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首先是道教思想。道家和道教本來就是不壹樣的。先秦時期的道教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哲學流派,東漢時期形成的宗教是道教。但這兩者並非毫無關聯。道教創立時,把老子奉為教主,把老子的《道德經》作為其主要經典,規定為信徒必須學的壹課。《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被視為超越時空的世間萬物的根本。它既有本體意義,又有規則意義,其邊界模糊而神秘,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莊子》甚至把道解釋為:“愛有信仰,無為無形;可透射但不可接受,可獲得但不可見;自其根,無天地,自古有存;神鬼出世;太極之前,不高,六極以下,不深,天生,不長,比古代長,不老。”他還說“黃帝得之,以登天;顓頊得到了它,並把它帶到了弓玄;妳強,妳就站在北極;西王母得之,坐於小處,不知其始,不知其終;彭祖得之,危之,降五;傅是對的。他把武丁和其他明星比,因為他在選舉中得了天下,騎在東威和簸箕的尾巴上。【13】這種認為道永存,得道之後可以長生不老,成仙的思想,被後來的道教吸收。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教。從宗教的角度來說,道教被說成是神異之物,有靈有信,“萬物之祖,萬物之母”。14.結合神秘的元氣論,認為道教是“虛無之制,自然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是虛無而無”,無形而無名。
道教也把老子當作道的化身,在道教產生之前就有了。東晉漢明帝、張地之際,益州知府斧王題寫《老子聖母碑》,說:“老子是個道士。其生於無形之前,始於始之前,行於之元,浮於六虛之中,出入幽明,觀雜濁之別,見清濁之別”,合老子與道為壹。道教繼續發展這壹思想。
《太平經》上說:“我是道的大聖,也是妳的老師。妳要感覺到了,就隨黨而變,成功了就隱居。無家可歸的生活總是無處不在。它不在那裏,它是無限的。極其無限,極其神秘。太神秘的也是太宗的資本。老子都在這裏了,要化十方。不管有沒有精彩的應用,都應該是層出不窮的,.....劉洲的六虛,三界的開悟,世間的法,世間的無為,這些都是要追究的。”為(或為張魯)流傳的《老二註》也把老子視為道的化身,說“壹個是道”,“壹個散成齊,壹個聚成大老先生”。後來混元皇帝的聖旨也說:“我是老先生,此為道之化身,元氣之祖,天地之根。”於是老子和陶被神化為眾生所信的神。道是天地萬物之源,所以作為道的化身,“太上老君”就成了“混沌之祖,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萬神之帝”。這說明哲學家老子和哲學範疇“道”在道教中已經被神化為天神。所以信道也變成了信仰上帝,崇拜老子,也就是崇拜上帝。修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義和修行都圍繞著這個核心。道教的命名也與其基本信仰密切相關。可見,道教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壹;道家哲學是其理論基礎之壹。在談到道教的起源和目的時,舒威《史記》說:“道教的起源來自老子,道法自明,生於自然,以充實諸種。在玉京,他是神王的教派;我是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而無德,隨著感應,痕跡無常。.....為教,以鹹除惡勞,洗心雪,積樹功德,增德乃至白日升天,長生於世。”這裏所說的道教是指道教。正是因為道教的形成和發展,與道家老子有著不解之緣,所以人們常常把道教稱為道教。
先秦時期的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黃老的這種學問,主要是以道家的靜養生、無為而治為主,但又吸收了陰陽、儒、墨、名、法的壹些內容。它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道教,而是壹種新的道教,叫做黃老術。後來黃老的養生之術演變成了道教的做法,為黃老之術服務的黃老家族就是道教的前身。司馬談在《六經要論》中,曾這樣評價道家:“道家使人專壹,動而無形,供養即壹切。”也是壹種技能。因陰陽大和,采儒墨之善,總結名法之要,與時俱進,順應事物之變,立俗而為事,而不為宜。參照協議很容易操作,少做更有效。”他所說的道家,是指道教的新道家。司馬談的這壹觀點被東晉道士葛洪采納。
葛洪以司馬談的觀點為基礎,從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場出發,闡述了他的道教以儒為本,道教優於儒的思想。他認為道教的教義“應以整體的樸素為基礎,保持真源”,主張“兼收儒墨之善,常重法名”,吸收各家之長,構建了他的神仙道教理論體系。[14]在修養方法上,他還主張“養生之道,內為愛惜健康,外為與世為和,治身成長,治國安邦。”以六經訓俗,以神功教知己。要少留,就要停下來幫忙,要提升,就要輕裝上陣。這是⒄“外儒內道”雙重人格和儒道雙重修養的本質表現,也是上層貴族神仙道教的顯著特征。
