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命?
“人類進步的本質是什麽?只是下壹代不怎麽聽上壹代的話。每壹代人都在顛覆上壹代人,這是基因的傳承。”他還說:“許多權威人士已經忘記了他是如何成為權威的,因為他顛覆了以前的權威。”
余:妳說過“人類進步的本質是下壹代不聽上壹代的話,每壹代都在顛覆上壹代。這是基因的傳承,也是人類創新的本質”,同樣適用於中國的現代教育。中國在教育上講究服從和服從,老師也希望課堂上的學生聽話、聽話。妳覺得原則上人類基因本身是想對上壹代進行優化叠代的吧?對於孩子的不聽話或者各種奇奇怪怪的創新想法,家長和老師應該更加寬容嗎?
殷野:我們今天呼喚科技創新。但是,科學創新就是否定以前的科學。科學不僅要與無知作鬥爭,還要與科學作鬥爭。壹個新的科學理論壹定是對過去科學的總結、歸納甚至顛覆。聽話的孩子做不了科學創新。不能壹邊提倡創新,壹邊否定每個人在教育上的不同想法。
很多不聽話的觀點終於在科技上向前邁進了壹大步,比如“猿與猿各不相同”,也是因為我們和猿的共同祖先確實經歷了幾次不同的突變,讓我們的大腦越來越大,最後我們生而為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是通過壹代又壹代的持續的、很少的傾聽而取得進步的。
(2)不幹凈嗎?
殷野:有壹個公共衛生假說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太幹凈導致的,比如脊髓灰質炎,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微生物產生免疫力。後來病毒來了,會造成不可逆的,嚴重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傷害。
還有,如果壹個人去了國外,哮喘的癥狀壹般會持續七年左右,很大原因就是環境太幹凈了。另壹種說法是菌群失調,我們說過,本質是菌群問題。山西有個特產叫炒杞,就是把面粉和雞蛋、油等配料放在土裏炒著吃。其實有點像吃土。於:有幫助嗎?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不只是吃土。我記得當時有壹種病。孩子得了,會變得特別瘦。找不到原因的時候,村民們會把用了很久的廁所裏的廁所汙物鏟出來,給孩子們熬湯。
殷野:對,有壹種醫學技術叫糞菌移植,就是這個原理。糞菌移植現在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北京301醫院和南京軍區總醫院都可以做。相當於腸道菌群失調後,服用壹些健康的腸道菌群來彌補。現在技術可以直接使用了。
(3)提高免疫力最好的方法:規律睡眠,適當運動,快樂。
尹野:提高免疫力最好的方法不是吃保健品,而是三件事:規律睡眠、適當運動、保持快樂。這三件事說起來簡單,其實挺難的。比如睡眠要規律,不能因為今天開心就熬夜,明天不開心就早睡;第二,運動要成為壹種習慣,人要和自己的懶熵做鬥爭;第三,即使遇到任何問題,也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最近我有壹句話很流行:遠離人渣,遠離破事。
(4)想拖延阿爾茨海默病,或者真的有了阿爾茨海默病怎麽辦?學習音樂
學習音樂是壹個好方法。壹定要學壹門樂器,因為樂器可以使用遙遠的人腦區域。妳可以彈鋼琴、吉他、長笛或古琴。簡而言之,學壹門樂器。
(5)人如何釋放壓力?
