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朔州歷史

朔州歷史

朔州歷史朔州是1988年國務院批準的省級市,是國家新能源和重化工業基地。

全市轄兩區四縣,總面積654.38+0.0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654.38+0.45萬。朔州土地遼闊,農業生產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500億噸,有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型露天煤炭企業,年產原煤5000萬噸,有華北地區單機容量最大的神頭壹、二電廠。

朔州交通便利,郵電發達,煤炭運輸專線縱橫交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懷仁機場、平朔機場通航北京、上海。全市實現了電話聯網和郵件長途運輸,程控市話交換。

朔州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歷史名人輩出。有國內外最古老、最高的釋迦牟尼塔,應縣遼代六層佛宮寺,唐代創立的崇福寺。那裏是舊石器時代的智宇人遺址。

此外,還有北匈奴著名的“殺虎口”、血戰遼的“金沙灘”、武漢的大型墓葬,象征中國實力的內外長城。尉遲恭、張遼、包成賢、班都是朔州人。

朔州市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合資興辦的企業,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朔州的歷史沿革,以朔州市支峪、邊窯、峨茅口古遺址為佐證。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2.8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春秋以前(公元前770- 476年)居住著少數民族北帝。戰國時期,納入趙國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邊塞司令蒙恬在此建有著名的馬邑鎮,位於馬邑縣,隸屬雁門縣。

西漢時(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瑪依縣(今朔城區)、鐘靈縣(今平陸區)、鞠揚縣(今應縣)、殷亭(今朔城區東南)、王韜(今山陰縣)、列縣(朔城區南)、婁煩(今朔城區西南)東漢時(公元25年-220年),雁門縣遷至殷關縣。東漢末年,百姓逃亡,大部分郡縣被廢。

西晉時(公元266-316年),把豫靈(今雁門關)以北各郡的人都撤至嶺南,土地還給拓跋路易國王。北魏(386~557)屬吉爾吉斯斯坦大陸,轄桑幹郡(今殷珊東)、繁峙郡(今應縣東)、瑪依郡。北齊天寶六年(555),朔州由樂聖(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至瑪依西南。北齊天寶八年(557),改瑪依縣為肇源縣,治朔州,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時(557-581),朔州升為總統制。

隋朝(581 -618)廢棄總政府,改為瑪依縣,轄沭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以南)、神武(殷珊、應縣)。

唐武德四年(621),馬邑改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朔州改為瑪依縣。唐初,大同軍設在瑪依縣。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使,統率雲(今大同)、魏(今河北蔚縣)、朔(今瑪依)三州。鹹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遷雲州(今大同)。五代時位於唐·明宗出生地晉城,周桓位於朔州(今朔城區西營城寺)。晉末天府元年(936),朔州、周桓、潁州割讓給契丹。

遼朝時(916~1125),朔州為順義軍節,潁州為張鈞軍節,屬西京道。黃金還在。大同路,元歷山西路。

明朝時期(1368 ~1644),朔州劃歸大同府,轄瑪依縣、潁州縣。清朝時期(1644 —1912),沿明朝建立。雍正三年(1725),設朔平府(統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陸縣、寧遠廳、朔州縣、瑪依縣。懷仁、潁州、殷珊劃歸大同府。

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雁門道劃歸山西省。抗日戰爭中,以同蒲路為界,路西屬晉綏邊區,路東屬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歸山西省,屬雁北區。1958變更為晉北地區。1961年回到雁北地區。1989 65438+10月,國務院批準由原雁北地區劃設朔縣、平陸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並於1989 65438+10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銷,所轄應縣、右玉縣、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為什麽說朔州崇福寺歷史文化價值高?崇福寺位於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是中國現存著名的遼金佛寺之壹。

該寺始建於唐高宗林德二年(665年)。它是由初唐著名的士兵尉遲敬德在唐王的命令下建造的。遼代時,又叫林雅苑。金天德二年(1150),更名為崇福寺。寺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

