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漢家的象征和稱謂。姓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壹部分。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分支,表現在姓氏文化中。它最大的特色在於姓氏宗廟。以前每個有姓氏的祠堂都要寫或刻獨特的對聯。往往壹看門上的對聯就知道主人姓什麽了。
這些祠堂裏掛滿了對聯,文字精美,可以讓我們的後代了解客家先民勤儉持家、耕讀傳家、親情友愛、仁義道德、尊師重道的美德。祖聯也是壹系列客家家規家訓,是中華民族弘揚優秀家風的專用教材。
祠堂舊稱“祖廟”或“家廟”,多建於墓中,故稱“祖室”。《禮記》上說,只有皇帝、諸侯、大夫才能立祠堂。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普通百姓建造“家廟”。後來,祠堂大多建在家族聚居地內或附近。由於最早的時候人不多,所以先在屋內設立神社。隨著族人的繁衍,他們開始修建祠堂,甚至分祠。
從民俗學家的角度來看,祠堂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時代的文明”。祠堂作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壹,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年功過,祠堂可見;中國的祖先,從祠堂開始,就知道流傳著家譜。
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歷史悠久。祠堂文化作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反映了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是政治清明、國家富強、人民安全的具體體現。
筆者生活在被稱為“客家搖籃”的贛南。由於工作需要,我接觸了很多贛南的姓氏祠堂和祠堂裏的對聯,並對這些數不勝數的對聯進行了點評。因此,本文擬對客家楹聯進行粗淺的分析,以展現古代祠堂文化的脈絡。
追溯氏族的起源
尋根問祖,血濃於水,壹直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壹直是中國人無法擺脫的情結。這種觀念在對聯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全南五藏壩李氏宗祠:“明清以來,博仰詳述,祖宗未忘;取南嶺桃川之勝,顯忠義武藝,建寺主周耀中。”
柏楊,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兒,人稱伯陽。曲仁禮,楚國李湘古縣人,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唐代皇帝尊為李的始祖。第壹部分描述了李氏家族自明清以來所走過的漫長歲月,追溯到李姓始祖老子,表達了“不忘祖先”的記憶。第二部分著重於現狀,指出祠堂建在桃川這個美麗的地方。桃川,即桃江,發源於全南縣樊遲山東麓,流經大莊、巫家壩、南靖、金龍、程響等鄉鎮,在上江鄉入海口匯入黃田河,匯入贛江支流貢江。
1.傑出人物
上猶縣應劭村蘇氏祠堂上刻著壹副對聯:“昆吾賜姓,蘇國祖遠;恒公趙霽,江南宗誌長。”上猶應劭蘇氏宗祠建於該縣黃埠應劭村,位於上猶縣東部。第壹副對聯強調了祖先昆吾給了他的姓氏。昆吾:相傳夏朝同獄部落顓頊的後代被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以封地為氏,稱昆吾氏。昆吾子孫封於蘇(今河南濟源縣、溫縣),子孫以封地為氏,稱蘇氏。第二副對聯突出了開基的祖先宮衡,表達了宗族“長支”的驕傲。
2.突出顯示該區域