尹野:我談到了反墮胎。人需要有壹個對象,壹個能陪伴生活,能影射生活的對象。這本身就是美好的,他們在照顧別人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社會的美好。總的來說,我建議妳住在壹個大家庭裏。即使沒有肉體上在壹起,當妳和爺爺奶奶聊到開心的事情時,妳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妳們的友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妳們跨越空間的感情。
與此同時,即使在困難時期,我們仍然應該抱有希望。很多人不是怕死,而是怕活。壹方面要時刻貼近正能量,另壹方面也要給自己找壹些有野心的事情去做,比如讀書。我覺得我們倆都從書裏獲取了太多的力量,尤其是讀傳記,相當於“偷窺”了壹個人的壹生,然後會發現,哇,這麽牛逼的人也有這麽慘的時候。霍金二十多歲幾乎動不了,但這不會限制他的思想。他仍然幫助我們清楚地看到時間,仍然在思考宇宙和黑洞之間的關系。所以,人不應該被束縛。我們是靈長類動物中最聰明的物種。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我們的智慧,而不是生活在壹個總是給別人找麻煩的世界裏。
殷野:現在壹方面我們聯系的圈子感覺大了很多,但另壹方面能讓我們敞開心扉傾訴的人生知己卻少之又少。根據數列規律,人這輩子能維持的親密關系大多在150人左右,職場在10人以內,高校差不多7人。我們都是管理大公司的,但身邊只有幾個人,包括家人。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在虛擬世界中提高對現實世界的共情能力?比如,我們都在書中尋找壹種心流的狀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把很多我們原本不擅長的神經元連接起來,壹些新的樹突產生新的突觸,讓我們理解新的領域和內容。阿基米德在浴缸裏發現浮力定律的時候說了壹句“尤裏卡”,意思是“哇,我知道了!”當我們讀了很多書的時候,我們也會拍大腿。“哇,原來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明白,我們真的不壹定要和現實世界互動才能提高共情,但是我們接觸的東西壹定要足夠高。
學者都知道,有時候我們不怎麽讀“活著的”書,卻更喜歡讀已故先賢的傳世之作。也許壹個人壹生都會有壹次,但這本書講的很透徹。如果我們真的理解它,它會對我們理解今天的現實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5)閱讀專業書籍
尹燁:我的多任務能力還是很強的。基本上我看書的時候都是要處理工作的。我腦子裏能掛幾十個東西。可能我從小就這樣,習慣了同時做幾件事。我很少把壹本書分成幾份,把厚厚的書壹次看完,這樣我的思維會有連續性,效率最高。今天只要書打開,我就看完。如果我要在確定的時間完成確定的動作,我的閱讀效率和精力就會特別集中。我壹旦進入閱讀的“通靈”狀態,就會和作者或文字產生壹種感人的關系,閱讀速度會非常快。當然,需要強調的是,我基本上是看專業的書。如果我看別的書,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當我看了本專業的書,所有的閑散棋手都會因為我的知識結構而瞬間變得散亂,而我會在其中不斷創新,於是我會在這個領域越走越遠,成為壹個在這個領域有很多積累的高手。
(6)“太陽底下無新事”
尹野:我覺得知識不是文科。我們從未交換過閱讀,但我們的閱讀習慣高度相似,這在生物學上叫做趨同進化。關於古代漢語,壹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是對自己文字的熱愛。我們的英語再好,前提是母語壹定要有價值,因為母語本身就是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要感謝父母從小對我的培養。後來,我也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在古文方面的眼界。可能我小時候背過壹段話,但今天我會讀整篇文章,從文中找到力量。畢竟我最終會驗證壹件事,“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問題,古人都已經看到了。比如《蘭亭集序》裏的“今人回首,尤人回首,為夫哀”,後面的人看今天的我們,就像我們看今天的前人壹樣。這句話是對馬克·吐溫說的“歷史不會簡單地重演,但它總是重同壹個韻”。包括“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壹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這是黑格爾的話。這些不同的人沒有交流過,但面對每個時代的無奈,他們都有相同的感受。
在38歲之前,我讀的關於本專業的書比較多,但是38歲之後,我確實讀了更多關於哲學和文學的書,因為我覺得這些真的是先賢們過去走過的路,甚至是他們咀嚼過的東西。雖然我不是那個領域的人,但是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在思考生命科學的時候,我能得到更多的感悟和觸動。
(7)讀書的唯壹作用。
尹野:知識圈越大,未知圈越大。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讀書不會讓我們變得全知全能。讀書的唯壹作用就是讓我們不懼怕未知,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有能力去彌補。
(八)知識圈越大,未知圈越大:自洽的狀態。
邏輯上或者數學上,有壹個很重要的詞叫正交信息,比如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因為這兩個方向根本不能分解成壹個方向的同壹個向量,所以正交信息越多,我們關於那件事的確定性就越強。有時候我們嘗試壹個全新的領域,我們的三觀,世界觀,哲學,人生觀能產生更深的確信。這種確信本身並不是說我們什麽都能做,而是反過來,我承認自己的渺小和卑微,我想獲得壹種與壹切生物的平等,來解決我人生的困惑。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是宗教的,不是宗教的,而是宗教的,我相信擡頭三尺是有規律的。這件事是確定的,因為我們無法研究它,不管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還是楊振寧,我們都壹樣。無論我們有多聰明,我們都不知道邊界以外的任何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明白,我知道的越多,我就越強大。我該怎麽辦?我們必須和自己重新談判。我們也許不需要知道壹切,但只要進壹寸,就會得到壹寸的驚喜。如果我多說話,我們會更有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變成壹個自我比較,我只會和昨天的自己比較。這是壹種非常好的自洽狀態。
(9)人如何調節自己?