6米,占地面積23520平方米。殿閣五間,山門建在臨街1米的高臺上。紅墻青瓦,石獅聳立,垂匾高掛。

爬臺階入寺,金剛殿面向山門,千佛閣(藏經閣)、三寶殿、托米殿、觀音殿依次位於中軸線上。鐘樓、鼓樓、文殊殿、地藏殿對稱布置在東西兩側。武進大院結構嚴謹,布局舒朗。

前三個院落是明代在唐朝的基址上重建的,基本保留了唐朝的前樓和後殿殿的建築風格。後兩個院落原建於晉代,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阿彌陀佛殿是金代最著名的寺廟,被稱為金代的文化藝術殿堂。

藏經閣位於寺廟前,對於壹般的寺廟布局來說並不多見。寺內金代建築、造像、壁畫保存完好,是壹座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剎。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托米堂建於晉三年(1143),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高度為21。98米,7間房寬,東西長41。

32米,4間房深,南北深22米。7米,93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三大佛教寺廟之壹。

寺廟的屋脊裝飾,如玻璃、梁拱、塑像壁畫、門窗匾額等,都是金代的原物,尤其是玻璃屋脊裝飾、雕花門窗、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巨匾、彩塑壁畫“五絕”。托米殿是壹座單檐帶殿的屋頂,主脊兩端的黃綠龍吻高達3。

2米,棘剎花瓶出彩。在脊柱的東西兩側,有兩個站立的廳堂,壹個是Luxe,壹個是弓步深蹲,全身戎裝,面部筋肉飽滿,眉毛倒掛,雙拳緊握,拳姿歷經千年屹立不動,真是金代罕見的琉璃藝術傑作。

宏偉的屋檐被巨大華麗的拱門襯托著。明代牌坊之間,有壹塊“托米廳”大字的巨幅牌匾高懸,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高達4。

2米。鬥拱前檐下的所有五個房間都安裝了雕花門窗,圖案多達15個,是金代中國古建築中唯壹的雕花門窗。

微風來時,屋檐鈴叮當作響。托米會堂的梁式框架結構采用多梁縮柱的方法建造,內部減少了兩根柱子。心室大跨度超過14米,有效拓展了廳內的空曠空間。

在佛臺上,雕像是九體組合的形式。中間是阿彌陀佛,左右是觀音和大乘菩薩(佛教界稱為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高達9米,逆光火焰高達14米。四尊佛像立於主像兩側,兩尊佛像位於佛臺東西兩端。

四尊受威脅的菩薩雕像高6米,身材修長,皮膚雪白,衣著奢華,穿插在大佛、菩薩、金剛之間,使整個雕像群呈現出起伏有致、隱而不露的整體曲線美。寺內壁畫327平方米,畫面高5米多。東西兩面墻上都是三佛的畫像。

畫中,大佛身著猩紅色長袍,坐於蓮花中,以示姿態。受威脅的菩薩留著蝌蚪形的小胡子,站在佛的兩側,化著濃妝,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各有表情。

佛菩薩之上,繪有天上祥雲,小佛三個坐在雲端。諸佛之間,雲朵在天空中飛舞,氣氛靜謐而熱烈,為人間眾生幻化出壹幅人間天堂的美景。

南墻西端千手千眼觀音表演圖是金代難得的水陸佛傳畫卷。觀音殿是繼托米殿之後的晉代晚期所建,1954年大修。

觀音殿寬5間,深3間,單檐歇山頂,巨大鬥拱,簡易梁架;殿前槽金柱全部減去,用雙“人”叉手支撐梁架中的脊檁,是中國建築史上的高級木作傑作。有菩薩、觀音、文殊、普賢三尊,為明代作品。

