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廟
“困於巢州,崛起於廬州”的神話有了現實原型。公元239年,三國吳棟時期,巢湖市西洋鎮唐嘴村壹帶淪陷,成為今天唐嘴的水下城址。東吳皇帝孫權(182-252)得知災情後,在巢湖北岸的鳳凰巖上建了壹座中殿,開始供奉巢湖水神焦老。焦老被神化為巢湖水神後,擁有掌管湖泊治安、保護康寧居民的神力。
唐末(889年),合肥吳王楊行密為了感謝焦老保佑他打勝仗,大規模重修太姥廟。唐朝以後,北宋以前,有壹個長達70年的軍閥混戰時代,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行密和王朱溫被分開了。侯亮王朱溫南下時,吳王楊行密起初打仗打得不好,就祈求巢湖水神焦老保佑。晚上,焦老給他做了壹個夢,教他如何淹沒敵人。吳王楊行密大獲全勝後,占領了淮河以南的華東大片領土,奠定了楊吳的基礎。
南宋末年,山東泰山已經倒在蒙古的鐵蹄之下,百姓飽受奴役之苦。中國寺廟的壹個道士去山東泰山朝聖,晚上住在山腳下的岱廟。就在半夢半醒之間,他看到壹位女神告訴他:“我是泰山的畢夏·袁俊,我知道巢湖附近有壹座絳鳳磯。不像這是人間地獄,我打算坐在中華廟裏,祝福江淮百姓。我想在妳的幫助下去巢湖。”說完女神飄走了。道長醒來後,感到非常驚訝和奇怪。當他天亮後爬上這座山,走進畢夏·袁俊神廟尋找時,他看到了供奉在神龕右側的畢夏·袁俊,就像他昨晚做的夢壹樣。於是在半夜,道士把畢夏·袁俊的木雕像請了出來,綁在胳膊上,從天窗跳了下去。道士覺得好像有祥雲在支撐著他。因為害怕,他閉上眼睛,聽天由命。天亮了,他來到寺廟,從天而降。聽到畢夏·袁俊的傳說後,周圍的人都非常驚訝,爭相朝拜畢夏·袁俊(俗稱“泰山老奶奶”)。元代(1297),道士利用中殿基座下的洞,將其改造成拱形橋洞,改名為“敖北洞”,並在敖北洞上建廟。
清朝太平天國時期(1854),中殿殿毀於戰亂。1889年間,晚清重要軍政官員李鴻章提議重修中廟,在道觀基礎上加建佛寺建築,成為佛道融合的典範。重建後的中廟分為前、中、後大殿,共有70多座建築。1986年,修復後的中廟基本恢復了李鴻章時代的原貌:曾在天王堂;第二,進入英雄之殿;三晉後殿是藏經閣。值得壹提的是,二樓的佛教阿彌陀佛和三樓的佛經亭畢夏袁俊仍保留著佛道合壹的傳統。
1998年,中廟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趙衷廟因位於廬州(今合肥)和潮州(今巢湖)之間而得名。旁邊還有壹座“忠義殿”,忠義廉恥。它就是淮軍趙衷祠,是清末軍政要員李鴻章為祭奠淮軍陣亡將士而建,相當於烈士紀念館。淮軍趙衷廟,又稱“淮軍烈士祠”,位於巢湖中廟東側。它是由晚清重要軍政官員李鴻章於1892年淮軍建軍30周年時,經朝廷批準,作為淮軍“將軍祠堂”而建立的。趙衷寺於1893年開工,1894年竣工。由大廳、正廳和兩廂組成,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990平方米,共30個大廳。
3.李文安書院廟位於巢湖北岸淮軍趙衷廟的東面。這是壹個專門供奉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的神社。專業寺和趙衷寺同時修建(1893開工,1894竣工)。分為東屋和西屋,坐北朝南,前後有四個入口。建築寬度為五開間,共83座殿宇。特龕內主龕尊享李文安寶座,東西兩側輔龕供奉李鴻章六神(李張寒、李鴻章、李赫章、李張赟、李鳳章、李昭慶)。
4.白衣寺位於巢湖北岸,紅石嘴(東集)上,與中廟鳳凰集(西集)並排延伸至湖中。白家原本是供觀音菩薩使用的,是禪女修心養神的地方。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1690),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802)。1986後,共改建14廳。在白宮前面,有壹個湖和壹片田野,面對著壹千公頃的綠地。背靠田園風光。在白衣寺前的西南角,據說有壹方壹平米的“無風之地”。無論巢湖風多大,多風,站在這個神奇的地方,妳都感受不到風。白衣庵西南還有壹個古吉祥洞,是紫礫石長期侵蝕逐漸形成的。
5.嶗山島嶗山是巢湖最大的島嶼,距巢湖市中廟廟3.5公裏,距廬江縣岐頭嘴4公裏,北岸8裏,所以民間有“上至七下至八”的說法。嶗山西8公裏,湖中有壹座孤山。孤山海拔82米。傳說焦老的女兒焦姑被巨浪沖向遠方(又稱“孤山”)。1964年,郭沫若遊巢湖時寫道:“望巢湖金郎,我愛她如油。”“顧老”是指顧山、老山。嶗山北側有兩座礁石,相距不遠,形似兩只鞋,叫斜山。傳說焦老被困巢州時丟失的兩只鞋,變成了壹座鞋山。
6.漁村妳可能想象不到,當我們來到四面環水的火山島,還能看到這樣的田園風光——漁村、茶園、枇杷坪?明末合肥知府熊文舉寫了壹篇關於嶗山的故事,把嶗山島描寫成世外桃源,說當時島上有幾百戶人家,民風淳樸,晚上不關門。目前島上的漁村集中在北川塘和南川塘之間。漁民的建築各具特色,農家的餐廳、茶館點綴其中。數百名村民靠水生活,主要靠捕魚,還經營農場餐館、茶館和土特產銷售。
7.文峰塔文峰塔矗立在巢湖中心的嶗山之巔,氣勢磅礴,是欣賞巢湖風光的最佳地點。文峰塔建於1631明朝崇禎年間。古代流傳著“嶗山之尖,瀘州為狀元”的民謠。瀘州知府嚴爾貴(1622)開始修建文峰塔,以證明民歌產生更多的人才,希望“繁榮地方脈搏”,“振興人民”。文峰塔高51米,七層八角檐,檐下掛鐵鈴。塔身采用石板磚結構,塔身由外墻、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進塔,門梯交錯,臺階133。左轉右轉仿佛進入迷宮。文峰塔壁周圍有802尊磚雕佛像和25處石刻。文峰塔第四層建於明代1631,上面三層建於清代1878。歷經明清247年,堪稱世界上最長的寶塔。65438年至0998年,文峰塔成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華藏經寺華藏經寺位於嶗山島上的壹座山峰上。追根溯源,原來是壹座供奉巢湖水神焦木的道觀,名曰“聖飛寺”。它建於西晉時期(公元284年)。清朝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撥款重修聖飛殿,改名“聖母殿”。清朝末年(1880),李鴻章續建文峰塔時,用殘存的材料重修了聖母殿,改名為“巢湖古寺”。如今,古老的道觀已改為佛寺,因希望建立壹個“七寶樹圍金界,五色雲花抱畫梁”的清凈之地,故改名為“華藏經寺”。華藏是“蓮花隱世”的簡稱,是壹個莊嚴、奇妙、和諧、清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