殷野:我壹般建議從兩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第壹,醫學的本質不是治愈,而是安慰。美國有壹個非常有名的醫生,叫特魯德。他在墓誌銘上寫了三句話,這是醫學的精髓。第壹句是“很少能治好”,醫學能治好的病其實很少;第二句是“有時幫忙”。如果魚刺卡住了,我會幫妳取出來。我有早期腫瘤,我會幫妳切除。但最後壹句是“永遠安慰”。醫學的本質是安慰,所以要學會安慰自己。如果我們有能力,我們可以安慰別人,擁抱,拍腦袋,拍肩膀,微笑,贊美。這是第壹,醫學的本質。
首先,我們應該養成積極的習慣。這幾年,我周圍的人,包括我的家人,都覺得我的脾氣比以前好了。二十多歲的時候,還是會有點輕佻。現在可能是激素失效,火沒那麽大了。我壹生氣就會深呼吸,做壹些特定的動作,努力讓自己恢復正常,這可以形成壹種習慣。
第二,我們可以從某些行動中找到快樂。例如,跑步可以產生大量的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通過給自己服用抗抑郁藥物來實現。跑步可以自己做。很多人說跑的太晚了,時間不多,做無氧運動吧。只需要壹分鐘,就能立刻帶來改變。我們也可以選擇壹段自己喜歡的音樂,把音量開得很大,這樣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進入良好的狀態,因為音樂會讓我們的腦電波從紊亂轉為正常。另壹種方法是照鏡子,咧嘴笑,看三秒鐘。總之要有自己擺脫小情緒的方法。
余: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很多人認為我“雙減”後心情和體態都保持得很好,所以我完全同意妳說的小貼士。比如運動,我要求自己每天的步數原則上不能少於15000。比如我昨天開了壹個8小時的工作會,晚上和朋友喝酒聊天。回到家發現手機裏只有2000步。我馬上出門,壹個小時跑了8000步,感覺特別舒服,給了我壹個正反饋,壹種愉悅感。
同時經常在辦公室做無氧運動。有時候特別累或者坐太久。我會爬起來跑800到1000步,像跑100米的速度,氣喘籲籲。我壹次可以做60個俯臥撐。
還有就是唱歌。我唱歌跑調,但我不用唱給別人聽。我只唱給自己聽。我喜歡唱草原歌曲,高亢而宏大。有時候洗個澡,大聲喊草原歌,每次都會給我帶來壹點快樂,抵禦現實中遇到的煩惱和苦惱。這讓我保持了壹種平衡的心態,在頭腦中有壹種相對的愉悅感,從生理角度來說完全符合妳所說的。
其實我們會發現,樂觀或者積極向上的人,包括妳我,大多是自我調節的,不是天生的。
(10)做大事的優勢
余:做小事和做大事都很難,但做大事至少體現了兩種能力:壹是提高期望值後,妳會不自覺地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即使只達到期望值的壹半,也還是壹個結果。就像爬山的時候,如果妳去爬香山,妳知道它有500多米高,我們不會提前準備太多,但是如果妳要去爬1500多米的泰山,我們肯定會提前準備好幹糧和體力。
第二,當我們要做大事的時候,我們身邊遇到的合作者、戰友、領導,壹定是做大事的人,他們會不自覺的向別人學習。韓信和張亮只有跟著劉邦走,才能發揮他們的長處。他們在項羽手下沒有長處,發揮不了長處。
所以,做大事並不容易,而是因為我們有心好高騖遠,讓我們覺得值得。妳選擇華大基因可能和我當初選擇留在北大差不多。那時候我可以回老家在大學或者中學教書。那時候回老家各方面都比較方便,但是如果回老家就不可能有今天和新東方了。這是因為我們選擇了更大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壹起玩的人水平都很高,我們要仰視他們。
(十壹)如何從生物科學的角度培養孩子。
殷野:第壹,孩子教育的第壹責任人是家庭和家長,而不是學校和老師。對於父母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句話說,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讀書,妳應該先讀。想讓孩子背古詩,先背。現在很多家長考古詩詞。他自己打開書,讓孩子們在合上的書上回答。孩子不背還罵,他自己在首都也背不出來。這很搞笑。我會和女兒壹起背很多詩,這是小時候父母教我的方式。雖然孩子不壹定能理解古詩的深意,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唐詩宋詞的節奏感和感覺是培養出來的。
第二,培養孩子的復述能力,讓孩子試著用簡單的方式說、讀壹件事。我會壹直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我們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其實是鍛煉他們的比喻和比喻能力。隱喻是高級層次的隱喻,他們對語言的應用會得心應手。我覺得孩子加強復述很重要。
第三,使用多種語言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看到我們做事時大腦的哪個區域在活動。比如我們初中以後才開始學英語。我們的母語和英語在兩個大腦區域。我參加了復旦大學核磁共振的專項測試。我展示中文的時候壹個腦區亮,展示英文的時候另壹個腦區亮,證明我面對兩種語言的時候是兩個不同的腦區在活動。但是如果壹個孩子參加這個測試,兩個大腦區域會非常接近。很多歐洲小國,比如盧森堡或者比利時,可能會德語、法語、英語,因為他們從小就接觸這些語言。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南方人,比如廣州的朋友,既會說粵語,也會說普通話,潮汕話,閩南話,英語。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學習雙語的最佳時間是在孩子2-6歲的時候。