“排紹婺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季紅響水,四面環山,拱門環繞,是壹個著名的地區。”這是會昌縣馬洲鎮觀音排的王氏宗祠對聯。第壹部分,王發配婺源縣,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是徽州原六縣之壹。第二部分是關於湘水流經馬洲鎮觀音排的故事。人們的遷徙離不開居住地,地域表現了人們對故土的特殊歸屬感。
又如隴南裏仁梨園的橘唐蕊聯:“發水從文,支流將長;枝是栗園之崛起,根深。”文水,李家來自山西省文水縣。文水在太原城南76公裏,是唐代武則天的故鄉。
李元偉建於心有弘治年間(1501)。它是由明代五品官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場,外形為八卦圍。聚瑞堂前有壹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勤勞生產、重視文教、開發的人文特色。
這幅對聯突出了地名,壹古壹今,壹遠壹近,勾勒出梨園李氏宗族的來龍去脈,壹目了然。
為全家慶祝
寧都縣羅口鎮:“張羽石澤;城市的聲音。”張羽(今南昌市)是來自張羽西山的駱人的祖先。黔城即寧都,古稱華乾縣。對聯贊揚了羅氏上壹代對後代的影響和家族的良好聲譽。
又如寧都縣東山壩大埠伏羲羅氏大宗祠:“禮儀之主;忠臣孝子。”對聯從學術和道德兩個方面贊美了不同尋常的家庭地位,即具有古人所提倡的道德規範。
石城縣城北關黃姓《江夏誌堅》書中有壹聯:“無雙世澤傳江夏;第壹聲表潁川。”江夏縣(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有壹個姓黃的世家。潁川是指潁川縣,是黃氏家族的發祥地,也指西漢時期的。曾任潁川太守。這幅對聯給黃氏家族冠上了“第壹”和“無雙”的名號,頗有底氣。
緬懷先輩的功德
從眾多的祠堂姓氏對聯中可以看出,對聯中描寫的內容很多都是這個姓氏從古至今的名人,包括大學者、文官武將、隱士、孝子等...作者從成就、道德、修養、學識、人生等方面對他們進行了贊美。而且對聯都有壹個* * *特點,主要是緬懷先輩,標榜家族的聲音,希望後輩繼承先輩的事業,在門楣上發光發熱。
1.壹般陳述
“祖德流芳會日月;宗公代代相傳。”這是寧都縣賴村鎮石頭街的肖家廟會。肖從鄰村新民搬到這裏,已經住了十幾代了。對聯只有14字,歌頌了先輩們德惠日月的豐功偉績,映出了氣勢磅礴的山川。
這幅對聯觀點鮮明,只陳述壹件事,而有些對聯卻另辟蹊徑,思古寫今。如在石城,溫氏家族拜首公廟:“溯祖功德,顧家,享長史;楊崇賢季剛,魏,呂麗燕向,演出新篇章。”楹聯在追述先人功過的同時,不忘繼承先人紀綱,再創新的成果。
位於石城縣秦江東路的李吳佳子唐韻,鐫刻著壹副對聯:“隴西為發祥地,部落孕育斯祖德;城東分,人文薇從木宗恩起。”在贊美祖德的同時,追溯其姓氏的由來。
2.贊美壹個或多個祖先。
興國縣西街越國公辭聯:“功業復興帝唐,互相拜封公,江油推我祖;趙先生越國,建了壹座廟來祭祀,為將來打下了基礎。“越國的廟宇是為了供奉彜族人鐘紹景而建的。鐘紹景,字大,唐代清德鄉人,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中宗景帝年間,任宮苑主任。魏毒死中宗皇帝後,結成小集團,篡奪政權。臨淄王李隆基與邵婧密謀平息混亂。邵婧帶領宮中200多人到太和殿,除了魏,壹舉平定了魏氏之亂。宗瑞拜少敬為中書侍郎,參與政務。第二天,用刺史和嶽公的命令封了。景雲元年,改戶部尚書,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召見財政部大臣。八十歲去世。
對聯贊揚了始祖越國公壹舉平定宮廷混亂的豐功偉績,表達了後人對他的崇敬之情。這是壹個突出其中壹個祖先的例子。