朔州著名歷史人物張遼,雁門馬邑人。出後,為避禍改姓張。

三國魏明,著名戰術家。他使用長矛和金戟,武藝高超,謀略過人,多次立下赫赫戰功。

尉遲恭出生地:朔州楊珊(今山西朔城區)出生年月:(隋五年)卒年月:公元585年:(唐憲慶三年)公元658年唐朝大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武器:單鞭,丈八矛。

汽車:踩在雪地上。傳說它的臉像黑炭。

尉遲恭和秦瓊是中國傳統的兩位守門員。隋大業末,尉遲敬德在高陽參軍,被稱為勇士,並被獎勵派遣醫生到朝鮮。

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以為大將軍,隨南侵,陷入晉、惠兩州。在永安破了王,活捉了顧淮恩和唐鑒。

武德三年,唐太宗攻克劉武周,劉武周使尉遲敬德、宋金剛在介休抵抗。唐太宗派王道宗和於投降。

尉遲敬德和城市的投降。唐太宗很高興,就設宴,帶領右府統壹軍隊。

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位。任靜州道路行進經理和其他職位。

晚年杜門從未離開班婕妤(公元前48-2)。她是西漢時期的女詞人,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壹。婁煩(今山西省朔縣寧武附近)人,漢成帝妃子,善詩賦,賢惠。

開始是幾個大使,是貢品。《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

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擅長辭賦的女作家之壹。她的作品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已經失傳了。現存作品只有三首,分別是《自傷賦》、《道》和壹首五言詩《雞歌行》,又名《扇之歌》。

王家屏(公元1535-1603),山陰縣河陽堡人,以吏部左侍郎、東土大學士身份考入吏部,後又回到吏部為官。因此,在童眼和朔州壹帶,民間都以“葛望老”相稱。

王家屏出生於壹個沒落的農民知識分子家庭,只能打工讀書。他天賦異稟,反應敏捷,聰明伶俐。65,438+03歲進士,29歲中選。明穆在隆慶生活了兩年(公元65,438+0568)。33歲時,他被選為庶吉士並獲得編輯獎。

高拱的哥哥高捷,在史官編纂《世宗實錄》時,擔任江都刺史。他受賄枉法,公眾非常憤怒。盡管有壹些老朋友的勸阻,王家屏不怕得罪有權勢的人,所以他寫了壹本直書,這在當時是有價值的。在明神宗朱翊鈞的萬歷初年,王家屏被選為講師,後來他被提升為學士。

胡,本名,山西朔州人,出身名車世家,南北朝時北齊名將。葫蘆廣寨遺址由前寨和後寨兩座城堡組成。

前寨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65米,分布面積1.3萬平方米。南墻西側有1門,呈窯洞狀,寬1.2m,高1.5m,深20m。城門東西兩側挖有洞穴,供士兵藏身。

後宅位於前宅東南200米的山頭上,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6米,分布面積780平方米。南墻中間有壹個洞門,寬1m,高1.5m,深4m。

清康熙四十七年版《平陽府誌》中記載,武平元年(570年),胡“騎五萬兵於弼上,築龍門兩城...第二年(571)正月,率領多人建平龍、渭壁、通榮”等10鎮,並以此為基礎,大敗北周將領。葫蘆廣齋遺存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北方史、兵法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元張鈞,隋唐時期朔州(今山西朔州)馬邑人。袁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後來娶了劉武周的妹妹。

隋大業十三年(617),劉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亂。被土耳其人追封為“丁洋汗”後,他自稱皇帝。元任命為文史都督。唐武德二年(619),劉武周接受了大將軍宋金剛的建議,準備“進晉陽,南下爭天下”。袁審時度勢,勸劉武周投靠突厥,幫助唐朝,建立封建割據政權。他說:“唐土居有壹州之兵,壹地三輔之地,郡縣附之,所向無敵。

這是堅定的命運,怎麽能說是人求之不得呢?而並州以南,地勢險要,若大軍深入,則難以為繼。不如聯合突厥,助唐,南稱孤,為上策。"

