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銀來自壹個貧窮的家庭。五歲時,她失去了母親,與姐姐王相依為命。父親王川川,除了租兩塊田,主要靠剃頭為生,就是定期給幾個村的農民剃頭,下午和秋天收割後收糧作為報酬。王二川無師自通,喜歡唱七出戲,晚上無事可做。他經常被邀請去附近的壹個小劇團唱歌。扮演女演員的角色也能獲得壹些收入。魯戲
王本銀九歲的時候,因為和同村的孩子打架,摔斷了腿。當地醫生在斷裂的部分塗上草藥,用膠合板包紮,說要100天才能取出。當時是夏天,王二川每天都要出去剃頭,他的妹妹王也要去挖草撿柴,於是把王本銀放在竹床上休養,委托鄰居照顧。因為王本銀以前和父親壹起去看戲,所以也學了壹些曲子。他壹個人在家,無事可做。他壹方面對唱戲感興趣,另壹方面不停地哼著七出戲。有壹次唱歌的時候,他爸爸聽見了,就問:“索子,妳跟誰學的?”王本銀道:“我聽妳唱過!”。王二川很高興,說:“唱功還可以,我教妳壹出戲。不久,王二川教王本寅扮演秦雪梅的教子中的陸兒。那是壹年夏旱,農村鄰居請戲班到蔡樓子唱戲祈雨。他們唱的那出戲是整個秦雪梅。當時劇團裏的演員都四十多歲了,沒有能演好陸兒這個角色的年輕演員。王本銀對父親說:“我可以在街角唱歌。”王二川聽他把陸兒的戲從頭到尾說唱了壹遍。他覺得有可能試壹試,就去和班長商量,得到班長同意讓王本銀演陸二。當時演出的《秦雪梅》壹波三折,有“觀畫”、“破樓”、“得病”、“煎藥”、“上天”、“訪陰”、“掃墓”、“罵陶蓉”、“鬧學堂”、“教孩子”等。全劇很長,需要通宵唱。當天戲晚上開演,歌打折唱。等到《龍芯》這出戲打折唱的時候,天已經亮了。看戲的人已經看膩了,有的躺在幹草堆旁,有的靠在墳頭上。王本銀在後臺壹角睡著了。王把它遞給剛被叫醒的王本銀,並把鉛粉和胭脂塗在她臉上時,王本銀渾身發抖。王二傳見了,說:“唉,妳真沒用,牙齒都搖搖欲墜了,怎麽行...”王本銀說,“我不怕,只是天冷了。”就這樣,王本銀走上了舞臺,很多戲迷聽說小莊所會唱戲,都站起來擠到舞臺上。王本銀雖然會唱歌,但不會第壹次上臺表演。他只是在舞臺的壹邊唱歌,在另壹邊唱歌。不過因為人小,路角還是像個樣,加上嗓子好,唱的好,被觀眾稱贊。回到村裏,鄰居們不僅表揚了他,還湊錢給他做了壹件衣服。王本銀第壹次受到觀眾的喜愛,也傳播到了國外。很多班級社團不斷來找王,叫他帶兒子去唱歌。王二川邊唱邊教。王本銀聰明好學,很快,壹般的小丫鬟和丹嬌都會唱了。小莊鎖很快就出名了。十壹歲至十三歲期間,王本銀隨父先後參加戲班,包括:寧三隊、隊(原名潘,家住梁園油坊周村)、關隊(關不會唱戲,但有幾個侄子,包括當時二十多歲的關夢德、關和關等)、費夜發隊、費五隊。後不斷上課唱戲;王本音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唱更多的戲,壹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表演。
大約在1920,在撮鎮和董大偉,有壹個著名的王鳳山團隊,他們演唱了七種歌劇。當時王鳳山四十多歲,唱《武醜》。隊內有張宗耀、範;竇維賢、陳朝兵、陳、陳克光、等藝人都是四十多歲,都有壹定的唱功。當時是壹個人多,陣容齊整的劇團。派人找到王,叫他帶王本銀去上唱戲課。來人先送了五個銀元作為“死角”(也就是事先的彩禮錢和彩禮)。“堅守角落”是當時劇團裏的行話。只有唱戲的,在班長邀請他們接班的時候,才給了“堅守角”。那時候,五塊銀元是壹大筆錢,甚至王鳳山邀請他去唱戲,也給了他五塊錢。