其次,道教還借鑒了儒家倫理。這個禮教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道德規範。
這種倫理思想是儒道兩家繼承和發展的。雖然道教書籍中很少提到三綱五常的名字,但宣揚這種倫理思想是相當厲害的;在宣揚這些倫理道德時,往往與其長生不老的理念相結合,以“神”的力量驅使人們去追隨,更容易發揮其維護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和秩序的特殊作用。荀子的《禮記》提出了“禮記三書”的學說,認為“天地為生命之本;祖先是階級的基礎;君與師是治國之本。
無天地,惡命?無祖,邪出?無君無惡不作?三者偏死,不得安寧。因此,禮,事天,事地,敬祖而長石軍,也是第三禮。“董仲舒認為‘王道三綱可以從天而求’,⒅把三綱五常視為理所當然。”《太平經》借鑒了這些思想,提出“人也是天地之子,子之所以稱為不孝之子,是因為他無心供養天地。”又說:
“子不孝,弟子不順,臣不忠,萬罪不赦。使天甚病,地甚惡,以為是大事,以為是大咎。”鬼神什麽都不是,所以是最壞的。"他還說:"兒子不孝,不能盡力贍養親人;弟子不順,不能盡力修師道;如果我不忠,我無法盡力* * *我的丈夫,所以我不擅長,我無法擺脫指控。“天地恨之,鬼神害之,人* *恨之,但死了還是要對地下負責。都叫三走不好的兒子。”9.《太平經》既繼承了儒家的旨趣,又宣揚了天、地、君、父、師信仰的重要性。還首次將“天地君、父、師”融為壹體,這在當時的儒家經典中是沒有的,而這正是社會上“天地君親師”信仰的由來,其影響尤為深遠。鄭義的《法紀法紀石天教》也說:要修行佛法的人,必須“忠臣、孝子、忠夫、節妻、敬兄、順弟,無二心。”特別強調“師者不可不敬,親者不可不孝,君子不可不忠,而...仁義缺壹不可。”太上洞玄靈寶智罪上品大誡中,包含了許多封建禮教和儒家的道德規範。上面寫著:“與人交談,有益於國家;如果妳和妳父親說話,妳會善待妳的兒子;妳和別人說話,妳就會愛別人;如果妳和妳的兄弟說話,妳會堅持到底;與人和大臣交談,便是對國王的忠誠;妳若與人子說話,就是孝順親人;和別人交朋友,就會相信交朋友;如果妳和壹個女人說話,妳會對妳的丈夫忠誠;如果妳與別人交談,妳將與房間和諧相處;”...如果妳和女仆說話,妳會很小心。“這樣,處理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道德規範就都講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是由“忠”、“孝”、“善”、“愛”、“利”、“和”、“節”、“信”、“慎”等道德規範來調整的。
先秦時期的儒學,到了西漢時期變成了董仲舒。董仲舒以“天人之感”為核心的崇天神學以及隨之而來的占蔔神學被道教直接吸收,成為道教的重要來源。例如,《河圖·紀明賦》說:
“天地有壹個司神,以人們罪行的嚴重程度來奪取他們的紀律。.....人有三個身體。三屍是物,屬鬼神。為了讓人早死,這具屍體應該算是鬼,它會沈迷示威,吃人。在劉佳的每壹個貧窮的日子,對走在通往天堂路上的人來說都是壹種罪惡。大則奪紀,小則計。”所以求仙者,先去三屍,所以心平氣和無欲,心平氣和,積德行善。吃藥成仙是有好處的。“這種神秘的東西,幾乎原封不動地為後來的道教所吸收,並發揮。其他的,比如“少室山有玉霜,使妳長生不老”;昆侖山是神仙聚集地;西王母是賜仙經書,指導修道的神;黃帝原本是北鬥黃神。他即位後是“壹個修德,仁者”,最後乘龍上了天;五山四海和人的耳朵、眼睛、鼻子、牙齒、頭發都有自己的神;以及占星預示吉兇的理論和招神瓦解鬼怪的技術等等,都是方便道教使用的材料。
此外,《易經》和陰陽五行思想對道教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東漢時期的《太平經》是“以陰陽五行為家”,而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是假借《周易》的玄學思想探討修仙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被稱為“千古單晶之王”。此後,又有不少道家學者用易學陰陽五行的思想來闡述道教的內外煉丹。
