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名稱的最早由來
福建省福州市是其所轄的壹個縣,素有“千島礁縣”之稱,是著名的漁業基地。位於省東部海域,由128個島嶼組成,主要是海壇島。面積3.6975平方公裏,人口32.46萬。縣府駐郯城鎮。唐代為牧場,清代設平潭堂。平潭縣成立於1912年。海壇島面積323平方公裏,是福建省第壹大島,也是中國第五大島。因遠看似祭壇,故名“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所在地。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江湖遊俠的隱居之地。唐朝是馬場,宋朝末代皇帝逃到這裏。明清抗日戰爭和抗日解放戰爭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留下了豐富的古今戰例。它的形成屬於陸連島的性質。地形以花崗巖丘陵為主,分布在北部、南部和西部,中間是壹大片海洋平原。東海岸懸崖曲折,海灣和暗礁眾多;西海岸泥沙豐富,有利於圍墾。中國中南部的三十六窖湖,壹個古老的瀉湖,現在有利於灌溉。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福建省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壹。全年≥8級大風達107天,是全省大風區之壹。附近海域風浪極大,夏秋季節經常遭受臺風襲擊。20世紀50年代以前,全島沙塵暴災害嚴重。自從防風林帶建成後,沙塵暴災害被制止了。耕地以旱地為主,種植紅薯、花生等旱作。盛產大黃魚、帶魚、魷魚、鳳尾魚、鳳尾魚、蝦、梭子蟹等。,產量居全省第二。主要漁場在牛山島附近。水產養殖以貽貝和鱸魚聞名。水產品加工是最發達的產業。工藝品貝雕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潭盛產優質玻璃砂,主要供福州玻璃工業需要。竹峪口是國家標準檢驗的唯壹砂產地。該縣利用潮汐水資源建成了福建省1潮汐電站。平潭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海域,福州市東南部海域,東臨臺灣省海峽,西瀕海壇海峽,南接日南島,北鄰百泉群島。由126個島嶼和近千個礁石組成,主島海壇島是中國第五大島。地理坐標為北緯25° 16′-25° 44′,東經119° 32′-120° 10′。陸地面積371.1 km2,海域面積2164 km2。2003年末,戶籍人口386654.38+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200人。說閩東福州話。縣人民政府駐郯城鎮,全縣轄7鎮8鄉:郯城鎮、蘇澳鎮、劉水鎮、澳前鎮、北厝鎮、平原鎮、澳東鎮、柏青鄉、嶼頭鄉、大連鄉、蘆洋鄉、重樓鄉、東洞鄉、蘭城鄉、南海鄉。有200個居委會和行政村。平潭縣簡稱蘭。因主島海壇島有壹塊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故古稱海壇。唐代為馬場,宋初設牧馬監,屬福清縣。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縣海口東城援建鎮改為海壇鎮;二十二年(1683),鎮遷至平潭(今郯城);雍正八年(1730),設立縣丞;嘉慶三年(1798),平潭堂成立。民國元年(1912)平潭縣所在地,其後為東東路、閩海路。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政府。7月撤離,配合解放軍於65438年9月6日收復平潭。1950屬於閩侯區,1956屬於晉江區,1959屬於閩侯區(閩侯區於1971更名為莆田區)。從1983開始就歸福州管轄。民國25年(1936),分三區。民國33年,撤銷地區部,設鄉鎮。民國35年,分為郯城、蘇澳鎮和中正、龍泉、中新、郯南、復興鎮。1958實行人民公社,1961實行12,1983實行14。1984,真正的行政機構分離,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3個鎮12個鄉。後改2鄉為鎮,設5鎮10鄉:郯城鎮、蘇澳鎮、劉水鎮、坳前鎮、北厝鎮、嶼頭鄉、大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