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壹年八大節日”之壹。壹般是公歷4月5日左右,節日很長。有兩種說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這20天屬於清明節。清明節原意為掃墓日,民國政府於1935年春分後15天定為國定假日,也稱全國掃墓節。清明節是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至日入冬後的第108天。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節日之壹。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習俗:
掃墓和祭祖
清明節是紀念我們祖先的日子。人們去他們的墳墓拔草,放貢品,上香和祈禱,並獻上鮮花,以表達他們的感激和記憶。人們通過清明節祭奠祖先,緬懷先烈,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認識祖先,看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帶動後人的紐帶。實現人生價值,擺脫老祖宗留下的枯枝落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這是壹個明確的修訂日,旨在促進正能量代代相傳。
春遊
清明節春回大地,人們掃墓後在鄉間盡情歡樂。也有朋友在清明節期間去大自然感受鄉村,去郊外徒步。又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就是踩著草,在鄉下玩,看春光。
穿柳枝
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插柳戴柳既是裝飾,也是辟邪的祝福。人們出遊時有折柳、穿柳、插柳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也有人說介子推死時抱著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表達了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和浪漫情懷。
放風箏
古人認為,人生病時,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明天放風箏是人們喜歡的活動,也發展成了郊遊娛樂。
這些活動除了射柳、蹴鞠、蕩秋千、鉤鉤、蠶花會、鬥雞等活動外,至今仍普遍保留。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清明節始於古代皇帝、將軍“掃墓”的儀式,後來民間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唐代把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期是冬季至日後105天,清明節前後。因為兩個日期相近,清明節和寒食合並為壹天。清明節結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清明節也與介子推的傳說有關,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也是清明節的起源之壹。
清明節相關禁忌
清明節掃墓不是越早越好。掃墓活動壹般在早上7點到下午4點完成。此時,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運勢低的人在墓地待久了很可能會招惹陰魂。
孕婦壹般應避免掃墓活動,下午3點以後最好不要參加。早上去掃墓前,要看看額頭上有沒有黑眼圈。如果有,當天最好避開。如果非要去,最好帶點辟邪的東西或者玉器。
清明節前後很容易夢到已故的祖先,這顯然是在告訴妳該去掃墓了。那就需要盛大。穿著正式整潔。不要在墓地裏打鬧,不要隨便說話,要尊重死者,不要評論其他墓地。
性格虛弱、身體不好的人掃墓回來,盡量去人多的地方,或者多曬曬太陽,不要把腳下的泥土帶回家。
如果清明節不能回家去山上掃墓,也要把供品放在家裏的陽臺或客廳,朝著家鄉的方向,點上三香,記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