道家也吸收了墨家。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道家思想“源於墨家,源遠流長。”⒇墨子主張尊晨鬼,這顯然是道家吸收的,這方面就不用解釋了。此外,墨子從小生產者的立場出發,主張自力更生,互惠互利。墨子在樂飛提出“恃力而生,不畏力而不生”。在《天誌》下,他也反對“不去得其所”。《太平經》也強調“人人有自己的溫飽”,反對“以武取人”。墨子主張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互惠互利”的原則。商賢之下,認為“至德之道”就是“有權勢的人有病助人,有錢的人願與人分享,有智慧的人勸教他人”。這樣才能“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相反,他在《尚同》中說,如果“妳有余力,可以不努力;腐朽的剩余財富無法分割;藏善不相教”會讓“天下大亂,若禽獸自然”。《太平經》也強調這種人與人之間互助互利的思想,主張有財產的人要“樂於助人”,“扶危濟困”。它認為,天地之間的壹切財產都是由“天地和合之氣”而生的,應該屬於公眾,不應該由私人個人壟斷。那個“這個財產是天地的,是用* * *養人的。但是,這壹家子遇到它的聚集地,往往比谷倉裏的老鼠還飽。這個谷倉裏的小米不是老鼠獨有的。少(小)錢(指皇帝私人金庫)不是只給壹個人的;如果有缺點,就要從中吸取教訓。”愚者無知,以為最後應該歸自己所有。我不知道如果NINEONE的屍(戶)輸了,他們都會得到衣食。還叫:“如果妳積累了數十億美元,卻拒絕救助窮人,使人們死於饑餓和寒冷,妳就不會受到懲罰。”有道德的人也要用道德去教導別人,否則也會犯下“不可磨滅”的滔天罪行。認為“人若積累無限知識,不肯教人開悟求生,必不受罰。”……
如果壹個人積累了無限的美德,卻拒絕教導別人保持美德,培養自己的本性,他的罪就不會被消除。也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數人”欺負“老年人”。說“多點智慧,反對欺淩;或強者,反對欺淩弱者;
或者來世,反對欺負老人,都是逆,所以上帝會很快保佑的。這是什麽?但是,智者要養育愚者,欺騙愚者,與愚者為敵;強者應該支持弱者,弱者應該被欺負,被反抗。當年輕壹代是老人的時候,他們會被欺負,會反抗。不像天心,事後必有猛料。《太平經》中的這些思想顯然是對墨子相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道教的壹些成仙術和變術也是依靠墨子的。葛洪的《抱樸子內篇》、《元蘭》記載了《墨子仙丹法》、《墨子五行》,說“用藥之法,符能使人飛上飛下,無所遁形。”《神仙傳》還記載,孫波和馮衡都住在墨子裏。孫波的“治墨子之術,可使草、木、金、石皆為火焰,亦可使身為火,吐火於口中”;馮衡從小學習道教,有壹篇文章叫《墨子隱身法》。葛洪還在《神仙傳》中列舉了墨子,說他外治經典,內修佛法,深思道家,幻想神仙,然後被壹個神人賜書,是“壹個俗世神仙”。可見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不小。
在道教產生的過程中,不僅吸收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古代文化思想,還吸收了傳統的鬼神觀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術。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崇拜太陽、月亮、星星、河流、山脈和祖先,將其視為神,並向其獻祭和祈禱,從而逐漸形成了神、地、人和鬼的體系。道教繼承了這種鬼神觀念,將這壹體系中的許多神都視為道教神的壹部分。古代殷人相信占蔔可以定疑,斷吉兇;巫師可以與鬼神交流,依靠巫術為人們祈福。這種巫術也被道教吸收和繼承。
道教也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的神仙思想和巫術。早在《莊子》、《楚辭》中,就有很多關於神仙思想的評論。後來在焉耆和荊楚等地,出現了崇尚長生不老的神奇。這種長生不老的魔法理論原本是不成體系的。後來這些方士又用戰國齊人鄒衍提出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煌和吳晗對此都是“不甘心”的,他們求之“如畏佛”,以至於有那麽多人說自己被禁,可以長生不老,不可數。傳說宋無極、鄭伯喬等鼓吹方仙道的人,都向往神仙,“形溶而銷,視鬼神”。之後,神仙的神仙信仰和煉丹術被道教繼承,神仙煉丹術演變為道教修行,神仙方士逐漸演變為道士。
可見,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血肉聯系,它的產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直接結果。但是,從孕育到最終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漸進演變過程。早在戰國末期,主張長生不老的所謂方仙道逐漸興起。西漢末年,由於占蔔神學的盛行,黃老學向宗教方向發展,於是出現了黃老學與方仙道合二為壹的所謂黃勞道。這些都可以算是道教的胚胎。但仍屬於類似的宗教信仰,尚未正式形成宗教組織。其從業者壹般稱為方士,而不稱為道士。到了漢初,方士也被稱為道士。《漢書·王莽傳》說:“先是大將魏涉事,有成就的道士西門俊輝,酷愛天文預言,為涉事的失星掃宮,劉之名也復得。