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想上跆拳道。作業沒寫完,還要上跆拳道。累死了!"
“不,妳怎麽能這麽有毅力?學壹件事要專心,怎麽會……”
嘿!爸爸又要發表長篇大論了,這讓我懷疑他是否準備好了。哼!妳在這裏慢慢“說”吧!敵不過,我閃!不過,也不是沒辦法,因為我和奶奶勾結了很久,以後會有好戲看的!嘻嘻!
說曹操,曹操到。”“叮”電話響了,是奶奶的。我把話筒遞給父親,沾沾自喜。但是爸爸和奶奶“加滿”了。壹次比武後,他放下電話,欣喜地對我說:“奶奶讓妳上課了!“啊!我就是沒暈,連奶奶的意思都敢違抗,不孝,不孝!除了上學,我別無選擇。嘿!這個世界...
終於下課了,我飛回家,驚訝地發現電視“回來”了。哦!忘了告訴妳:我的電視機“旅行”了近壹個月(其實是壞了,修好了),聽說回父母家了。可能是我平時“虐待”它,壹氣之下離家出走了吧!還好,我回來了。
包餃子
今天,餃子在我們家。我高興地跳啊跳。
我開始包餃子。看到父母包的時候我有點不服氣。我走過去對我媽媽說:“媽媽,我可以把它包起來嗎?”媽媽說:“妳能做到嗎?”
我說:“為什麽不呢?”就這樣,我和爸媽包起了餃子。
我拿起餃子皮,把餡放進去,用手捏了捏。啊,皮破了,我媽說:“妳不行嗎?”
我不好意思說:“我是戰鬥英雄——壹個受傷的士兵。”
聽了這句話,大家都開始笑,我也跟著笑。
唉,包餃子真不容易。看來家務小事也是有學問的,不應該被輕視。
1.關於波林和波萊特的思考
昨天,我看了壹部電影《波林和波萊特》,這部電影讓我想了很多...
這部電影講述了壹位名叫波林的老年婦女患有癡呆癥,與她生活在壹起並照顧她的姐姐瑪莎去世了。另外兩個姐姐不想帶她。後來律師說,如果沒有人帶走波林,瑪莎的財產將全部歸波林所有。三姐為了錢帶走了寶琳,但是對寶琳不好,只知道到處旅遊。波林必須找到她的二姐波萊特。波萊特把波林送到了福利院,但她留在了海邊。時間長了,波萊特感到孤獨,於是帶著波林離開了福利院,兩姐妹從此幸福地生活在壹起。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寶琳的兩個姐姐很自私,她們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壹個想旅行,壹個想行動,把精神錯亂的波林放在了壹邊。但後來波萊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在我們的社會裏,也有成千上萬的人把可憐的老人扔到壹邊。有些人看似好心收養老人,實則是想收購老人的財產。老人去世後,這些人收購了他們態度惡劣對待的老人的財產。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壹些缺點,比如電影中的音樂沒有很好地表現主角的心情和處境...但是親情的表現還是很感人的。
在我國同類電影中,只有老人在子女身邊忙碌,表現老人晚年富裕生活的影片並不多,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魚
4月24日星期五會是晴天。
今天,我和我的父母去釣魚場釣魚。
我們先去海邊渡口坐海船,很快船就走了。迎面吹來涼爽的海風,海鷗在海面上飛來飛去,還不時掠過海面抓魚。看到這裏,我真想變成壹只海鷗,飛向漁場。很快,我們上了岸,壹家人去了漁場。
我們走到河邊,媽媽拿出魚餌,放在魚鉤上。我拿起魚竿,把魚鉤扔進了河裏。過了壹會兒,紅點開始上下移動,但壹會兒沒動。我拉起來壹看,魚餌被魚吃了,但是魚不上鉤。爸爸這邊也有“戰績不佳”,魚跑了。媽媽又給我們放了誘餌,把它放進了湖裏。這壹次,媽媽放了更多的誘餌。過了壹會兒,我不僅看到紅點上下移動,還看到魚在吐泡泡。壹不小心忘記了危險,咬了下去。“上鉤了!”我看到紅點沈了就大叫壹聲,趕緊拉了起來。不幸的是,魚太重了,我把它拉走了。我氣得拿起沒有魚餌的魚竿,在河裏劃來劃去。我把它舉起來,抓了壹條蝦苗。我把蝦掛在魚鉤上作為魚餌。這時,爸爸的叫聲從旁邊傳來,“上鉤了!上鉤了!”爸爸把魚竿拉上來,媽媽把魚放進魚簍,不小心讓魚跳進了河裏。氣得我們家都說河裏有魚精!
