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記載了子貢和他的老師孔子之間的壹個問題,大意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壹句至理名言可以追求壹生(道德修養的道理能否用壹句話概括)?孔子帶著幾分商量的口吻回答:“是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諒”這四個字表達了“原諒”的精神:“原諒”就是從自己的感受去推斷別人的感受,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的儒家把“恕”的精神上升到“道”的高度,稱為“恕”,即尊重君子的寬宏大量,能容人,能賞善容惡。就像上帝保護萬物,大地承載萬物壹樣,君子要有天地般寬廣的胸懷,而不是清高自大的胸懷,這樣才能培養壹種內在的福報。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度量是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常說“寬宏大量”是值得大度的。壹個有尊嚴有氣度的人,總能處處善待他人,得到周圍人的高度贊揚,贏得各領域成功的機會。
中國古代有很多儒雅的名人,西漢的張釋之就是這樣壹個人。
*註:張釋之,姬子人,南陽都陽(今河南方城縣)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是西漢時期的律師和法官。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左被選為騎郎,歷任聽差、車夫、中郎將、中郎將。文帝三年晉升為廷尉,成為協助皇帝處理司法事務的最高法官。他認為,庭威是“世界的水平”。執法不公,就會有法不依,人民無所適從。他執法嚴格,當聖旨與法律相抵觸時,仍能堅持守法,維護法律的嚴肅性。他認為“法、天子、天下亦公。”如果皇帝隨意修改或廢除法律,“法無信於民。”他的言行在皇帝專制、言出必行的封建時代是有價值的。當時人們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不義”。景帝被任命為淮南相。張釋之為文景統治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釋之擔任廷尉,掌管全國刑部。有壹天,在滿清文武百官聚集的大廳裏,有壹位年邁的處士·王聲。當他看到張釋之時,他說:“請幫我系襪子。”作為壹種禮儀,張釋之在聽到這位卑微的老人的粗魯請求後,平靜而順從地跪了下來,並彎腰在老人的腳下為王聲系好襪子。
離開法庭後,有人問王聲:“妳為什麽在法庭上羞辱庭威,讓他給妳系襪子?”
王聲說:“我又老又窮,我知道我沒有什麽好東西可以給張廷尉。張廷尉現在是天下有權有勢的大臣。我之所以在公開場合提出這樣的要求,是為了給他增加壹些名聲。”
當人們聽說這件事時,他們都稱贊王聲的理解,但他們更關註張釋之,他是寬容和耐心的。
不僅在古代,即使在今天,“恕道”仍然是壹種被推崇的精神品質。
寬恕有兩種:被動的和主動的。懂得尊重別人,坦蕩大度,不接受別人的猜疑,不抱個人恩怨,能夠包容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被動的原諒。
前兩天找了個老師給我算命。老師說《易經》六十四卦中,有幾個卦叫“元吉”,其中有壹個卦叫“丁卦”,意思是國家穩如重鼎;另壹個叫“害卦”,意思是害己害人。能夠以自己為代價利益他人,真誠面對壹切眾生,“欲立則立,欲達則達”,這就是主動寬恕。
《老子》說“善如水”,水的德性是永遠不會滿,高了永遠低。安於失去的情況。但這個世界只是看似弱小的水,卻可以匯聚成最寬廣的汪洋。“向善”的美德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來造福於事物。
只要壹個人在社會上、在群體中堅持損人不利己的態度,多做自我犧牲,多為別人著想,多為別人努力,那麽妳壹定會如“損人占蔔”所預言的那樣,擁有壹份水到渠成的運勢,真正發大財。告訴我,在妳的生活和工作中,還有什麽因緣比處處得到“和諧”的幫助更珍貴?所以,如果妳寬宏大量,妳就能更積極地去實踐寬恕,妳自然會有福氣。
寬恕的對立面是什麽?就是不原諒。不原諒會怎麽樣?生氣就生氣。
人們常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壹般來說都是這樣,只是人們不知道這種懲罰會有多嚴重。禪宗常說:“心無硝煙日日燃。”妳想想,每天心裏有壹團火,對人的身心有什麽危害!最好的藥方是三個字——寬恕!
這三個字也是對自己的壹個要求。希望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鼓勵自己在工作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