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黃埔大道由西向東駛入員村,常常給人壹種時光旅行的錯覺:西端的花城廣場,高樓林立,現代感極強,早已進入21世紀;壹路向東,經過賽馬場和員村山頂時,窗外的建築讓人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拐進員村三四路時,時間悄悄定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夾雜著灰色的水泥宿舍,紅墻黃瓦的蘇式小樓,早已熄滅的煙囪。
這種錯覺對於今年77歲的黃國威來說尤為明顯。作為廣東罐頭廠的第壹批工人,他住在1958元村四橫路5號院,他經歷了元村從東郊壹個縱橫交錯的農田到上世紀50年代壹個輕工業重鎮的迅速崛起。見證了90年代後從郊區到居住中心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他見證了員村規劃的幾次華麗升級:從居住中心到CBD延伸區,再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國際金融城。
隨著國際金融城建設的加快,熱土員村即將翻開歷史新的壹頁。請和我們的記者壹起進行壹次時光旅行,探訪元村的前世。
員村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
5號院是廣東罐頭廠和玻璃廠的老職工宿舍。這裏住著很多老村民,壹路見證著員村的歷史變遷。記者壹行在尋找員村四橫路5號院時,碰巧遇到了李。67歲時,他正準備給吉他調音。
“在找五號大院嗎?妳找誰?”李是罐頭廠的退休工人。得知記者的目的後,他高興地說有壹個最佳人選介紹給記者。“黃國威是罐頭廠的第壹批工人。他在1956來到員村建罐頭廠,從此住在那裏。”
上班累了,“上廁所就能睡著”
77歲的黃國偉滿臉自豪,似乎還記得半個世紀前的往事。1956從臺山招到罐頭廠當學徒。“當時中央輕工業部選定廣州,在員村這裏建亞洲最大的罐頭廠”。之所以選擇員村,是因為這裏的地理位置,離當時的中心城區不遠,交通便利,靠近黃埔港,還有壹條鐵路(後來修了專線)。同時也在珠江邊上,方便珠三角果農運輸原料。
《廣州工業誌》對罐頭廠也有詳細的記載:鑒於東歐蘇聯和東歐集團國家對熱帶亞熱帶水果蔬菜罐頭的需求,廣東省水果資源豐富,罐頭工業有壹定基礎,輕工業部決定擴建汕頭和海口的罐頭廠,同時在廣州東郊新開辟的程潔東村工業區(以下簡稱員村工業區)興建罐頭廠。該項目是中國第壹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被列為蘇中經濟合作165重點項目之壹。1958 6月10,廣東罐頭廠建成投產,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
黃國威回憶說,當時工廠是24小時生產,正常情況下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由於水果罐頭生產的季節性,夏秋季節大量水果上市時,甚至有連續工作三天的記錄,“上廁所都能睡著”。
但是,累歸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罐頭廠的優勢很快在三年的自然災害期體現出來。黃國威說,在1960年,由於缺乏營養,水腫在中國很常見,但罐頭廠的幾千名工人中,絕大多數都沒有出現,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和“水果、蔬菜、家禽、豬肉、牛肉等原料都存放在倉庫裏,但總有壹些下腳料用不上。罐頭廠建了大廚房,油水相對好壹些”。
高峰時,家庭主婦和學生前來支援。
罐頭廠的巔峰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黃國威說,在繁忙的時候,來自珠三角各地的水果運輸船必須在廠區的碼頭排隊卸貨。“這些水果船在珠江中遊卸貨,我們有壹天生產65,438+000噸西紅柿的記錄。”上世紀70年代,很多年的水果收成都很好,再加上季節性強,“罐頭廠3000名員工就算連續加班也不夠”,廣州就動員了城市主婦和學生支援。“當時廣州大中學生近80%都在罐頭廠學習過,高峰時每天上班的人過萬。到了上班的時候,東山區交通大隊出動,指揮工廠大巴”。
黃國威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家庭主婦和學生支持的學生每天掙80美分,因此被工人們戲稱為“八路軍”。
第壹次進廠,我就像被“賣豬”壹樣,然後住在市中心。
65438至0954,廣州市委提出“把廣州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生產城市”的口號,動員全市迅速改變廣州工業的落後面貌。在此背景下,員村輕工業區迅速形成。罐頭廠是在員村工業區建立的第壹個龍頭工廠。與罐頭廠同年,廣東玻璃廠、第二棉紡廠(1956建成,1960投產)、絲綢亞麻廠也開工。後來,南方面粉廠和無線電廠於60年代初從海珠區遷到員村。至此,員村已成為廣州的壹個輕工業。