但劉武周打定主意,沒有采納他的建議。而是派他堅守朔州,與宋金剛壹起入侵金粉。後來,正如袁所料,遠在千裏之外,孤身壹人,軍糧困乏。他被唐軍全殲了。

劉武周聞訊後哭著對袁說:“我恨妳什麽都不用說,連這個也不要說!”劉武周死後,突厥任命袁為大平臺,統率其余百姓,並命突厥將領設督、兵助鎮。元和劉武周老將高滿正攻打代州(今山西代縣),被唐朝士兵擊敗。

唐高祖派使者勸說他加入唐朝,但元拒絕了,再次入侵代州,仍然被擊敗。高滿正主張“殺突厥以還唐”,但被元拒絕。

高滿正順應民心,迫使元夜歸唐朝,元在內外背叛、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逃往土耳其。高滿正隨朔州城投降唐朝,被唐朝任命為朔州總經理,封為榮國公。

第二年,袁率領突厥人攻占馬邑,殺了高滿正及其黨羽,向桓安投降。他的部下都是中原人,對他的行為不滿,很多都叛變了。

元張鈞在糧草耗盡、人情分離、勢力萎縮的情況下投降了唐朝。唐高祖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派了壹名特使給他壹張金獎券。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突厥的李傑可汗也派了壹名特使再次召見他。袁面對兩個選擇猶豫不決,兒子袁勸他盡快堅定歸附唐朝的決心,以免“改肘”;郭魏紫,壹個土生土長的桓安人,建議他突然改變,以便“觀察世界的變化。”

元最終聽從了郭的建議,將突厥托付給唐逸後,並接受了突厥贈送的錦緞、皮毛、羊馬等。他的部下痛恨他對突厥人的投入,寫信給他們說:“我沒有早壹點依附唐朝。

朔州的歷史沿革,以朔州市支峪、邊窯、峨茅口古遺址為佐證。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2.8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春秋以前(公元前770- 476年)居住著少數民族北帝。戰國時期,納入趙國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邊塞司令蒙恬在此建有著名的馬邑鎮,位於馬邑縣,隸屬雁門縣。

西漢時(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瑪依縣(今朔城區)、鐘靈縣(今平陸區)、鞠揚縣(今應縣)、殷亭(今朔城區東南)、王韜(今山陰縣)、列縣(朔城區南)、婁煩(今朔城區西南)東漢時(公元25年-220年),雁門縣遷至殷關縣。東漢末年,百姓逃亡,大部分郡縣被廢。

西晉時(公元266-316年),把豫靈(今雁門關)以北各郡的人都撤至嶺南,土地還給拓跋路易國王。北魏(386~557)屬吉爾吉斯斯坦大陸,轄桑幹郡(今殷珊東)、繁峙郡(今應縣東)、瑪依郡。北齊天寶六年(555),朔州由樂聖(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至瑪依西南。北齊天寶八年(557),改瑪依縣為肇源縣,治朔州,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時(557-581),朔州升為總統制。

隋朝(581 -618)廢棄總政府,改為瑪依縣,轄沭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以南)、神武(殷珊、應縣)。

唐武德四年(621),馬邑改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朔州改為瑪依縣。唐初,大同軍設在瑪依縣。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使,統率雲(今大同)、魏(今河北蔚縣)、朔(今瑪依)三州。鹹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遷雲州(今大同)。五代時位於唐·明宗出生地晉城,周桓位於朔州(今朔城區西營城寺)。晉末天府元年(936),朔州、周桓、潁州割讓給契丹。

遼朝時(916~1125),朔州為順義軍節,潁州為張鈞軍節,屬西京道。黃金還在。大同路,元歷山西路。

明朝時期(1368 ~1644),朔州劃歸大同府,轄瑪依縣、潁州縣。清朝時期(1644 —1912),沿明朝建立。雍正三年(1725),設朔平府(統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陸縣、寧遠廳、朔州縣、瑪依縣。懷仁、潁州、殷珊劃歸大同府。