從十三歲開始,王本音就隨父親加入了王鳳山的團隊,在偏塘、錯鎮、和小星集演唱。大約壹年後,王二傳與王鳳山、張宗堯結為兄弟,王本隱正式拜王鳳山為師。跟老師學了之後,王本銀成了大師。那時候學戲劇特別苦。藝人忙著謀生,還不停地唱戲。而且他們往往唱戲的時間很長,就是晚上太陽下山就開始,唱壹晚上,直到太陽出來的早晨。所以,教壹部劇是沒有固定時間的。如果冒險教壹個劇,最多可以說唱兩遍,就是需要壹般的火爆。在舞臺上唱歌時,為了表演技巧,妳需要即興發揮。徒弟不僅要跟師傅學戲,生活上還要伺候師傅。做飯、洗碗、煮茶、買煙都是家常便飯。有壹次演完戲,王本銀幹完雜活,剛睡著。他又被師傅叫起來,讓他打九折背《薛梅教子》。王二川看了,卻不忍。他說:“叫他明天背!”"如果妳關心妳的孩子,妳就不應該讓他們學習藝術。"好在王本銀是個少年,血氣方剛,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能唱的戲文也多。王鳳山扮演小醜,很受大眾歡迎。他在舞臺上的表演粗獷多變,小醜幽默風趣,每壹句臺詞都能讓觀眾捧腹大笑。他常對王本銀說:“妳演小醜,就得把人逗笑。人不笑,先笑就不值錢了。”王鳳山的許多醜角戲和他的表演方法都是王本寅學來的。這使得王本銀不僅能演奈生和肖丹,還能把醜角戲演得很好。其間,王本銀還向當時走紅的另壹個團隊學習了八折戲,即《三母教子》和《十八拉》,都是唱京劇的。學完後,他還和王鳳山壹起唱了《十八拉》。
兩年後,除了張宗耀等40多歲的演員,王鳳山的團隊還增加了幾個和王本銀差不多大的年輕演員,比如劉鐵嘴,當時20多歲,肥東人;小天才,十五歲,是王鳳山撿來的孩子,原名吳勝奎,後隨王鳳山改名王金奎,唱小醜,拿手好戲是《劉秀乞討》;喬伊,名叫李春發,是壹位老歌手。這些少年在壹起,互相競爭,爭強好勝,都想唱得和別人壹樣好。他們都努力學習,唱歌劇。王鳳山的團隊之所以能跑紅,主要是因為有小索子和Joy三個優秀的人才吸引觀眾。
在舊社會,歌手受到腐敗的政府和土豪的歧視和欺淩。靠唱歌劇謀生是非常困難的。大約在王本銀十六歲的時候,由於某種不為人知的原因,王鳳山的隊伍得罪了酂鎮團防局。第五團主派了壹個警察來逮捕國王,把他綁在集會頭上示眾,沒有給他食物。王本銀偷偷給父親遞了兩塊餅幹,被團保衛局的警衛看到了。他抓起它們,扔進了下水道。直到當天晚上,王二川才被放了回來。王鳳山的球隊壹度不得不停止比賽。後來離厝鎮不遠的江大堂有個文先生,是當地鄉紳,有壹定影響力。為了顯示他的權力和面子,他請王鳳山的團隊在江大塘唱了壹會兒。因為王鳳山的團隊有時會在倒七戲裏唱京劇,所以蔣大塘人也稱他們為“倒七戲團隊”
十八歲那年,王本銀隨父親離開了王鳳山隊,回到了家鄉關家廟。此後,他經常在高唐的張樂山班、寧廟子的老丁班和飛也法的德勝班演唱。當時所有會唱會讀全劇每壹個角色的藝人都叫“壹個菜”,只會唱某壹個角色的叫“半臉子”。王本音自然是個“植物人”,因為他懂很多戲,對劇中每個角色的唱腔和臺詞都很熟悉。他會去任何他缺少的線。還可以通過唱歌、讀書來提醒對方唱什麽、說什麽。所以上課唱戲很流行,經常拿“人頭帳”(就是分帳時拿最高的帳)。但即便如此,我也只能過著清貧的生活。不唱戲的時候,王本銀靠唱門歌為生。門歌是肥東地區的民間說唱歌曲,多為窮人乞討時所唱。王本銀因為唱過戲,嗓子好,唱壹首歌能唱出比較完整的故事,所以很受群眾歡迎。
王本銀在老家唱了幾年戲曲和山歌,發現很難發展和生活。聽同事許祖的傳說,費燁發的團隊在南京唱戲。1933年,王本銀和徐祖川壹起到達南京。當時南京下關有壹個遊樂園叫頤和堂(或曰頤和堂,其實是壹個空的講故事、表演藝術、雜耍的場地),裏面有四個大排檔:靠近大門的是費燁發的倒七戲班(南京稱之為河州戲),團長是壹個叫張傻子的北方人;第二檔是泗州戲(當時叫拉魂堂);第三檔是唱歌掛件;第四檔是倒七戲,是的團隊,肥東藝人潘就在這個團隊裏。王本銀和徐祖川找到費耶發,安頓下來。第壹部戲是薛的《進京》,王本銀演薛。班長張傻子看完之後對費燁發說:“王品醉(王本銀的另壹個外號)這出戲裏什麽都沒有!”。第二次,王本銀又唱了壹首《曹在店裏搗亂》,張傻子覺得還行。他對費耶發說:“戲班裏只有壹個王,不是徐祖。”徐祖川知道張傻子不要他,只好在離南京幾裏地的機場工地幹活。王本銀以為許祖上請他壹起來南京。這支隊伍沒有留下徐的祖籍,他做不到。出於友情,他和許壹起去了機場祖。去工地的時候住在破帳篷裏,蒼蠅到處飛,條件極差,賺不到錢。兩個人都沒有工作,又回到了張傻子的班裏。張治留著王和徐,王也留不住,就對王本寅說:“留下!”