我們沒有灰心,繼續釣魚。我把掛鉤放下,很活潑。河裏的魚搶著吃蝦,我趁機拉了魚竿,壹舉兩得——我釣到了兩條魚。媽媽小心翼翼地把魚放進魚簍裏。最後我們釣到了11條魚!
我今天太開心了!
在天籟之中,我最喜歡聽雨聲。在我聽來像是壹首歌,或是壹首優雅或大膽的奏鳴曲。
聽媽媽說,小時候在媽媽懷裏哭,只要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我就會立刻停止哭泣,靜靜地躺在媽媽懷裏,黑黑的眼睛睜著,屏住呼吸。許多人看到那嚴肅的表情都覺得很可愛。
五六歲的時候,開始記事的時候,每當下雨的時候,我總是壹個人坐在門邊,用手肘撐著下巴,聽著雨落下的聲音。有時候到了晚上,外婆會叫我睡覺,但是我又不想離開門,還坐在那裏,所以每次慈愛的外婆總是陪著我坐到雨停或者深夜。
現在,我12歲,已經進入青春。我孩子氣的毛病掉了很多,但是聽雨的毛病沒變,反而變本加厲了。
我家八口人,我自己壹張小床。為了聽雨聲,我特意把床放在窗下。每當下雨的時候,清新的雨聲就像迷人的音樂傳入我的耳膜。尤其是在晚上,我坐在小床上,聚精會神地聽。天空中所有的雨滴都湧進了我的心裏,我的身體似乎膨脹起來,感覺自己增添了無窮的力量。那是多麽迷人的時刻啊!
有壹次上語文課,突然下起雨來。我的老習慣又回來了,我忘了上課,看著窗外的壹切,聽著有節奏的雨聲,沈浸在壹種奇妙的境界裏。語文老師發現了我心不在焉的樣子,問了我壹個簡單的問題。連叫了我三聲,直到老師拍了拍我的頭,我才反應過來。
如遇暴風雨,呼嘯的風聲伴著雨聲,此起彼伏,電閃雷鳴,仿佛有千軍萬馬從天而降,驚心動魄。那壹刻,我會激動的手舞足蹈,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激動。看來我要投身於千軍萬馬,殺死戰敗的敵人,我很開心。往往雨已經下了很久了,我的心還是靜不下來。
冬天來了,我多麽渴望到那個生機勃勃的夏天,可以下幾場雨,讓豪放的音樂激發我無限的激情!
對《狂人日記》的思考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訝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開山之作卻表現出極其成熟的特點,吸引了後來的眾多研究者。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修養,我們不能不佩服於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就親自解讀《狂人日記》,自然有失偏頗。但是,作為讀者,我覺得我也可以有放肆的權利。打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想象的世界”。這個瘋子想象的世界是以“普通人”的視角敘述的:瘋子得病,別人側目,棗家延誤醫療救治瘋子康復。這壹層的意思,所有文人都可以解讀,因為在小說的序言裏解釋得很清楚:某君,昆仲,中學好友;分開多年後,消息逐漸消失。前幾天偶爾聽說壹場大病;回老家繞道去探望,只會遇到壹個人,說生病的人的哥哥也是。老君千裏迢迢來看妳,但他已早早康復,去了袖手旁觀壹個地方。因為笑,我出了兩本日記,裏面有當天的癥狀。我不妨把它們送給我的老朋友。看完之後才知道自己患上了“迫害狂”等等。語言相當語無倫次,有很多荒誕不經的話;不是月份日期,是墨水字體不壹樣,所以不是壹時的字跡。也有壹部分人,彼此有壹點點接觸。今天我就總結壹個,供醫生們研究。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我們可以合理解釋瘋子眼中他人的“迫害”。比如小說第壹節,狂人寫道:今天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好。早上小心翼翼出門的時候,趙貴翁的眼神很奇怪:他好像很怕我,想要傷害我。有七八個人在小聲議論我,張著嘴沖我笑;我從頭到腳都冷,知道他們把壹切都安排好了。因為我們得知瘋子瘋了,大家都有點怕他,議論他的事。但是,在瘋子眼裏,我們以為所有人都計劃好了,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再比如,瘋子的大哥請了醫生給瘋子治病,開了藥,叫他趕緊給瘋子吃。然而,在瘋子眼裏,卻是這樣的情況:老人步出房門,沒走多遠,就小聲對大哥說:“快吃!”大哥點點頭。原來是妳!這是個很棒的想法,雖然看起來是個意外,但我也很在意:合夥吃我的人是我哥!有了這些描述,我們就得到了壹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壹個年輕人因為腦子有問題而疑神疑鬼,假設大家都在迫害他,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這個年輕人的瘋癲被治愈,重新進入了正常的生活軌道(等待壹個位置)。我們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壹個醫案的記錄。因為魯迅曾經學醫,照顧精神病家人,所以這本《狂人日記》寫得很真實,很詳細。以上是對《狂人日記》的第壹次解讀。但是,大多數人通過案例的假象,很容易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的批判。在這裏,我把它作為我的第二種解讀,也就是對狂人癲狂的膚淺批判。