相信他說的話。”這個鼓吹王參與反王莽叛亂的西門俊輝,在桓譚《新惑論》中仍被稱為方士。據《後漢書傳》記載,也是壹位道士在鼓動制造對漢光武帝的叛亂:“當初他神通廣大,有道士說馮是天子,把壹袋彩石包在富貴的肘雲中:‘石中有玉璽’。”信則反之。《後漢書·徐曼傳》載:“徐曼...君爺爺,...遇見了張居君道士,寫了《林逸》,從此流傳於世。”《後漢書·五倫傳》說,五倫“以為其仕途久不達,故改名王,攜鹽往返太原、上黨,卻為糞而去,成了道士”。這個第五倫看起來並不像是基督教的煉丹師,但由於他在民間隱姓埋名,熱心於服務大眾的公共衛生事業,經常為他們清理垃圾,受到人們的尊敬,人們認為他是道士,所以稱他為道士。說明道士這個名字在當時是為百姓所熟知的,被視為壹種尊稱。當時民間不僅有個別的道教活動,而且有近乎組織化的活動。如《後漢書·馬援傳》說:“初人涉魏易,謗神也。有數百名弟子坐下來接受懲罰。後來他的弟子李廣等宣稱‘長生不老’迷惑百姓。十七年(指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他* * *結集為徒,攻打皖城,殺了皖侯,自稱‘南嶽大師’。”同書《臧宮傳》說:“十九年(43),妖巫弟子陳山、傅真,又聚在壹起,進前武城,劫官,自稱將軍。"同壹本書《黃帝紀》也叫:簡佩筠二年(148). "冬十月,長平的陳靜自稱‘黃帝之子’,被任命為官屬,南屯的關伯也被稱為‘真人’,拍下調兵遣將的畫面,學著懲罰。“從這些起義的組織者信奉‘神化不死’,自稱‘南越王’、‘黃帝之子’、‘真人’,封建史官稱之為‘妖魔鬼怪’來看,說明當時民間存在著類似道教的組織。
道家哲學
道教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之壹。道教的起源很早。相傳軒轅黃帝有天人合壹的思想。
壹般來說,公認老子是春秋時期建立道教的第壹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道德經)中有詳細闡述。
道教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教崇尚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支配宇宙壹切運動的規律。老子曾在著作中說:“物和而生,自然而生。小哈!多難得啊!獨立不變,可以天地之母。不知其名,說是強名”(《老子》第二十五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的暴政中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化場景的規則。後來儒生董仲舒向漢武帝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被後來的皇帝采納。道教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教沒有被官方采納,但它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宋明理學是在融合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道教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米豆道》等宗教吸收,演變為中國重要的宗教之壹——道教。魏晉風流在談玄學時更註重煉丹術。所以道家和道教經常混淆。
基本概念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了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切入天道運行的原理,發展了以自然義和中和義為主體的“道”的哲學。天的運行有其自然原理,道的哲學就是要理解這個原理內涵,從而提出壹個活潑舒適的世界空間。道家哲學通過對這種世界運行秩序的無限和執著的理解,發展出了壹種完全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壹方存在的對象,生活在其中的人應該有自己獨立和自我存在的自由,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道家哲學基本上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只是對社會責任的態度不是先存在,而是可以有壹種更尊重人的自主性的態度和存在取向。