也有很多人的贊。如會昌縣蕭氏宗祠:“左沛公,侯豐人,以追漢聞名;關太傅,升為將軍,人才大批出溯蘭陵。”沛公,漢太祖劉邦,沛豐邑李重陽人,漢朝開國皇帝。早年為沛縣泗水館館長,後被尊為沛公、漢王。第壹副對聯是歌頌蕭何、蕭何和漢侯爺的。在楚漢之爭中輔佐高祖,保衛關中,調曹從軍。士兵們不缺食物,所以他們贏了。高祖即位,論功行賞,評為第壹,並封侯。太傅,蕭何第六世孫王智(約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是漢高祖宣帝在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出生,遷居淩渡(今陜西省Xi東南)時的壹位太子太傅。
在很多祠堂裏,可以說每個姓氏都會描述驕傲的祖先,融入家族的祖先和名人的奮鬥史;每壹副對聯都是發人深省的格言;每壹個故事都是勵誌奮鬥的感人藍圖。
舉幾個例子給讀者。
楊姓是興國縣程剛鄉的楊氏宗祠:“清風向往四知,但節黃金,清官急於求天下榮;雪三尺深,師者重,名儒道德經高明。”
四知:楊大家熟知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本名岐伯,東漢弘農縣華陰縣人。少好學,明靜世博會,有時被稱為“關西孔子”先後擔任荊州刺史、卓君太守等職務。《後漢書·楊振傳》記載:“任東萊(今山東省萊州市)太守,所在郡,路經昌邑。因此,王米的名字,壹個蔡瑁在荊州,是昌邑秩序。晚上,我懷著十斤黃金熬過了地震。甄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為什麽,”秘密:‘黃昏時無知。’甄曰:‘天知,天知,我知,子知。“什麽是無知,”羞愧地走出來。後來,他去了卓君郡,那裏公平而誠實,不受私人崇拜。兒孫們經常吃飯走路,於是成了老長輩或者想創業。嶽震:讓後人知道是無辜官員的後代也不為過。“楊真到東萊縣上任後,親自寫信。“四知”的牌匾掛在朝廷上,作為壹面鏡子,時刻用來對照和鞭策自己成為歷史上的清官。這是楊的“四知堂”。後來楊真的後代世代為官,成為東漢名門望族。
雪有三英尺深,這就是“程門·雪梨”的故事。師洋(公元1053至1135)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弘農(今陜西華陰東)華陰人,南澗(今福建將樂縣顧雍鎮龍池社區)西樵府龍池組成員,熙寧九年進士。有壹年,師洋在去瀏陽做縣令的路上,和朋友們壹起去程頤家求教。當時是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走了壹半,北風正猛烈地刮著。他們裹緊衣服,匆匆趕路。來到程壹家,正巧老公坐在火爐邊打坐養神。師洋不敢打擾老師,所以他們恭敬地站在門外,等著王先生醒來。這時,師洋的腳已經凍僵了,凍得直哆嗦,但他仍然畢恭畢敬地站著。過了很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師洋站在雪地裏。他們被雪覆蓋著,腳下的雪有壹英尺多厚。他們迅速起身,歡迎他們進屋。從此,“程門·雪梨”的故事成了壹個永遠的尊師重教的美談。
又如寧都縣黃陂鎮楊家廟:“東山丞相,芙蓉初日,恪守陳君之義;麗水將軍,清風柳絮,流傳江左文章。”
東山宰相,即謝安(公元320-385),本名安石,東晉名人、宰相,漢族,陳鈞(今河南太康)人。他儒雅溫和,公正果斷,不以權謀私,不居功,有丞相、儒將的風範。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西晉南遷後,謝家壹派蕭條,少年謝安隱居浙江會稽東山。41歲,謝安離開會稽東山,到南京(當時叫建業)做官。他在今南京東三十裏的壹座土山上(即今江寧區府後山)建了壹座別墅,並依惠濟東山之名稱此山為東山,故人們稱謝為東山。
淝水將軍:383年8月,淝水河畔。東晉與前秦交戰,吸收了25萬先頭部隊。苻堅率領步兵60萬,騎兵27萬,* * * 112萬。謝安的侄子謝玄,東晉先鋒,率領八萬經過七年訓練戰鬥力很強的“北府兵”沿淮河迎擊秦軍主力,東晉時,面對大軍的圍攻,聖旨下達,任命尚書仆從為魯國將軍,征討大都督。許、兗州刺史謝玄被任命為前進大都督,與輔國將軍桓伊壹起指揮八萬將士抵抗前秦,並讓龍翔將軍胡斌率領五千水軍馳援壽陽,* * *兵分三路在北方迎敵。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