當我們以壹個瘋子的視角去關照作者筆下的世界,我們開始明白瘋子眼中世界的真相:瘋子突然意識到殺人吃人的“傳統”罪惡,周圍的人無法容納清醒的人,開始迫害他;此外,他還被指責為“瘋狂”,再次屈服於邪惡勢力,與他人勾結(或者被吃掉)。這是當時和《狂人日記》出版後大多數評論者解讀的共同結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了壹個時代的批判對象:“傳統倫理”——這正是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對象。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魯迅的第壹部小說《狂人日記》就以此為批判的重點,這是毋庸置疑的,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作目的。在他的作品中,也通過壹個瘋子的自白清楚地表現出來:任何事情都要研究,才能理解。我記得古代吃人,但我不知道。我看了看歷史,發現它沒有年代,每壹片歪歪扭扭的葉子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反正我也睡不著。半夜我仔細讀了壹遍,才透過縫隙看到字。書上寫滿了“吃人”二字!此外,魯迅還在《中國新文學系小說第二輯序》中說,《狂人日記》“意在揭露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弊端”。正是由於這種普遍的解讀,《狂人日記》被視為五四啟蒙的文學典範。通過它,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舉起了壹面旗幟:“拯救兒童”!但是壹個文本被創造出來之後,就變成了壹個沒有作者的獨立的東西,所以不同的讀者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解讀。就像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眼裏,《狂人日記》可以詮釋第三層含義:這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刻批判”。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來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於對世界和人生進行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人與人之間相互提防,相互爭鬥,相互殘殺,已經成為壹種不可阻擋的惡性循環:既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掉,都用極其懷疑的眼光看著對方。.....於是瘋子呼籲人類和諧相處:走路吃飯睡覺都不用操心的事,多舒服啊。這只是壹個門檻,壹個關口。然而,他們是父親,兒子,兄弟,丈夫,妻子,朋友,老師和學生,敵人和陌生人。他們都組成壹個群體,互相鼓勵,互相拉扯,永遠不會跨越這壹步。絕望中,瘋子大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吧……”。對人類整體的批判可能不是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平凡世界具有廣泛的共時性和世界性,所以他的批判絕對不會止於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是可以延伸到全人類;他批判中所指的人性劣根性,不僅僅是消滅“封建文化制度”還要根除——也許它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分子,永遠不會被消滅,最終會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些跡象:可以毀滅地球數千次的核武器,人人參與的對地球的汙染,因人類道德淪喪而爆發的無法治愈的世紀病“艾滋病”...魯迅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持續的劣根性而感到深深的絕望,而“救救孩子”的呼聲不是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種呼喚仿佛喚醒了那些被關在牢不可破的鐵屋子裏的垂死之人,讓他們感受到無法釋懷的痛苦。然而,魯迅始終是壹個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內心感到絕望,他還是絕望地站出來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並沒有完全絕跡,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人呼籲保護地球,建設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鑒”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這聲音雖然很微弱,卻讓人看到了人類世界最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