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占地400余畝,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分別供奉四大天王和佛祖的東西殿。廟門由三塊巨石堆砌而成,故名石門寺。因石門前有壹泉,清澈如玉,滿含珍珠,故名玉泉,所以石門寺又叫玉泉寺。
廟裏竹子很多,遍布溝坡。寺南側山坡上有塔林,共有12座花崗巖石塔,高2.6米,形態各異。先後刻於金代,毀於“文革”,1992年修復。殿前有臥象石,殿西有磨鐵殿,全毀。從寺南望去,可以看到雄峰極其陡峭,峰上巨石如大佛而坐。東側有壹塊石頭,形似小和尚和金絲猴,形象地稱為“石頭拜佛”或“金絲猴拜佛”。詩人王心鑒穿過石門寺,寫道:“山川密布,海風習習,不忍踏足英倫。古寺應在竹林中,美谷隱隱約約纏繞梵鐘。”
石門寺在上世紀40年代毀於戰火,現在計劃重建並對外開放。第二高峰——山南峰高330米,形似建築物,故稱“望海樓”。從陽坡往上爬,壹路有很多古跡。東側山崖間有“竹山石室”,深3米,寬2.5米,高2.5米。有門框和石檻,室內墻壁和地板打磨光滑。石室毗鄰溪流,原有鐵板橋相連。原來懸崖下的“馬義安”現在不見了。
山頂是壹個寬闊的平臺。從遠處往上看,可以看到從東到西的大海。在大珠山的東部,有諸如巷子門、南天門和王艷的鼻子等名勝古跡。巷子門西側,壹座山峰挺立,常有白雲環繞,遠遠望去像壹頂帽子,故名“帽峰”。世界上有徐庶神廟。寺廟很小,但是很有名。贏得了四鄉八鄰百姓和漁民的尊重。寺後有壹淺泉,據說能祛病強身,故名“神泉”。
大珠山是最珍貴的石窟,大多來自隋唐。它屬於壹個小石窟,俗稱“石屋”,雕刻在高大的巖石上,內含佛像浮雕。有保存完好的夾溝西山石窟、夾溝南山石窟、十五子溝石窟三處。夾溝西山石窟雕刻有30尊浮雕佛像,為隋唐藝術風格。夾溝南山石窟比西山石窟略大,有21尊雕刻佛像,破損嚴重,難以分辨。十五子溝石窟雕刻有17尊佛像和6個“飛”、“雲紋”圖案,保存完好。大珠山還有女兒石、鷹石、龜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觀,形象生動。人們常說:“山不高,仙不過名。”古人稱大珠山為“岸海名山”,其“名”不是“仙”,而是“雲”。大珠山山勢挺拔,海雲依山勢而生,海霧彌漫山中。雲淡的時候,大珠山裹著壹種蟬紗,山峰像是剛睡醒的姐妹,盛裝打扮,有些儀態漫不經心;雲厚時,群峰聳立在浩瀚的雲海中,或飛越流動的瀑布,或劈砍翻滾的雲朵,仿佛天空在傾註濃墨,繪就壹幅壯麗的畫卷;霧開時,峰巒如美女出;當霧合攏時,他們似乎陷入了壹個美麗的夢境。
雲朵飄飄,每壹座山峰、每壹座大山都仿佛在微風中起舞;雲紅紅的,山上的花開得正盛。大珠山雄偉壯觀,仿佛是小蕓的壹座壯觀的花園。當每壹座山頭都被白色的、閃閃發光的雲朵覆蓋時,大珠山就真的變成了壹串神奇的玉珠。這時妳會想起周的詩:“多形不如隱煙,九歌第壹行誰穿?”女神遊累了的地方,雙珠扔在水雲邊。“在大珠山東麓,有壹個山谷,叫珠山秀谷。這個山谷有五英裏長,山谷裏的小溪奔流到山腳下的人工湖裏。碧水青山相擁,清水映青峰。遊客繞湖而行,溪水流入山谷,猶如走進畫中。
竹山秀谷春天來得早。清明節到來之前,山谷入口處的櫻花、杏花、桃花已經盛開。清明節過後,山谷裏的溪流岸邊、山坡上,嬌嫩的黃色連翹花壹簇簇,白色的梨花壹朵朵。春風吹拂,鮮花搖曳,金色的波浪在山谷中湧動,雪浪起伏。在山谷的更深處,壹座鮮花盛開的山峰垂直矗立,將山谷分為兩個山谷。
沿著北邊的山谷走,看到南邊背陰的山坡上紅色的杜鵑花,從山腳開到山頂,甚至懸崖峭壁上,花團錦簇,婀娜多姿。站在山腳下眺望山頂,“花浪”傾入藍天,讓人覺得這朵花是從天上飄下來的麥草;從山坡高處往下看,“花潮”滾滾,煙火霧滿山谷,讓人以為這花是大地深處誕生的紫光。
