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灘”位於臨城東北約四公裏處。蜿蜒的蔣文蘭山將萬泉之水匯聚於此,被無數石峰切割成幾條支流,註入大海。沙灘上水流湍急,幾裏外都能聽到嘈雜的水聲。兩岸陡壁如割,在綠葉綠水的映襯下,猶如壹幅天然的中國畫。海灘上遍布奇石怪石。據說這是臨高名人林道久用“定身咒”將天妃神鴨“凍”在溫嵐河中的遺物。難怪,當海灘水位下降時,它們會浮出水面。它們有的像在尖叫,有的像在展開翅膀,有的像在踢腿奔跑...各方面都很神奇。這可能也是大自然的天性,對人類的壹種回報。“白起灘”是臨高八景之壹。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雅士都曾踏足此地觀賞攬勝,無不感慨萬千,題詩題字,贈之留念。僅明清碑刻就有18處,歷代名人詩詞106首,是我省罕見的摩崖石刻。1962年,中國著名戲劇家、詩人田漢遊覽此地,興高采烈地寫下了壹首代代相傳的詩:“壹鞭駐灘,巖上瀑布打雷。溫嵐的海浪很大,發電站即將建壩。我了解到村子是過去的事,移山填海才看到今天。他在河兩岸時,林滿,秋亭唱睡蓮。”1969年底,白芨灘水電站竣工發電,珍珠遍布臨高。山青水秀,溫嵐河早已“兩岸香林滿”。如果老田還活著,他怎麽會誇妳——“白起灘”!(3)邳葉靈石和高山寺
高山派靈石位於臨城西北海拔191米的派山頂。人到山下,要攀枝攀藤,七拐八彎,走過蜿蜒的山間小道,再沿青石臺階拾級而上,才能到達“皮葉靈石”。據《鄭德瓊臺誌》記載:“漢建武二年,青州人居王故裏南村。長子名叫齊,次子名叫勞。市民王居傑,山中打獵,石上歇息。齊被石頭吐了壹地,菊姐百思不得其解。祈禱:‘我是皮爺大神,躲在這石室裏,三年壹祭可獻純白三祭’,然後神人二路,求法歸來的城民和居傑如期祭祀。後世因為它。因石而知人是神,山以神命名。”這就是“皮葉靈石”的由來。因為這個傳說,在五代燕右元年(1314),建了壹座廟祭祀。明朝洪武三年(1370),山神被命名為顯應。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知縣張弘毅在嶺下建官亭。清康熙十六年(1677),東明和尚集資在壇旁建祠。道光十年(1830),知縣董藩在山上修建了壹座寺廟,命名為高山寺。寺前的“天池”像壹道亮麗的風景線高懸在山頂。多少年了,澇而不漲,幹而不做。為什麽,難道是大神出現了?
高山陵高山寺“高山廟”自古名揚天下,長年遊人不斷,香煙縈繞寺內。在寺廟的左側有壹個由元代廉價的訪問秘書千帆寫的碑文,上面寫著“偉大的神Pieye在山上祈禱雨”。新西蘭歷史學家陸羽、艾黎曾在此求學。田漢,中國著名的戲劇家、詩人,1962年登上山頂,遠眺城市全景。北部灣波濤洶湧,白帆迎風,鄉村農舍,無邊無際的森林...他深受感動,留下名句:“北部灣頭有雲有物,高角上浪急。”1,臨高木偶戲
臨高木偶戲是中國文藝的壹朵奇葩。臨高人偶自立,具有“人偶共演”的藝術特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臨高布袋戲起源於南宋,承載了臨高壹路走來的社會文明,是臨高精神家園中的壹個品牌。臨城有臨高木偶劇團、大眾木偶劇團、南江木偶劇團。是臨高木偶戲的直接守護者和傳承人,每年演出近千場,觀眾約25萬人。2.八音杯舞臨高八音杯舞將嗩吶、椰樹、笛子、秦琴、板胡、三弦、喉頭、二胡的“八音”與舞者手持的小杯、小盤、鈸、鑼的敲擊聲融合在壹起,極具特色。舞蹈篇章為:“雙龍出海”、“馬字轉騰騰”、“兩岸飛燕”、“葵花式”。音樂曲調有:南星、南嶺、涼佛山、壹鼎金。臨城有五個八音杯舞隊,生日、節日、升學、結婚、拜年都有表演。3.民間音樂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廣大群眾創造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如萬歲、水仙花、福祿壽、南星、南嶺、鬼調、雙飛燕、孟翳等。臨城民間樂隊經常演奏,自娛自樂,慰藉心靈。
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營造休閑文化,是臨城在發展中的壹大特色。城東有壹個廣闊的體育廣場和壹個3000多個座位的燈光球場,各種運動經常在這裏進行比賽。城北有壹個文化公園,有綠色的草坪和綠色的景觀樹。露天劇場可以容納數萬人。每天晚上,都有歌舞和樂隊演奏。它是現代的,傳統的,多彩的。這是壹個永不落幕的舞臺,極大地豐富了城市人的文化活動。溫嵐河兩岸的長堤大約有四公裏長。每天早晨,銀須在這裏飄揚,巨劍在這裏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