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福建泉州開元寺祭壇簡介?

福建泉州開元寺祭壇簡介?

開元寺,位於福建泉州,建於唐朝第二年686年。它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開元寺的原址是唐代富人黃守恭經營的壹個大桑園。壹天晚上,黃守恭夢見壹個和尚求他建壹座廟。三天醒來,園子裏的桑樹都出了白蓮花。黃將這壹設想告知當地知府,知府請朝廷派匡湖僧到泉州主持修建寺廟,並將其命名為“蓮花道場”。唐長壽元年(692年),改名興教寺。神龍元年(705),改名“龍興寺”。唐玄宗二十六年(738年),改為現在的“開元寺”。宋代時期,開元寺達到頂峰,有120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120支賜名“大開元萬壽寺”,其後四十年為其鼎盛時期。在隨後的數百年間,開元寺歷經滄桑,跌宕起伏。

1949後,政府重新保護開元寺,並撥款修繕。1962年,省人民政府將其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負責市委工作的王金生書記加強了保護,沒有遭到破壞。1980年,開元寺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65438年至0985年,新加坡華僑僧人捐資巨資進行全面修繕,讓這座千年古剎重新煥發光彩。

開元寺建築宏偉,景色獨特。整個寺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78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廟、大雄寶殿、譚潔、藏經閣、兩棲寺、譚躍寺、準提禪林等。有500多座房屋,規模宏大,布局整齊,氣派宏偉。相傳大雄寶殿修建之初,總有“紫雲蓋地”之感,故稱“紫雲殿”。正殿為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築,寬九間,深八間,高約20米,石柱88根,故又稱“百柱堂”。

廟裏有很多文物。泉州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位於該寺東側。唐代著名高僧匡護、五代時的石洪澤、宋代的石、近代的大師都曾在寺內講學。唐宋時期,來自印度、西域等地的僧人頻繁在此寺居住,使其名揚天下。天王廟後面有壹條長長的走廊,裏面羅列了宋代以後歷代修建的各種形式的石建築、小石塔、絲爐等等。大雄寶殿柱頭上鐫刻著24位展翅飛翔的樂師,這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並不多見。大殿前須彌山平臺上雕刻有172張獅子臉的藍石浮雕,大殿後廊的兩根婆羅門教藍石柱子上刻有流傳於印度、錫蘭等地的神話故事。

開元寺的甘露戒壇、北京戒臺寺的戒壇、杭州肇慶寺的戒壇合稱為中國三大戒壇。祭壇分五層,分別供魯舍那、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千手千眼觀音、金剛等。,並有64個戒指的牌位。

藏經閣藏經壹萬余卷,其中宋代藏經二十余卷,堪稱人間瑰寶。寺內設有高1.8米的毗盧舍那大佛,為國家壹級文物,收藏有佛教文物,於公元897年由僧人吳超收藏。古鐘陳列室保存了十多座歷代銅鐘和鐵鐘。

開元寺現任住持妙蓮,上海人,是年近百歲的弘毅大師的弟子。他目前是監獄裏的道長,福建泉州人。歷史傳承位於泉州城西街,是福建省最大的佛寺。1982 3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二年(686年),又名紫雲寺。“因紫雲之榮而得名”(《溫嶺開元寺誌》)。原來是黃守恭的壹位長輩七裏桑園的壹段(見黃守恭《泉州人名錄》),匡湖大師向他要地建廟。因園中有古桑,又有“桑凱白蓮”的神話,故初名蓮花道場。也有人說,守夢和尚想把自己的房子變成寺廟,說:等桑樹有了蓮花就可以了。再過幾天,桑樹開滿了荷花,準備放棄當寺廟了。曾稱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為開元寺。

中唐時期(847-860),天竺高僧智良(赤膊僧)駐守西開元寺東法院傳播佛法。(見《泉州人名錄·誌良》)

唐四年(897年)十壹月,王深鸞(見泉州人榜王深鸞)重修開元寺,佛堂、鐘樓、婁婧相繼落成。黃桃寫了壹篇作文來管教他的事務(見全州人榜黃桃)。

據《泉州府誌·半紀誌》記載,五代時,王“遣官弓量土,定為三等。有了良田,人和那些變得狹窄的人,如和陳,都進了廟...所以寺田所產之米,重於私業。”王言彬在泉州開元寺創建千佛寺,並定居盛宴。唐天復(901)年,武將朱被判創建地下儲物院,設寺場接收僧行居住。王言彬治春,大修功德,大興土木。他在開元寺為外地僧人修建了印青院、涼亭、浴室院、泗洲院、鶴口院、法華院、羅漢閣、千佛寺院、金字院等。光復年,又創造了外白院和上院。此外,在泉州開元寺,還建立了慈恩院、神福院、庭樓、報法院,並邀請僧人在此居住。第二年(915—921),我們的時代使者陳邀請僧繇講《商生經》。後唐三年(928),陳景通受訓鑄金佛像。後唐長興元年(930),王言彬的繼承人王繼崇被任命為全州刺史,創立幽院,成為延禪僧的住持。晉末天府二年(937),六祖東院被節度使創立,僧人們應邀住在越居。南唐鮑大堅,漳州東四安刺史。他的妻子帶領全軍,在泉州開元寺修建了殷琦寺,為的是推薦死者祈福。此外,在泉州土門外法石堡覺山附近的五磨山坳山坡上,發現壹尊梁開平三年(909年)雕刻的石像。石像高65,438+070 cm,直立,赤足立於蓮花之上。至今仍保存在泉州開元寺。

