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汾州改州府到民國元年(1912)廢州,汾陽市壹直是晉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天的汾陽市是由原來的汾州府城和汾陽縣發展而來的。
原來的汾州城是罕見的“五連城”,由主城和東西南北四門組成。
四關的城墻雖然不如主城,但也是又高又厚,很多甚至還有磚。
這種獨特城墻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其作為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地位,使得主城區的宮殿、寺廟、廟宇占據了大部分空間,越來越多的居民不得不在城外開辟生活區,長期形成東南西北四大集中區。
數百年來,汾陽城壹直是壹座規模宏大的府城,宮殿、書店、寺廟、達官貴人、富商遍地。
明清汾州府的地基是元十二年(1352)汾州知府朱佐修建的城墻。當時的尺度是“九周十三步,禮拜三尺”,即周長4522米,高10.7米。那時候只是土制的城墻,還沒有包磚。
市內有西府街、付雪街、太和橋街等9條街,楊集巷、豆腐巷等18條胡同。有鐘樓、鼓樓、文廟、永和王宓、青城王宓等古建築,有歷史,有戰亂,有天災,也有人禍。如今這座風雨飄搖了600多年的古城,只剩下壹些遺跡可循。
汾州市歷來被稱為“泗陽市”,因四面陽光而得名。
與中國古城北偏南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與子午線形成33°左右的夾角,采光很好,所以汾州城又叫“祝融城”,因火神祝融而得名。
所以汾陽市大部分街道和房屋的走向都偏離了地理方向。
汾州府城城樓門牌名稱:
東門:涇河門,塔上匾額:分水循環。
西門:靜寧門,塔上匾:盤峰青。
北門:永泰門,塔上匾額:鎖與鑰匙雄鎮。
南門:來循門,門碑:汾陽,秦晉要道,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名城。
截至2014年6月,汾陽市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汾州秧歌和汾酒制作技藝。
此外,杏花村鎮還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杏花村汾酒老作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汾陽市還保留了西北(貳負街歷史文化街區)和東南(吳稼祥歷史文化街區)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明清時期保存完好。
汾陽有古生物化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和70多處文化遺址。
有明代的南潯樓,中國最高的磚塔文峰塔,晉代的太傅廟,神話中的刨馬神泉,有金色壁畫的聖母院,還有李三桃花洞和金鎖關,這些都是保護得很好的自然景觀。
古文化遺址包括禦道河遺址、杏花村遺址、北苑地遺址、段家莊遺址、任家堡龔毅村遺址。
其中,禦道河遺址位於城北6公裏處禦道河鎮人民所在地周圍。該遺址年代久遠,可分為仰韶、龍山、夏、商、東周和漢代。杏花村遺址位於市區東北15公裏的杏花村東寶村東北,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
其間分為幾個自然或人工梯田,遺存豐富。
根據獲得的層位關系和對其內涵的分析,其積累和形成在考古學上可分為八個階段,分別屬於仰韶、龍山、夏、商文化時期。
汾陽市國家級、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單等級批次類別文物名稱時間地址備註國家第五批(2001)清代太傅關津至上廟村古建築群杏花村省級第壹批第六批(2006) 古建築群汾陽五嶽廟院至清三全鎮北玉源村省級第三批文峰馴服至清文峰街道建昌社區省級第三批杏花村白酒作坊清杏花村東寶村省級第四批第七批(2006 5438+03)古墓葬東龍關墓群宋、金、 元陽城鄉東龍關村-民國時期古建築百草坡龍天土地廟元至禦道河鎮百草坡村-省級第二批(1986)古遺址杏花村遺址新石器時代杏花村東寶村-禦道河遺址新石器時代禦道河鎮-北苑地遺址新石器時代鄉北苑地村-古建築後土聖母廟明裏家莊鄉田村-第三批(65438+)明城關帝廟街-第四批 古建築群之禹城五嶽廟晉陽城鄉禹城村——法雲寺元三全鎮平陸村——寶成寺龍王廟袁宇道河鎮寶成寺村——峪口聖母院袁宇道河鎮峪口村——齊勝光友苗文元三全鎮宜豐北村——明城市魏翔街道弘基苑——禪寺元、明、青陽鎮普會村——英雄路、近代汾陽益銘中學、 1915-備註:表格信息整理自山西文物網“汾陽地秧歌”是山西省汾陽市流傳的壹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是壹種廣場民間歌舞藝術,因鄰近的孝義市也有壹些遺存,故統稱為“小粉地秧歌”或“小粉地秧歌”
汾陽秧歌曾參加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和深圳中國廟會並獲得大獎。
在山西30多種秧歌中,汾陽秧歌有壹個非常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色:演員角色生動,表演套路非常豐富,舞蹈動作豐富多彩,道具兩用,和諧統壹。
2008年,汾陽秧歌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