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衡陽有什麽民俗文化?

衡陽有什麽民俗文化?

衡陽民俗文化如下:

常寧版畫: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50年歷史,培養了300多名版畫家,主要是教師、工人、農民。許多作品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並在國外展出。常寧因其版畫創作群體龐大、作品眾多、影響廣泛,也被稱為“版畫之鄉”。

衡南漁鼓:是用衡陽方言講故事的民間藝術形式。屬於衡陽最強的漁鼓,廣泛流傳於衡南城鄉及整個衡陽地區。衡南的漁鼓始於晉代,距今1800多年。據史書記載,魏夫人在南嶽建寺,南傳道教,邊打鼓邊唱道教情懷,在衡陽東南四鄉傳播道教思想。她被民間藝人學習並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說唱形式。

九石草龍:流傳於衡陽縣太原鎮太九村肖家大屋。該組位於我縣蒸水之畔,世代以種植水稻為主。據調查,九獅草龍始於清朝康熙年間。每年過了臘八,村裏都會聚集男女老少,小心翼翼地用細稻草捆起來,驅蟲辟邪。在春節的第六天,燈籠被跳舞直到元宵節。在第壹個月的第十六天,龍的身體被帶到稻田裏燒掉。此後每年都是如此,壹直沿襲至今。

衡陽縣石獅竹刻:石獅竹刻起源於秦漢以前,漢代達到相當規模和水平。明清時期竹刻的發展達到頂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目前正在逐漸衰落。

衡南喬奇龍舞:流傳於衡南城鄉的代表性龍舞,始創於衡南縣東鄉縣江口鎮九龍村。傳說河口有九龍。九龍就是“九龍”。很久以前,這裏是龍的故鄉。至今,溫婉恬靜的“墨龍”(說的是龍脈),剛健矯健的“扮龍”,古樸古樸的“馬怪龍”,仍在這壹帶廣為流傳。

衡州古畫戲:壹種民間劇種,流行於湘南各地。舞臺語言以衡州話為基礎略加精煉,主要曲調為“納粹牌”“川子調”。

橋剪紙:大喬鎮位於湖南衡東縣北部。橋梁剪紙始於明末,在解放前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剪紙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了進壹步的發展,更加貼近生產生活。

啟東漁鼓:起源於宋代,流傳於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繼續發展。它的唱腔是以湘南漁鼓的音調為基礎,根據啟東方言,結合啟東民間曲調、花鼓、七劇音樂的改革發展,人們習慣稱之為“啟東漁鼓”。

蔡倫的造紙技藝:用麻頭、破布、魚網、樹皮制作植物纖維紙,起源於東漢元興元年(105)。耒陽是蔡倫的故鄉。在蔡倫親自教授造紙的基礎上,對蔡倫的造紙技藝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繼承和發展。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裏,耒陽已經成為湖南乃至全國的著名產業。

貝約民歌:位於湖南衡山縣白果鎮,與湘潭、雙峰、衡陽、南嶽接壤。貝約人民熱情豪爽,性格開朗,熱愛文化藝術,著名的“貝約民歌”就出自這裏。無論是田間的山野,還是街頭巷尾,無論是老人還是黃牙的孩子,他們都喜歡秀出自己的聲音,唱出心中的萬千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情懷。

南嶽朝聖:俗稱朝聖,“聖”指南嶽衡山之神——斯趙天,傳說中的火神祝融,當地百姓和香客稱之為南嶽菩薩。

衡山古畫燈:衡山的地方戲,與衡陽古畫、長沙古畫有本質區別。

鰲山廟會是壹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和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它崇拜佛教和民間祥瑞神王奧、敖母,在湘南地區影響很大。

衡山皮影戲:明代就有皮影戲的演出社,此後流傳甚廣,覆蓋衡山縣城及周邊地區。由於衡山藝人早期制作的皮影戲多為紙影,故稱之為“皮影戲”,而非皮影戲。

參考數據

彭玉麟。衡陽縣誌。長沙:嶽麓書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