黃國威的妻子鄧,也是罐頭廠的老工人。她是1958進廠的。她回憶說,剛進廠的時候,罐頭廠周圍都是荒山。她第壹次坐大卡車來工廠,沿著泥濘的黃埔大道進來。“我下車的第壹感覺就是被賣了小豬。”
隨著工廠的建設,曾經是郊區的員村越來越有生活氣息。第壹,宿舍區要建得讓工人按時上班有地方住。由於罐頭廠是前蘇聯援建項目,位於元村四橫路5號院的10三層蘇式建築同時建成。這些紅磚黃瓦的小樓裏,至今還住著罐頭廠的老工人。
有了宿舍區,市場馬上就建好了。當地的老居民都稱這個市場為“員村街”,也被稱為“陶鑄街”,“因為它是陶鑄在擔任省委書記時提出的”。
1965年,員村工人文化宮、員村工人醫院(後更名為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事實上,在文化宮建成之前,各工廠基本上都有工人俱樂部,“生活豐富多彩,不比鬧市遜色”。
1996年,黃國威退役了。此時的廣東罐頭廠早已更名為鷹錢罐頭廠,主營產品也從早期的果蔬轉變為鰣魚,產品在東南亞頗有名氣。此時東郊原元村距離市中心僅壹步之遙,元村居民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便利。然而,曾經以輕工業為傲的員村工業區,卻因為工業汙水被居民投訴。
1997年9月,《廣州市環境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員村地區不得新建、擴建有汙染的工業項目,現有產業必須調整逐步改變,汙染物排放超標的工業生產項目要進行治理,分批轉產或搬遷。
員村工業區其余部分終於開始響了,10年的調整期在等著它。
員村工業信譽史
廣州第二棉紡廠:1956成立,1960投產。主機是當時國內最高水平的設備。
廣州絲麻廠:成立於1956,1958投產時是全國最大的苧麻紡織廠。
廣州無線電廠:1956成立,1964從海珠區遷至東郊潭村,建立華南最大的軍工電子骨幹企業,是廣州導航設備生產的開端。
南方面粉廠:原阜新第五面粉公司廣州分公司。1960年改制為國有企業,更名為南方面粉廠。1962年,國家投資在廣州東郊員村建設新廠,成為廣東省最大的面粉廠。
員村的“四變”
從工業區到金融城
“壹變”:元村由工業區變為居民區。
元村將何去何從?這是繼1997之後,員村最難的問題。此時距離珠江新城的規劃已經過去了5年,距離市中心僅壹步之遙的員村肯定已經不適合繼續搞工業了。而且由於常住人口激增,工廠汙染擾民問題日益突出。
2004年,廣州市政府與天河區簽訂責任書,要求在當年65438+2月31前完成成員村的征地拆遷任務,將其建成未來的居住中心。
然而,這個過程最終還是悄悄地拖了下來。
“二變”:2008年轉為CBD延伸區。
2008年,廣州透露,員村不搞房地產,要承擔CBD向東延伸的重要責任,明確了員村的新定位:珠江新城CBD延伸區。
隨後公布的廣州總部經濟發展規劃顯示,“珠江新城-員村-琶洲”區域將成為沿江特色的總部經濟核心區,員村板塊將主要發展商務服務和商貿,定位為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和省級以上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的聚集地。
此後,員村很多企業的步伐明顯加快。10年,昊天化工集團全面停產;2009年初,“鷹錢”元村的工廠停產,生產線全部搬到從化;2009年6月30日,員村熱電廠停止發電,開始準備搬遷;去年年底,澳大利亞聯合玻璃廠和虎頭電池廠相繼停工。
“三變”:老廠區改造成創意產業園
2009年,廣州提出,員村周邊的工業建築要充分體現工業時代的獨特魅力,在延續傳統工業文明的同時,註入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旅遊等功能,建設“廣州北岸文化碼頭”和大型創意產業園。原鷹錢罐頭廠被改造成“紅色工廠”,隨後的環評報告顯示,南方面粉廠、鷹錢罐頭廠、員村熱電廠、奧聯玻璃廠等舊廠房和設施被改造利用,成為占地超過45公頃的創意產業園。
“四變”:城中村即將變身金融城。
在2010年6月公布的《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深化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員村被定位為國際金融區,並作為城市中央商務區的拓展區。
2012年,這壹規劃再次深化為“廣州國際金融城”,其中起步區西起雲柯路,東至車北路,北至黃埔大道,面積1.32平方公裏,主要由浩天化工廠、廣州電池廠、廣州熱電廠、車背水廠、廣東玻璃廠、塘廈村組成。規劃形成金融總部區和金融辦公區。
起步區的5個老廠房將在保存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建設9號碼頭文化園、熱電現代藝術園、昊天工業紀念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