走在花間的石階上,周圍是花的洪流,花的瀑布,人被包裹在花的漩渦裏。四月的竹山,美麗的山谷裏鮮花盛開,人山人海,鮮花和遊客匯成了壹股旅遊潮。爬到山頂,可以看到南邊的幾個山谷也是杜鵑花盛開,遠遠看去像是雲彩。大珠山主峰大橋頂北側的壹條山澗裏有壹座古廟。因以兩塊巨石為門,故名石門寺。石門寺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當時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東西殿等建築。石門右側巨石下有壹股清泉,清澈如玉,名玉泉。因此,人們也稱石門寺為玉泉寺。40年代中期,石門寺毀於戰火。1995,膠南市人民政府投資重建石門寺大雄寶殿和墓塔林。
石門寺的環境很美。寺前有壹條潺潺的小溪,小溪旁有壹座臥象石。再遠壹點,幾座山峰婀娜多姿。在寺廟的東側,有獅子峰;西側有“菩薩禪定”、“神猴摘桃”、“豬馱妻”等奇石;寺廟南側,“和尚講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廟東側是大珠山水庫。壹泓碧水環繞著古寺,古寺更加美麗。遊客在這裏持竿垂釣,水中垂釣,山中垂釣,雲裏垂釣。從石門寺往南走,會進入群峰環繞的石門溪。溪中有青松綠藤,幽深陰森;壹條山澗曲折,引高低石底清池,壹路清澈,壹路靜靜。夏季雨季,有瀑布懸於絕壁,流水如銀繡,輕柔地流過壹個傾斜的石坡,從長滿青苔的石壁上滑下,落入碧潭後濺起銀珠玉粒...在古代,石門澗是文人經常出入聚會的地方。
澗西西側有壹塊巨石,上面鐫刻著明代學者王無經的詩句:“蒼寒,有人在此。壹杯接壹杯,明溪之光烹。”字跡至今清晰。他還留下壹首詩《石門南流》:“望雲坐石,忘歸野花。雲何去何從?春天的聲音是微弱的。”高鳳菊,人在《石門鑒》中寫道:“岸上花紅水紅,晚霞動魚(曾)。胡麻莫問秦人飯,唯此風景已武陵。”這些詩描繪了當時石門澗的景色。從石門溪上山,穿過鰲魚石和剪刀峰,來到馬依山,這裏有馬依寺遺址。據民國《補膠錄》記載,晉代陳仲舉、元代張清源、明代趙螞蟻等名人曾隱居於此。在尼姑庵後面的懸崖上,有壹間懸石室。房間的門雕刻得很精致。門高兩米,頂孤,石門框,石雕門檻。離石房前約3米處有壹塊刻有蓮花圖的蓮花石。據《加補膠錄》記載,古代石室與蓮花石之間有鐵橋連接,人可越過鐵橋爬上蓮花石,進入石室。石室東側的山壁上刻有“雲霄殿”二字。還有李清道等人署名的“玉泉觀之苑”石刻,以及元代大德四年(1301)孫榮題寫的“太清巖”碑文。
寺內東側有壹塊“飛石”,石額上刻有“朝陽洞”二字。尼姑庵前有壹塊“說石”。話說石頭下面,有壹塊石頭磨著底,透露著過去這裏的煙火氣息。尼姑庵的西邊有壹個平臺。石頭建築地基非常規則。站在這裏,可以看到東邊的靈山灣,西邊的龍灣。這是望海大廈的舊地址。大珠山在古代有壹段佛教興盛的時期。山中有石門寺、墓塔林、馬邑寺遺址、地藏寺、菊花寺、磨鐵寺等遺跡。相傳山上有多達99個石窟,現在保存完好的有夾溝南山石窟、夾溝西山石窟、十五子溝石窟三個。大珠山石窟在山東現存石窟中獨樹壹幟,引起了佛教學術界的關註,許多學者興致勃勃地前來參觀研究。專家調查後認為,這三個石窟都是隋唐時期建造的,有的據說是北齊時期建造的。
大珠山有許多奇峰怪石。當妳走204國道,過大珠山時,妳會看到壹只石龜在南山坡上艱難地向山頂爬去。相傳原是王母娘娘瑤池中的金龜。王太後舉行蟠桃會時,沿著天河滑到東海,爬到了大珠山。在北邊的山坡上看,妳會看到壹塊高高的石頭,看起來像壹個提著籃子的女孩。還有南山山頂的“鷹石”,北山身穿袈裟,拄著禪杖的“和尚石”。
在大珠山的中間,有壹座山峰,很像唐僧和他的弟子們正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它北面的壹座山峰像壹匹巍峨的馬。還有壹個山峰,簡直就是活靈活現的鐘馗。“壹指通天”、“中峰”、“仙人橋”等山峰都是大自然為了創新而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來的。
山裏有很多石頭好像是有靈性的。越看越覺得它們是靜止的,是運動的。“看句分明”、“聖人問路”、“僧道對弈”、“邀關公出戰”等奇石,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