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雁門道劃歸山西省。抗日戰爭中,以同蒲路為界,路西屬晉綏邊區,路東屬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歸山西省,屬雁北區。1958變更為晉北地區。1961年回到雁北地區。1989 65438+10月,國務院批準由原雁北地區劃設朔縣、平陸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並於1989 65438+10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銷,所轄應縣、右玉縣、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的歷史石器時代,從朔州市的支峪、邊窯、鵝毛口等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春秋戰國以前是少數民族北帝居住的地方。戰國時期,納入趙國版圖。

秦漢時期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邊塞司令蒙恬在此修建了著名的螞蟻鎮,位於螞蟻縣,隸屬雁門縣。西漢時設立了瑪依縣(今朔城區)、鐘靈縣(今平陸區)、鞠揚縣(今應縣)、銀關(今朔城區東南)、王濤縣(今山陰縣)、烈縣(朔城區南)、婁煩縣(朔城區西南)、吳山縣(今右玉縣)。

東漢時,雁門郡遷至銀關郡。東漢末年,百姓逃亡,大部分郡縣被廢。

魏晉南北朝、西晉時期,把豫靈(今雁門關)以北各郡的人撤至嶺南,土地歸還給了王拓跋之輩拓跋魯。北魏時期,屬吉爾吉斯斯坦內地,轄桑幹郡(今殷珊東)、繁峙郡(今應縣東)、瑪依郡。

北齊天寶六年(555),朔州由樂聖(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至瑪依西南。北齊天寶八年(557),改瑪依縣為肇源縣,治朔州,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提拔朔州為總經理。隋唐五代時,總政府廢棄,改為瑪依縣,轄楊珊(原朔縣)、開陽(朔城區以南)、神武(殷珊、應縣)。

唐武德四年(621),馬邑改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朔州改為瑪依縣。

唐初,大同軍設在瑪依縣。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使,統率雲(今大同)、魏(今河北蔚縣)、朔(今瑪依)三州。

鹹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遷雲州(今大同)。五代時位於唐·明宗出生地晉城,周桓位於朔州(今朔城區西營城寺)。

晉末天府元年(936),朔州、周桓、潁州割讓給契丹。宋遼金元遼時期,朔州為順義軍節,潁州為張鈞軍節,屬西京道。

黃金還在。大同路,元歷山西路。

明清和明朝時期,朔州劃歸大同府,隸屬瑪依縣,潁州隸屬山陰縣。明制清沿。

雍正三年(1725),設朔平府(統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陸縣、寧遠廳、朔州縣、瑪依縣。懷仁、潁州、殷珊劃歸大同府。

民國元年(1912)五月,州改為縣,雁門路劃歸原地,隨後雁門路撤銷,直隸劃歸山西省。抗日戰爭中,以同蒲路為界,路西屬晉綏邊區,路東屬晉察冀邊區。

194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回歸察哈爾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歸山西省,屬雁北區。

1958變更為晉北地區。1961年回到雁北地區。

1989 65438+10月,國務院批準由原雁北地區劃設朔縣、平陸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並於1989 65438+10月5日正式設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銷,所轄應縣、右玉縣、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現轄兩區四縣,73個鄉鎮(含街道辦事處),1684個行政村。

請列舉歷史上朔州的明人和名人。

財政部部長陸榮子和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朔州考古名人雷允貴。

山西省電力專家王副省長朔州篆刻名人丁福

朔州藝術名人蘭花紅資深記者遲朔州攝影名人高恒如

朔州藝術名人白

審美專家唐朔州篆刻名人

朔州藝術名人王桂蘭朔州歷史學家吳錫榮朔州書畫名人郭鳳閣

朔州書法名人杜禹錫

朔州書法家水濟生,絲綢雕塑和漆畫名人,李俊英。

朔州書法家熊

朔州書法名人郭朔州書法名人朱永貴

朔州藝術名人蘇比

朔州書畫名人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