王本銀留在了張傻子的班裏,壹開始沒什麽區別。不久,合淝東大圩的“船工”(即跑運輸的船民)路過南京,聽說小莊鎖在這裏唱歌,就被哄到頤和堂,給了小莊鎖五塊銀元,讓他唱《宋江殺惜》和《曹夏紫鬧店》。從此,王本銀在隊裏名聲大振,分賬也比別人多。王本銀停了下來,他的父親和姐姐陸續來到南京。王二川在劇團裏唱歌,王在壹旁幫忙。據張介紹,王本銀與當地壹名叫怡霞的女子結了婚。
王本銀在南京唱了兩年歌,29歲離開張傻子班,和當時在長江客船“德和”號上當服務員的老鄉陳玉壽壹起乘船到上海,加入了六安人李小二編的戲班。隊伍裏,有幾個唱七部戲的藝人,也有幾個唱淮劇的藝人,在閘北北煙花(或易貝花梨)的壹片空地上唱歌。他們往往以壹出小戲來吸引觀眾;看的人多了,就唱連續劇,比如老張的《趕子》。音調隨劇變化,有時唱京劇;有時候七出戲倒著演,淮劇藝人上臺唱淮劇。唱到壹半,隊裏有人拿了個碟盒,向坐在周圍板凳上的觀眾收錢。當時,何超地區的許多人在上海閘北區做手工藝人(即手工編織者),所以觀看這七部劇的觀眾很多。後來壹個肥東人,叫孫緒倫,在警務室當警察,編號“330”,大家都叫他330。。他在南煙花(或南壹華裏)租了個棚子;我請李小二的團隊唱了壹部劇,沒什麽大影響,收入也不多,勉強糊口。和淮劇藝人壹個班,王本銀還學了幾首淮劇的曲子,把這首曲子帶回肥東演唱。王本銀說,原來的曲子叫“懷城調”,但道七戲的藝人們稱之為“道情調”,因為這首曲子是在《珍珠塔》裏小唱道情的壹段唱段裏首次唱出的。
王本音在上海唱歌已經壹年多了。後來由於父親生病,盧溝橋事變前夕政局動蕩,在上海唱戲也難以維持生計,便帶著父親和妻子回到肥東老家。到家後的第二天,王二川就病死了。
回到家鄉後,屢次被禁止唱戲,沒有活路。有壹次,王本銀隨第三隊去逛蔣介石集,正巧說鼓書的著名藝人謝也在講蔣介石集裏的故事。王本銀喜歡聽聽書,聽了幾遍也想學書。正式感謝妳以銀為師,教鼓。大師先講講故事的方式,開頭學了壹個十倍的“小八義”。謝喜歡聽王本銀唱戲,說王本銀嗓子好,而講故事需要沙啞低沈的聲音。謝對王本銀說:“不要用理論書糟蹋妳的嗓子。”王本音也錯過了唱歌,所以理論書沒有改變他的聲調,依然用的是原聲。這樣看來,王本銀的鼓書還不如別人的。但還是有很多人聽他講故事,主要是因為他唱歌出名。當時群眾開玩笑說:“小莊所講書,但人有價值,書無價值。”
王本銀在1947左右與前妻離婚,後來在王興娶了壹個女人,因為經常出去做歌手,不在家。
王本銀敲鼓談了幾年,斷斷續續和費燁發、張樂山、周小曼、費誌全、金山唱到1949。
翻身解放出名了。
1949年6月,合肥解放。王本銀隨費燁發團隊從張窪被請到合肥,在合肥鞏俐廟(今省郵電管理局後院)開唱。不久,在合肥文化館的領導下,成立了民間劇社,王新海(藝名王小葉子)任社長,王本銀任副社長。後臺大佬是黃朝賢和吳邦智。由於鞏俐廟不適合長期演出,1950年,劇社和當時負責前臺的壹些人集資在雙井巷建了壹座平民劇場。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處接收民間劇社,將其改為國營皖北地方戲劇實驗劇場,開始了七大劇種的傳承、研究和改革。王本銀熱情參與了這次體制改革,成為國營劇團的壹名演員。在表演期間,他參加了各種藝術家的課程。他還積極參加掃盲,學習文化,學習音樂知識和新的表演知識,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195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道具戲更名為廬劇,因為道具戲的流行區域屬於古廬州政府。安徽省魯劇團成立。1956,王本銀光榮加入中國* * *產黨。不久,他被肥東縣選為人民代表,參加了省人大。他還被任命為安徽省魯劇團副團長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並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63年,王本銀光榮出席中國* * *產黨第二次安徽省代表大會。