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是民國時期公認的國學大師,但他的傳統教育只止於壹個秀才,真正的教育始於留學日本。從壹開始,他就從德國古典哲學和西方美學入手,充滿了與眾不同的精神。甚至當他談到保守政治時,他也從私有財產和正統君主的神聖性出發進行論證。他在1904《我的教育觀》中寫道:“人有生命、財產、名譽、自由,這些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果有侵權,只是侵犯了壹個人的神聖權利,社會的安寧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有些立法者要操心,有些司法者要懲罰。”
王國維是壹個文學造詣和思想境界都很高的人,尤其是他的人生三境界,獨立高樓,不悔伊,驀然回首,巧妙地為許多人指明了燈塔。
他有壹句很有名的詩,“我偶爾睜眼看紅塵,可憐的身體在我眼裏卻是壹個人。”即使壹個人的思想境界超脫,也不可能真正做到獨立自主,以避開紅塵。有人覺得王國維有點“蠢”,他死得像他心中的為國守舊派,像他心中破碎的夢。就像有的人為明朝死,有的人發誓留辮子,有的人發誓為清朝留辮子。
劉玉在《王國維死因考辨》壹文中說,王國維“致力於學問,晚年世變,使其不能繼續,精神不能托付”,加上“晚年家境貧寒,病重,遇愛子之死”所以悲觀主義找到了死胡同。陳寅恪說:“當壹種文化的價值下降時,被這種文化改造的人會感到痛苦。這種文化的表現量越大,就會越痛苦。”傷口很深,幾乎不是因為自殺。”他還說:“蓋今日之紅,是中國幾千年未見的巨大浩劫。如果被搶了,窮了,那麽被這種文化精神凝聚的人也就隨之消亡了。這位官塘先生非死不可,故深感痛心,深為後人所珍視。"
他的自殺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他小時候失去了母親,家境不好,在貧困中讀書,導致了他過於悲觀、極度敏感的性格形成,最終生在亂世。最早接觸和接受的是尼采和叔本華“悲劇人生論”的影響,造成了他經常孤獨寂寞的性格。
對於王國維先生來說,他對壹種文化的熱愛和信仰,不僅是他的身份標簽,更是他壹生的追求,是他與世界共存的精神支柱。當這種文化衰落的時候,他內心的痛苦必然會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王國維先生之所以選擇自殺,是因為他以堅定的態度告訴世人:如果妳不能堅守壹種文化,那麽為之而死,也許是與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