清乾隆《泉州誌》:開元寺“經歷五代至宋,創百支(八民同治為217,開元寺誌為117)”。其區域南臨西街要道,北靠大廟後,東臨太奎巷,西臨孝感巷。前者田分布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仙遊、莆田、龍溪、長泰等縣。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袁有功使劉建義在平章說,全州開元寺120院為寺,賜“大開元萬壽寺”稱號,寺中僧人“總食萬指”。還修建了法堂和寢殿,請來了妙恩禪師方丈,這是第壹次開山。至元三十年,建有禪堂、雙桂殿、譚躍殿、珈藍神殿殿、祖師殿。延祐六年(1319),齊祖僧跟隨大開元萬壽寺方丈,在此壹住就是四十年。可見元代泉州開元寺的規模是非常大的。

明朝洪武三十壹年(1398),明朝朝廷頒布法令,任命和尚嬴政(見泉州人榜嬴政)為泉州開元寺方丈,並說:“收他為方丈。現在做方丈很難。善良會欺負妳,邪惡會詆毀妳。但是清心早就清凈了。尊重這壹點。”體現為“開庭行法,萬民會合壹”,“立庭築甘露壇”,修萬物。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開元寺出現了壹種現象:“禪風未盡,雲煙四處散,叢林法則,白晝將至。”。寺廟財產被好友查封。“因為寺裏保護不了老域,十有八九是這樣。”

明朝中後期,倭寇日益猖獗,泉州首當其沖。明軍運屯泉州,駐軍佛寺。後來由於火藥工匠和兵器工匠對作坊的迫切需求,開元寺和承天寺成為“硝冶二匠”的作坊,“百爐遮雲,大地蓋山”。每逢佛誕節,地方官來廟裏祭奠,只好“蹲在竈下塵旁,熬過去。”和尚和地方官員以防範倭寇為由,無奈隨意占據佛寺。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全州開元寺僧人、童權、、趙永贊等人,請求雲南副使(唐朝黃守恭獻地建開元寺之孫)向觀察員楊報告,要求將軍事工匠及其家屬驅逐出寺。楊對“堅決武斷”,下令驅逐。在隨後的50年裏,在當地官員和僧侶的多次修繕後,開元寺得以保留。但與唐五代120分支的規模相比,“只存在於十壹與千之間”。

萬歷《泉州府誌》記載,嘉靖年間,兵荒馬亂,財政匱乏,加緊尋找寺院。“廟裏有和尚,就給和尚燒修四個,付六個。”泉州開元寺原園273公頃,91畝。但明代由於寺廟的衰落,為了維持寺廟計劃,廟田被變賣,有時被政府征用,有時被大戶人家占有,廟田數量減少。明政府沒有財力,嘉靖年間下令對寺田征收六(府)四(寺)分稅。萬歷年間規定了八(政)二(廟)點。因為剝得過分,和尚們紛紛打官司,而政府則認為“漢奸謀末禍”,“捕制有理,藤引朱利安”。到了明朝末年,泉州開元寺田地只有26公頃86畝,不到原來的十分之壹。

清康熙初年,和尚沈偉在開元寺東側創立準提禪林,供奉觀音,傳播天臺宗。和尚為林重建了嗎哪戒壇。乾隆十年(1745)、嘉慶十年(1805),泉州開元寺兩次重修。

現有原規模的十分之壹或二,面積在100畝以上。寺廟寬敞宏偉,南北中軸線為(1)“紫雲坪”。(2)山門處為王祠,掛有朱和書“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聖人”的對聯。誘餌和誘餌。(3)大雄寶殿。④嗎哪環壇。(5)藏經閣。

寺廟的兩廂有壹條長長的走廊。東側有譚躍寺、準提寺(俗稱小開元)、東壁寺,西側有功德殿、尊聖元寺(又稱阿米元寺),後改為水陸寺,現改建為弘毅大師紀念館。西走廊外側,有壹棵唐代種植的古桑樹,至今枝葉繁茂。相傳是黃守恭“開白蓮”的桑樹。兩廊外的草坪上有東塔樓和西塔樓。

從紫雲屏風到城墻,穿過天王殿大門,到百柱結構的英雄大殿,到甘露環壇,再到藏經閣,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古建築體系。它的飛天樂師鬥拱、毗盧蓮花木雕、釋迦牟尼達摩泥塑、振國仁壽雙塔、住友石刻,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藝術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