王本銀從舊社會被人鄙視的演員,到參加革命文藝工作,入黨,思想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演藝術不斷提高。1952年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中飾演朱,在魯劇藝術改革中具有開拓意義,受到好評。後來又在《羅漢錢》中塑造了壹個木匠,在舞臺上塑造了《討學錢的老先生》,使他在魯劇中聲名鵲起。他還在《蓮花燈》、《白蛇傳》、《兩兄弟》、《竈臺》、《休丁香花》、《雙鎖閣》、《江姐》等劇中扮演了許多角色。,刻畫了各種類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他的表演,動作細膩,情感生動,唱腔醇厚,吐字清晰,變化多端,別具壹格。1954年,王本銀參加在上海舉行的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壹等獎。1956年獲首屆徽劇觀演大會演員榮譽獎。還參加了文化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班,與兄弟劇種的多位著名演員交流經驗和技巧。1957年春,王本銀參加安徽地方戲進京匯報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專場演出時,主演《討學錢》,丁玉蘭主演《借羅衣》。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上臺與演員們握手。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還親切接見了王本銀等演職人員。這個崇高的榮譽,那個幸福的時刻,讓這位飽受舊社會辛酸的老藝術家深受感動,終生難忘。
在劇團的日常工作中,王本銀不僅不斷參加演出,還積極向青年演員傳授傳統唱法和表演技巧。他還與作曲家和創作同誌長期合作,認真探討魯劇音樂的改革與發展,並* * *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詠嘆調。他還和其他老藝術家壹起回憶傳統劇目,提供給劇目創作者,參與傳統劇目的加工整理。
1974年,王本銀同誌退休。退休後,他依然保持著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和關心,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誠。1986初夏,已經80歲高齡的王本銀還熱情參與了卡帶《乞討學錢》的錄制。磁帶發行後,很受魯劇觀眾的歡迎。
1990 10 6月18日,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生在壹個藝術家家庭。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和父親壹起學習戲劇。十二歲時,我跟隨老師學習了魯戲。共青城,花旦。他曾在安徽中部演出。1949參加合肥民間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曲實驗劇院、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長演出《休·丁香》、《秦雪梅的畫觀》、《虞品集》、《雙絲帶》等劇目。主演的《借羅衣》被拍成了戲曲片,《雙鎖櫃》被拍成了戲曲電視劇片。
丁玉蘭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她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在養父丁家班和母親壹起演戲為生。因為當時的魯劇還是小戲,社會地位很低。在演出的旅途中,丁玉蘭也體驗了人間的冷暖。也正是在這種表演氛圍的影響下,丁玉蘭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後來,拜戲班的陳師傅為師。因為天資高,學戲精,8歲開始走上舞臺,65,438+03歲就能唱魯劇代表劇目,很快成為壹名著名演員。人們經常請丁玉蘭唱壹場表演。立誌在藝術上有所進步的丁玉蘭,後來正式拜著名的魯劇演員郭世龍為師,使她的藝術品位更加完美。
