名的王益。
很明顯,王僧辯給兒子取名,名字旁邊有個“頁”,而且很多材料裏還有其他的字,可能是錯的。
其中,據史料記載,只有王力與父親王僧辯壹起被陳霸先活捉,他也極有可能與父親同時被殺。
那麽,另外五個人是誰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們不會是上面列出的除王力以外的其他三個兒子。
2.許衡抗表的時間。
時間,據記載,是“宣帝田家冢”。
這裏的應該叫陳,而陳的國號是太尉,田家是他哥哥的國號。
所以這個記載明顯是錯的,但不知道是皇帝號錯了還是年號錯了。
據史書記載,為王僧辯重葬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許衡。
但王僧辯的次子王獎,至今仍流傳在《卷七十二傳三十七孝義》中,因為他在萬安陵發掘破壞後做出了驚人之舉。
“燒骨得灰,潑水飲之”,令人發指,陳霸先殺父殺弟不能報仇,甚至拿陳霸先的骨灰和水來解恨。
王僧辯和陳霸先爭奪半壁江山,正符合“先攻最強,後攻最差”的說法,但至少可以確認王僧辯的墓比萬安陵保存的時間更長。
今天,在南京市江寧區方上街道陳玲路白馬公園,南朝陵墓前仍有兩只石獅,名字是國安碑上公布的“萬安嶺石雕”。
從史書上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晉王隋明帝和隋文帝對萬安陵的發掘和破壞,是國王賞賜的惡行大加贊賞,令世人鄙夷,也確實挽救了官方出面以博取對方國王的憤怒。
所以這個石獅不可能是萬安陵的,而索福川寬先生更明確地指出,它屬於南齊諸侯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