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打響指’是壹種操作。
x物化當然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操作過程;另壹種觀點認為,‘打響指’影響操作速度,如果養成了‘打響指’的習慣,會影響放學後的學習效率,應該停止。
兩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哪個是對的?
讓我們壹步壹步地把事情理清楚。
壹、孩子為什麽會斷指?
孩子剛開始學算術的時候,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只能通過實物演示來理解運算過程,而手指是最方便的實物替代品,所以‘打響指’成了常態。
第二,‘打響指’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彈指’把抽象的‘數’和具體的‘指數’聯系起來,不僅可以得到運算結果,最重要的是,通過‘彈指’的過程,讓孩子體驗‘加’和‘減’的加減過程,直觀感受‘加’和‘減’。應該說‘打響指’可以促進孩子對操作的理解。
但可以肯定的是,計算小數字時‘打響指’肯定會影響運算速度;在計算大數時,阻礙了計算技能的發揮。
綜上所述,‘打響指’的好處在於理解算術的基本概念和得出結論的過程,而不在於得出具體的結果。‘心算’的好處是可以加快運算速度,但是‘固化’了結果,不利於發散思維。
第三,家長應該怎麽做?
可以鼓勵孩子在初學計算的時候‘打響指’,家長也可以通過‘打響指’的方式給孩子展示數值計算的正確方法,幫助孩子用具體的東西去理解抽象的數字,從而建立完整的數學概念,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打響指’的準備過程,孩子對計算的理解也在加深,數字運算量也積累到了壹定程度。這時候要鼓勵孩子擺脫‘打響指’的拐杖,從小量到大,通過心算逐漸得到結果。比如我孫兒三歲半的時候,10以內的數字壹般會直接得到結果,大壹點的數字會‘打響指’。這時候家長要尊重孩子選擇的計算方法,耐心等待孩子得出結論,鼓勵孩子成功。幫助孩子逐步完成從‘物理計算’到‘心理計算’的過渡。
如果孩子五歲後還需要每次‘打響指’,家長也需要特別註意。放學後靠‘打響指’來計算,確實會影響計算速度,降低學習效率,甚至會打擊孩子的學習信心。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盡快擺脫‘打響指’的計算方法,讓孩子在放學後適應快速心算。
鼓勵孩子做心算,家長最好不要用‘停’的方式強迫孩子不用手指。而是通過‘遊戲練習’、卡牌速算、背加法表等方式,讓孩子逐漸‘自動放棄’、‘斷指’。雖然這兩種方式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心算,但是不同的方式對孩子學習自信心的影響是不壹樣的。當孩子被迫停止使用“壹種工具”,並且沒有“替代工具”時,他們會感到“無助”,感到計算困難,這是壹種失敗的體驗。當孩子的能力升華,自動放棄‘打響指’的時候,他會感受到自己技能和能力的進步,這是壹種成功的體驗。對孩子以後學習數學自信心的影響就完全不壹樣了。
需要明確的是,每個孩子理解問題的能力和計算速度會因基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早期數學教育的深度不同而不同。不管孩子的‘彈指’持續多久,計算速度有多快,只要孩子不斷進步,家長就應該靜下心來,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即使孩子長時間沒有進步,也要從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不要埋怨孩子,尤其不能說“笨”,“別人可以啊”
父母有效的方法,耐心的陪伴,長期的堅持,永遠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