道教重視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解放壹方面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解放,壹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學習越來越差”、“這也是對與錯”的認知原則,後者提出了“謙”、“弱”、“柔”、“禪”、“化蝶”的處世之道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上天的壹個過程,本身不是目的。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所以基本上不需要提出壹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的變化本身並不具有是非善惡的絕對表現,所以道家更多強調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則,而這種智慧在任何歷史情境下都必須是有效的生存之道。也正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註重自身的發展規範,而是強調應對的智慧,有利於人們修身養性的需要,所以漢初黃老的治療有了實驗性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在經歷了數千年對以儒家為基礎的官方文化的挫敗後,中國文人也可以擁有廣闊的心靈世界來順利生活。
重要哲學家的思想
道教的理論是以老子為基礎的。老子的《道德經》有五千字,字字珠璣。該書廣泛論述了道的形而上意義和人生智慧,提出了自然宇宙的起源理論,即由事物組成,獨立存在。還提出了世界存在和運行的原則是“逆道而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類來說,應該學習的是處理世界的智慧,所以老子。但重點是保護我們的健康,而不是創造文明。可以說,他以壹套基於智慧的社會哲學和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界局勢,並不打算在社會上創造壹種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道路的根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最重要的道家理論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就是老子和莊子。莊子的道學與舊派的不同之處在於,莊子更細致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的開拓能力,包括智慧、認知能力、體力等。莊子也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從人的修養出發,提出了處理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方式。莊子書中的七部著作,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功夫論到社會哲學的理論。
列子生於戰國時期。現存《列子》八篇,為東晉張展所撰。壹般認為這本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時期的思想。《列子》以道家思想為基礎,改革了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強調人在自然界中的積極作用,認為人的最佳生存狀態是不畏天,不畏天。
王弼生於三國時期。當漢代經學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社會政治已經處於動蕩和不公正的境地,知識分子轉向了玄言的氛圍。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刻理解,註釋老子《道德經》,強調體用之別,既發揚了舊學派的釋經精神,又以此原理註釋《易經》,甚至從漢代改之。
郭襄,西晉人,以《莊子註》聞名。他主張“個體化”理論是從高度抽象思維發展而來的形而上學概念理論。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在偶然的“玄明”境界中誕生的,所以他提倡壹種順應萬物境遇的精神,平等地尊重每壹個生命。
開發期
道教的起源應該是壹個古老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宮守護者。總之,道教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世界局勢,認真思考宇宙的真實圖景,用高度抽象、沒有意識形態的執著語言,描述天道和人事變化的規律,屬於原理研究的層次。先秦老子、莊子的兩個兒子在編撰《道家思想綱領》時,道家玄學思想的深度立即影響了儒家、法家的玄學思想。儒家的《易傳》和韓非子的《解老》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的新理論。