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成山頭景區算命

成山頭景區算命

山東省榮成市成山頭景區憑借“天涯海角”的地理優勢和秦煌漢武臨海施教日樂隊的歷史或傳說,成為4A級景區,每年吸引大量遊客。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景區西門不遠處的海灘,是甲午海戰1895威海戰役日軍山東作戰部隊的登陸地。海邊小山上有壹塊半人形狀的奇石,是當年隨同侵華日軍的情報偵察員專門拍攝的,成為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從朝鮮半島到遼東半島再到山東半島所有戰場攝影中唯壹的場景主題作品。

因為只有,壹定有深意。

這種奇怪的石頭今天仍然存在,但由於近年來的開墾,它已岌岌可危。如果被甩了,消失了,那就太可惜了。

在中日甲午戰爭128周年之際,這壹幀老照片背後的“意圖”完全“反駁”了殺氣騰騰的戰場氛圍,保護這種被侵華日軍賦予了特定意義的自然生物,具有國喪教育和地方紀念的多重意義。

榮成灣成為“龍睡澳洲”

天然巖石見證歷史。

龍須島位於山東省榮成市東部。東西狹長,群山環抱。它不僅成為壹個景點,還形成壹個岬角,擁抱壹個海灣——榮成灣。這個海岸線呈凹形,海灘細膩,背風面寬闊的海灣,是當地漁民的天然錨地和碼頭。

10月20日至10月25日,1895,65438+65438+這個背風灣是日軍山東戰鬥軍的登陸地。數萬日軍及其後勤運輸隊分三批,三十多艘日本國內船公司的運輸船來回作業,殺氣騰騰,來自大連。到2月26日為止的37天裏,有日本軍艦或運輸船在這片墨綠如玉的海面上冒著黑煙,進進出出如入無人之境。

第壹批運輸船是19,其中安排了不帶槍、攜帶重型射擊裝備的陸軍情報偵察員。這種自信似乎已經預示了戰爭的走向。

當時,雪下得很大。

除了壹開始上海灘清軍步兵的射擊和狙擊,此後日軍再也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上午9時,駁船作業開始。到21早上7點,第壹批19運輸船中,11船帶著日軍和物資登陸,第二批12運輸船也陸續進入榮成灣,帶進日軍8194和8966。

21日,雪還在繼續,氣溫更低。也就是在這壹天的早晨,背著沈重的攝影器材,踩著積雪,日本勘測人員爬上了山,從北到南拍了壹張照片,最早刊登在日清戰鬥6月號的照片帖1895上,標題是“榮成睡灣”。

圖中的近景是白雪皚皚的山坡。前景是榮成灣海面,可數出28艘船或小型戰船,其中船只壹般為雙桅或三桅單煙囪,圖像浮動,但可以看到這些船只大部分熄火,只有少數船只開始冒黑煙;左下角的海岸沙灘上,可以辨認出黑色帳篷由南向北壹字排開,是登陸日軍的臨時營地。

作為構圖的主體,壹塊半人半獸形的奇石被帶入鏡頭,成為這張戰地照片的核心元素。戰爭力量的遠景,近景的雪景,天然巖石的突出呈現,讓這次拍攝充滿了沖擊力,讓人覺得詭異而難忘。

被忽視了壹百多年

因開山填海而岌岌可危。

這是壹種影響深遠的通用語言表達方式。

那時候相機很重,不像現在這麽輕。首先木質的相機盒和三腳架很大,其次底片都是毛玻璃。攝影師經常需要兩個或更多的助手,壹個搬運底片和三腳架,另壹個搬運相機盒,甚至固定和沖洗溶液。像1894 10 10月24日那個隨日軍第二部在遼南花園口登陸,活躍在遼東戰場的所謂日本攝影師海嘯龜井,本來就是幕府時期的諸侯,很有錢。1894 10 16,龜井士明從禦品港乘船出發去花園口,帶了壹噸左右的攝影器材,11個大箱子,五個仆人和助手。

龜井士明是貴族誌願軍,日軍參謀本部直屬的土地測量部攝影班是日軍編制的壹員,所以他們不會配備那麽多輔助人員。所以他們背著沈重的攝影器材,每次手術前每張照片背後都要有策劃和意義,絕不是隨便壹拍。

這塊奇怪的石頭今天仍然存在。

海雜在壹起,山不同誌。把龍須島上的這塊奇石拍進鏡頭,是甲午戰爭期間所有日本戰場攝影中唯壹的風景照。把這塊奇石作為舊日本帝國“擴萬裏浪,揚國威四面八方”的見證,組織者、策劃人、攝影師在那些年可謂用心良苦。

甲午戰爭期間的日軍電報和戰報,甚至後來日軍公布的官方戰史,都把“龍須島”寫成“龍眠島”,把“榮成灣”寫成“龍眠澳”,這是壹個中心原因,有著深刻的含義。

“睡”字高度抽象,卻生動概括了晚清中國的社會面貌。

風吹日曬,霧雨鹽鹵128,即使在1970年代的大規模發掘之後,今天,這塊見證了中華民族恥辱的奇石依然屹立在山上,成為無聲的見證。

沈寂了壹百多年,直到近幾年被我發現並證實。

1970年代以後,榮成灣的長灘已經完全消失,變成了沿海而建的居民樓和廠房,而那塊奇石所在的山體也岌岌可危,歷史記憶的空間參照物面目全非。

老照片裏的這塊怪石裏有兩組巖石,在日本船只之間,在海陸交匯處。對比新舊照片,可以確認龍須島漁業公司的造船廠是在今天這兩個礁石的基礎上建造的,防波堤是利用老照片中伸入海中的巖石建造的。

今天海邊石子路的弧線,與日軍拍攝的老照片中的海灣海岸線大體壹致。

填海鋪路所需的石頭都來自奇石所在的山南坡。爆破從1975或1976開始。不知道今天會不會繼續?登山觀察表明,如果向北挖掘爆破壹尺,見證歷史的奇石就會崩塌。

我們應該保護這塊奇怪的石頭嗎?是否符合現行文物標準?我不確定,也沒有資格確定,但我知道,它有足夠的分量,可以作為甲午戰爭的見證,作為國恥的見證。文物是否達標根本不會影響它的分量,而且就歷史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而言,這塊奇石也有足夠的分量。

“知天下而不知足”的宏大甚至虛假,往往蘊含著壹個人、壹個群體從意識到自己行動的失敗邏輯,從身邊做起,去發現、記錄、學習,更符合認知規律。以這塊奇石為例,至少當地居民應該知道它的價值,停止破壞它,保留它,重視它;對於外地人來說,在去成山頭景區的路上,至少要知道路邊有這麽壹塊奇石。

只有知道自己的腳,才能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