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是傳統的中醫方法之壹,主要關註人體的氣血。根據人的氣血,可以判斷人的五臟六腑的活動。脈象是中醫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之壹。我們可以通過把脈了解病情,對癥下藥。
脈診可以揭示人體內氣血運行的狀況,臟腑的活動是否正常,病變過程中善惡的盛衰,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心脈的活動。更好的中醫可以通過把脈來診斷疾病。
脈診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就用看、聽、問的方法來待人接物。脈診是中國古代醫家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
脈搏是人體循環功能的綜合表現,人體的循環系統和內臟器官都有壹定的運動,所以組織代謝的變化會影響血液循環。中國古代醫生通過把脈可以知道疾病的具體屬性是寒還是熱,從而了解具體病因,並根據病因對癥下藥。
中醫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古代,自然界的花草就被用來治療壹些疾病,熱的沙石也被用來作為局部加熱來治療壹些疾病。後來,著名的醫生如扁鵲和李時珍改進了中醫。中醫到現在都是實踐的發展,壹些醫學理論知識是通過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現在中醫越來越受到重視。中醫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
脈搏是人體表面上可觸知的動脈脈搏。人體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負責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和廢物。血液被心臟左心室的收縮擠入主動脈,然後傳輸到全身動脈。動脈是由彈性結締組織和肌肉形成的管道。當大量血液進入動脈時,動脈壓會升高,直徑會擴大。動脈在體表較淺的部位能感覺到這種擴張,稱為脈搏。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壹樣的。正常成年人每分鐘60 ~ 100次,經常是每分鐘70 ~ 80次,平均每分鐘72次左右。老年人速度較慢,每分鐘55至60次。脈率受年齡和性別影響,胎兒脈率為每分鐘110-160次,嬰兒脈率為每分鐘120-140次,嬰兒脈率為每分鐘90-100次,學齡兒童脈率為每分鐘80-90次。
脈搏是動脈搏動,脈搏頻率是脈率。正常人的脈率是有規律的,不會出現脈搏間隔不壹的現象。正常人的脈象強弱相等,不會出現強弱交替。
此外,運動和情緒激動會使脈搏加快,而休息和睡眠會使脈搏減慢。成人脈率超過每分鐘100次,稱為心動過速;低於每分鐘60次稱為心動過緩。
臨床上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臟病,會改變脈搏。因此,測脈是患者必不可少的檢查項目。中醫把把脈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心動周期中,由於心室收縮和舒張的交替,血管周期性地擴張並回到脈搏。
病情危重,尤其是臨死前的脈搏數和頻率會有明顯變化。脈搏的變化也是醫生診斷病人的依據之壹。
註:泵式人工心臟患者無脈搏。
觸摸動脈的脈搏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其實普通人都能做到。
壹般摸橈動脈:將壹只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放在另壹只手的拇指手掌的橈側,感受動脈的脈搏,即橈動脈。
觸摸脈沖也可以在肱動脈中:肘部肱二頭肌的內側,
也是測量血壓時放置聽診器的位置:其他:足背動脈、股動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