但就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而言,老子的理論直到漢初實行黃老之治後才得到正式檢驗,因為當春秋戰國秦楚漢社會戰爭結束後,人們終於發現了爭權奪利的危害和休養生息的重要性,於是重視了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西漢強盛,諸王開始大喜,連年戰亂又起,時代風氣又變,然後又腐敗。當魏晉之談開始時,道家哲學又開始有了生命力。言和、王弼開創了莊學詮釋學的先河,王弼深入道家,以簡潔有力的詮釋學著作對其進行理論闡釋,項修、郭象發展了莊學詮釋學。魏晉以後,道家思想並沒有再現鮮明的創作傳統,但道家思想的邏輯路徑卻變成了道家、易學、儒家思想創作的重要靈感,尤其是源於莊子的氣化世界觀,得到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發展。同時,佛教的傳播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是以道教的智慧原理來表現的,這壹時期被稱為“格義佛教”時期。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和儒家壹樣重要,只是政治思想不同而已。道家理論能力的深度和辯證性為中國哲學的所有其他傳統提供了創造性的源泉。至於道家文化對中國的藝術、繪畫、文學、雕塑等方面的影響,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是道家藝術的表現,也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也為中國的政治活動提供了壹個靈活的空間,使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會因為強烈的儒家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對官場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投入,而是能夠更容易地找到進退之道,懂得進退之間的智慧
我們要對道教有壹個簡單的認識。
道可不凡,名可不凡。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深的思想,但也是最樸素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的意思是壹樣的。
實際的劃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分為:道可為,道不可為,道常為。意思很簡單,但也很多,就像壹座陌生的山,不同的人看的不壹樣。沒有結論,這是《道德經》最神秘最深奧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道,人人可得道。很不平凡,但世界上沒有什麽是永恒的。(部分版本為非恒道)合在壹起就是:天地之道其實人人都有,但世間萬物都不是恒的。不夠白?那就更白了!
丁白翻譯: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其實沒那麽復雜。每個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體會到這種“玄妙而神秘”的方式。但別忘了,世間的道,都不是永恒的。萬物有生命,自然消亡。老子的道德經典不是真理的體現,遲早會被推翻和取代。其實這個世上沒有不變之道的道理,就是世間萬物之道。
道可為,道不可為,道為常。其實這也大致是實情。
道可以駕馭世間萬物。
道是不對的,但道再大,也會被推翻,被擊倒。
恒道,世間唯壹恒道就是此道,萬物有始有終。
這兩種方法意義相同。其實妳可以試著把這六個字拆分壹下,不管用什麽方法,意思都是壹樣的,這也微妙地體現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不斷輪轉的中心思想。這是老子最大的智慧。
呵呵,其實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性,常態,和諧,循環。
只要妳快樂,安全,看透自己,包容別人。
妳已經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了!
1.據史書記載,老子出生在楚國的古縣(今渦陽縣),姓李,名爾,名伯陽。他生活在571年到471年之間,曾經在周朝做過藏牧。老子是我國人民所熟知的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寫的經典《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他的哲學思想和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僅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