江左文章:謝靈運(公元385-433年),漢族,祖籍,陳郡(今河南太康縣),會稽世寧(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謝塘鎮)人,陳郡謝氏。浙江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古稱江左。
這些贊美人物姓氏的對聯,就像壹部文化史書,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的人才,猶如璀璨的明星。有大學者,有文官武將,有隱士,有孝子...他們憂國憂民,清正廉明,見義勇為,品德高尚,遠近聞名...實際上,這些對聯人物和事跡構成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和文化傳統。這不僅是哪個姓氏哪個民族的驕傲和自豪,更是華夏大家庭中每壹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有的對聯面對當時的當地,生動感人,描寫的是自己人平凡的義舉和逸事。如興國縣連江鎮朱壩村的陳嘉廟:“三朝將榮;九與同義學者。”《聯眾正義之家》寫的是陳的普通祖先陳。他在管理家庭方面很嚴格。據說有壹年大旱,壹個小偷晚上進了他家,蜷縮在房梁上偷了壹些財物。陳知道後,就把全家的子孫都叫來教訓他,教大家好好學習,好好修行,否則將來也會落得和梁上這位先生壹樣的下場。小偷壹聽,急忙跳下來跪倒在地。陳沒有懲治盜賊,而是幫助他們謀生,後來稱之為正義之家。
興國縣三料廖的《楊公廟聯》:“竹簽玲瓏,萬裏河山歸棍;綠包妙,星星有壹天藏在包裏。”興國縣三寮村是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壹村,位於興國縣梅角鎮。形似太極,兩廟七池各有代表意義。宋代以來的大量古墓,都是不同時代風水著作的匯集。壹代風水師楊筠松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為中國風水學創始人楊筠松立祠是興國三寮村特有的文化現象。三寮村是曾文熙和廖俊兩位弟子的後裔,他們在楊筠松生活了壹輩子。曾廖氏是建在的壹座廟,廖廟位於三寮村盆地西北的玉屏峰下。對聯中提到的“妙竹簽”是當地人廖俊的壹則軼事。相傳他曾上山學道,住在華乾(古寧都縣)翠微峰金井洞,習道教。名曰“金井山人”,故後稱廖金井。當楊筠松活躍於興國、寧都、杜愚時,廖俊在寧都與他相遇。當時,廖年輕力壯,不肯接受,多次與楊交戰。壹次,黃貝的廖氏要求楊筠松指定壹個門樓的位置。廖俊提前壹天用指南針確定了位置,並在地下埋了壹枚銅幣作為標記。第二天,楊筠松來了以後,他沒有用指南針,只是把手中的壹根竹竿插進了地裏,但卻插進了銅錢的方孔裏。廖俊確信。他立即拜楊公為師,早晚追隨楊筠松。廖俊隨師傅從黃陂中壩遷到興國三寮村,後得到楊公傳世的《清囊秘籍》。
再來看石城縣北黃誌堅祠堂裏的壹幅長聯:“沁水楊浪,叔滿風,韓慶千頃。二十壹枝分布中國,邵武之風震動世界;鹹豐,倚天背,二次公遺,九苞十八葉開河腳。秦將吳佳賈。”對聯中既有對先人祖孫的贊美,也穿插了他們黃家的故事。“二十壹枝”和“十八葉”指的是五代以後的周(951)元年。80歲高齡的黃氏宗親邵武和平,集合了21家子孫,然後當眾宣布了壹個重大決定:“將黃氏家族自春以來千百年積累的祖傳銅錢,金銀800余兩,分成21份。因為當時三位夫人都在哭,先生稍稍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又宣布:“除管、吳、鄭三位夫人各留壹間房給大兒子照顧母親以示溫暖外,其余十八個孫子都不許戀母。他們必須走遍世界,選擇木材,生活在同壹個地方。“然後,是京山工部站離家的吉日,在這壹天,把新修訂的黃氏族譜21套,頒給21個兒子,每人壹套,囑咐他們隨身攜帶,妥善保管,永不忘記。龔把自己的子子孫孫分開,獨立走向世界的戰略眼光得到了大家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