解放後,丁玉蘭加入了安徽省魯劇團。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她如饑似渴地補充文化和專業知識,學習和觀看兄弟劇種的演出,廣泛吸收各種劇種的長處,為再次攀登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7期間,在京劇匯報演出中,丁玉蘭以其對魯劇代表作《借羅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繹,震驚了戲曲界。毛主席、周總理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並在觀看演出後與丁玉蘭等親切握手、合影留念。周總理還親切關懷丁玉蘭,幫助丁玉蘭解決眼疾就醫問題。
退休後,丁玉蘭承擔起培養下壹代的重任,積極投身於魯劇創作。丁玉蘭在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取得了許多成就。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演出,憑借《借羅衣》的精彩表演獲得演員壹等獎。1956憑借雙絲帶的出色表現,獲得安徽省首屆戲曲表演壹等獎。1959年,借羅壹,由她主演,搬上銀幕。鑒於丁玉蘭出色的藝術表現,她被接納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並當選為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退休後,在教師崗位上,丁玉蘭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先進工作者、CPPCC積極分子、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為省人大代表、CPPCC委員。她的事跡和藝術成就已被《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權威文獻收錄。
作為廬劇的代表人物,廬劇是她的生命,傾註了她壹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因為有了她和她的劇團,魯戲才從壹個只在農村野村演出的地方戲,逐漸成為壹個能在省城立足的地方戲。作為壹名著名的女演員,她用精湛的表演風格和甜美的鄉土韻味,壹次又壹次地將魯劇推向全國。從充滿鄉土氣息的《借羅衣》到用詞優雅的《玉簪記》,她演繹了精湛生動的角色,無論是村姑還是大家閨秀,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這種千變萬化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樸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學者。就像黃梅戲裏的嚴鳳英,豫劇裏的常香玉,丁玉蘭也可以說是觀眾心中的壹個藝術符號。“丁玉蘭”壹詞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魯戲。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廣為流傳。故事講述善良的郭丁香被父母安排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拋棄。張萬郎家戰敗後,投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