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第四代石天,回到龍虎山,在那裏他修復了祖傳的石天譚旋和丹竈。每年他都要上三元壇布道。這壹時期的龍虎山處於隱居山林、潛心修煉的階段,對教義和思想進行了豐富和改革,並沒有對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特別是上層社會的信仰和肯定。當時有寇為首的“北道學”,葛洪、陸等創立的南道學,魏夫人創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龍虎山、葛造山、茅山三山並稱為“三山”的局面。
正壹派道教經過長期的改良和創新,完成了從民間道教向官方道教的歷史性轉變,其影響自唐代開始顯現。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稱老子後裔,確立了道教宗室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龍虎山得到了皇權的支持。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親自召見第十五代張高,命其在京師設壇傳書,賜金印,免除家族各種賦稅,並在京師設立專門的“授房”。唐玄宗還親自授予張天師“壹代宗師”的稱號,並題寫了“祭祖恩師”。唐肅宗給香爐寫信時,它就建在龍虎山。武宗師召見20代石天張臣“見官不拜”,賜金帛在山上建廟,賜禦書“觀真仙”。公元860年,奉命建造金筐,公元865年,始祖被封為“三天教助宣驅魔人”。在唐朝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龍虎山發展迅速,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
宋以後,龍虎山得到了進壹步的開發,石天的地位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皇帝不僅命令石天領導三山道教,還向石天詢問治國方略。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將龍虎山上的真仙觀改為上清觀,龍虎山上的清鎮之名由此而來。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將真鏡先生的爵位授予第二十四代石天張正遂,這是皇帝第壹次將爵位授予在職的石天。此外,宋真宗還在首都為張天師設立了壹座大宅院,並向唐寅提供了擴建龍虎山的意見。到北宋末年,社會危機重重。宋徽宗認為道教有救世救國的功效。他多次召見張繼賢的石天,不僅要他長生不老,還要他及時從政。惠宗賜張繼賢先生爵位為許婧先生,並於1105賜其豪宅。這也開啟了官方為石天建造豪宅的先河。
南宋時,三十五代天師張克達也很受皇帝器重。他管理宗嘉熙三年(1239),賜張克大尺寸關廟,晉升三山,教禦宮官務,統領龍翔宮。這是壹個裏程碑式的事件。此後,龍虎山、葛棗山、茅山等地的道士都掌管了道派。張天師成為道教正統的領袖,天師府成為道教在江南的活動中心。
從元朝到明朝,繼續共同發展。宋末,元世祖派使臣王義慶進入龍虎山,向第35代石天張克達討要性命。元朝建立後,世祖召見了第36代張宗言,命他在江南領導道教,還給他壹枚銀印。武宗即位時,召第三十八代朝覲,並“賜金子光祿大夫特勛,封護國公,賜金印”。元朝統治者對石天道教的支持幾乎是代代相傳,基本上每個皇帝都給石天世系送禮。有壹個元朝,是壹個顯赫的宗教,受到皇權的認可和崇拜,進壹步鞏固了它在道教中的主導地位。進入明朝後,在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曾派遣使者到42代張師範處,請他上書天庭,授予“天道福報”的委任狀,以營造神權的輿論氛圍。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授張嗣教真人,總管天下道事,賜銀印,排行第二,設輔,褒教,著書,定為制度。石天出入驛馬和驛船,待遇極高。朱元璋還捐資重修石天府邸,歷代都為石天寫下贊歌。正統二年(1437)正月,明英宗設宴款待第四十五代張,並特別邀請聖賢後裔公爵賜蟒和朱祿,進壹步確認了兩大家族的格局。成化三年(1467),第四十六代石天張元濟,獲二十五字封號。從第四十七代到第五十代,石天的婚禮禮儀由天皇主持,皇室牌位許配給石天。從清初到雍正時期,朝廷依然對正壹派宗教青睞有加。第52代石天張應景被授予正壹繼承人稱號,教導真人,掌管天下道教事務。雍正九年又賜錢十萬兩,大修龍虎山宮廟,購買良田供養道士。
從此到民國,鄭和逐漸衰落。清朝道光之後,天朝進京制度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