仔細想想,再難的語言,哪個寶寶學不會?兩歲就學會了說話,長大後20年都學不好英語。家長可以讓孩子更早的接觸多語種環境,當然前提是先把母語學好再學。不限於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日語、韓語。想學可以試試。語言只是壹種工具。孩子越早接受,就越不會抗拒,自然會聽得很順,尤其是聽力。聽力已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受損,孩子年齡越小,聽力連接能力越強。
於:我以前做過壹個小的非科學研究,是關於中國語言學家的背景調查。結果發現,在過去普通話不流行的時候,當他們有自己的地方語言,比如上海人說上海話,廣東人說粵語,福建人說福州話,江蘇人說吳語,長大了就要學普通話,相當於學兩種語言,因為發音和表達不壹樣。這是否如妳所說,當這些人的大腦接收到不同的發音和語言時,他們驅動了大腦中的連接,使大腦對語言更加敏感?
殷野:是的,有非常實證的證據。語言學習很難,語言能力是人類非常顯著的能力。由於我們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交換如此巨量的信息,是因為語言,語言是腦科學延伸的壹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內是思維和記憶,對外是語言能力。如果我們想在世界上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感同身受,我們的語言能力不能太差。我們應該更早地鼓勵孩子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
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鼓勵公眾演講,辯論,用邏輯的方法歸納和演繹。但是,在中國或者整個東亞民族,個性是不被鼓勵的,這會讓孩子過於擔心,把很多事情藏在心裏,不善於表達。這其實不好。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創新環境,鼓勵他們用想象力表達自己。比如1+1能等於10嗎?有時候我的女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可以等於10。在二進制中,1+1等於10。比如企鵝會飛嗎?當然,它們會飛。把海水想象成空氣。企鵝在海裏飛翔。海水只是密度更高的空氣。這是為了鼓勵創新,告訴孩子凡事都有例外。
妳是上士嗎?中士。下士
余: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弱點,比如喜歡聽好話,喜歡別人順從。如果我們生活在壹個信息充分的環境中,如何做壹個自我判斷,讓我做的任何決定都不會被自己欺騙?
殷野:挺難的。孔子直到70歲才為所欲為。我們離孔子的境界還很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今天所做的任何選擇都壹定有錯。重點是,無論對錯,都不要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人從來不後悔自己做過的事,只後悔自己沒做過的事,當然不包括邪惡的事。年輕的時候,不管做什麽樣的選擇,只要不傷害這個世界,我都做了。在這個過程中,妳從錯誤中學習。越早失敗,越早成功。失敗不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是成功之母。多看看別人的失敗和教訓,才能避免自己的失敗。這就是“壹個上士學道勤;中士聽說如果沒有什麽;下士聽了,哈哈大笑,但笑還不夠。”
(13)喜歡吹牛
余:兩個孩子有妳這樣的父親真是太幸運了。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鼓勵、批評、指責會對孩子大腦的發育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
尹野:不幸的童年可以用壹生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用壹生治愈。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出口,家應該是孩子的堡壘。要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地方是安全的,即使犯錯也可以道歉。孩子壹定不要怕家人,怕父母,會把壹個不好的表觀遺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壹個被誇大的孩子。雖然我媽打了我兩次,就兩次,我都記得。另壹方面,這種表揚給了我很多自信。如果我被表揚多了,我就不怕被罵了。
現在大家總說挫折教育。我覺得挫折教育不需要教。長大了,處處都有挫折。怎麽可能沒有挫折?尤其是當了CEO,什麽時候會不沮喪?我們真的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伴侶、父母和同事。高手們都想互相交朋友,把圈子做大。只有不是高手的人才會冷嘲熱諷,沒有意義。
(14)孩子總是不守規矩?
余:有些家長會問,我們當然應該表揚我們的孩子,但他們總是表現不好。怎樣才能讓他們規規矩矩,又不傷他們的心?
尹野:首先,我想知道父母自己是否遵守規則。比如最簡單的道理,為什麽成年人不挑食?因為食材都是大人自己買的,當然不會買不喜歡的。他們怎麽會挑食呢?如果父母領著孩子闖紅燈,讓孩子回家不要敲地板,他為什麽會聽話?家長首先要自省。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能嚴格做到嗎?如果做不到,會不會有對等的懲罰?還是做了有相應的獎勵?這種家庭契約精神即使在小事上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孩子肯定會犯錯,這是客觀條件,肯定會發生,但對待孩子錯誤的態度是家長的主觀選擇,不要本末倒置。
(15)背誦?
於:是的。還有壹種好奇。現在教育上經常說不要死記硬背,但我壹直認為孩子從小背點東西是有用的,比如小時候的乘法口訣,讓我們的運算速度比外國人快好幾倍。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背誦這個東西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嗎?
尹野:背誦其實是人的壹種基本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練習的。人的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幾,不會磨損。我很贊同妳的想法,應該鼓勵孩子背誦壹些名篇,並和他們壹起背誦。我5歲的時候,就已經被爸爸拖到舞臺上說相聲了。從小就被要求背很多東西,和他壹起打蛤蟆鼓,相聲。後來他80歲的時候,我們又表演了壹次。我說,爸爸,這是妳教我的第壹句相聲。那時候他會鼓勵我背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比如說評書的各個段落。壹百單八個壹般人背個十幾二十就夠了,但我能從頭背到尾。
現在我要和我的女仆壹起練習。我說點什麽,她也會說點什麽。我們背花木蘭,我帶她去深圳書城演出。她演木蘭,我演木蘭的爸爸。我們將從頭到尾背誦《花木蘭》,甚至唱壹遍。這個過程不是背什麽東西,而是如何讓孩子學以致用,家長如何參與這個過程。現在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我很難,我很忙”,卻沒想過孩子可能更難。孩子處在壹個無法從外界獲得更多正能量的時代。這時候,家長要降低維度,把孩子當朋友看待。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容易的,但是真正牛逼的人從來不說自己難。只有感覺不到自己那麽難的人。
第二,推薦學生閱讀科普書籍
《生命密碼》更多的是壹本入門書,裏面有動物、植物、疾病和壹些黑科技。比較適合對生命科學感興趣,沒有太多基礎的人。
10歲的孩子,只要識字3000字左右,就能讀懂生命的密碼。《生命密碼2》比《生命密碼》更進了壹步,因為很多人在《生命密碼》之後給出了很多意見,所以我在《生命密碼》中強化了大家想聽的內容。本來《生命密碼3》想繼續這樣寫,但是在寫《生命密碼3》的時候,新冠肺炎來了,寫了《瘟疫傳》。有兩件事是我親身經歷的,還有很多個人照片,比如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時候。
《生活密碼》和《生活密碼2》都是短篇小說,充其量是中篇小說,但《生活密碼3》每壹部都很長。在《生命密碼3》中,我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包括中國歷代聖賢如何抗擊瘟疫。
第三,轉移和借鑒
殷野: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傳染病的認識越來越準確,但人類的普遍特點是,凡事都是手握鐵錘的釘子。
鄰居偷斧子,自己作證,自己思考,“巴別塔情境”,坐在井裏看天——和拿著錘子,把什麽都看成釘子是壹個道理。妳的眼睛和妳的視野是妳監獄的邊界。要想破繭而出,必須進行ⅱ型學習,即不僅要改進方法,還要考察考察前設定的價值判斷。
參考
對話於:當妳死的時候,不要意識到妳還沒有活過。
銀哥談基因?2022-06-09 07:30?在廣東出版
以下文章來自老余的八卦?,作者於
(本文內容來自Tik Tok直播《於對話尹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