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化州歷史

化州歷史

1.化州歷史概述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遊。總面積2354平方公裏。總人口為65438+42萬(2003年)。

市人* * *住東山街,郵編:525100。代碼:440982。區號:0668。拼音:化州石。

行政區劃

化州市轄5個街道(東山、河西、夏果、石灣、南盛)、17個鎮(利港、鮑旭、同慶、長岐、楊梅、兩廣、水橋、新安、官橋、中東、平定、文樓、陳琳、合江)。

歷史的發展

三國是光華郡。宋改化州,以龍華河命名。搬遷到華縣。1959年化州縣與吳川市合署辦公。成立於1994。

2000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20個鎮。總人口1007796、街道、鎮人口:河西街道55959東山街道49333夏果街道34644長岐鎮45176同慶鎮49413楊梅鎮56421兩廣鎮49831水橋鎮30855南盛鎮26102利港鎮99官橋32791石灣鎮30305陳琳鎮43572中東鎮48665合江鎮59730那吾鎮52296博洋鎮32187鮑旭鎮1平定鎮66246文樓鎮43905江湖鎮65438+ 8+08023鑒江開發區虛街40126558單位:人)

2002年,化州轄3個街道(東山河西的夏果)、20個鎮(利港鮑旭南盛同慶長岐楊梅兩廣水橋新安官橋蘭山中東平定文樓陳琳合江江湖即流傳石灣)。

65438+2003年2月,(1)嵐山鎮撤銷,行政區域並入中東鎮。調整後,中東鎮有2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總面積251.3平方公裏,總人口97195人。中東鎮* * *位於原中東鎮* *駐地;(2)撤銷石灣鎮,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3)撤銷南盛鎮,設立南盛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

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31,化州轄東山、河西、夏果、石灣、南盛5個街道,17個鎮(利港、鮑旭、同慶、長岐、楊梅、兩廣、水橋、新安、官橋)。

2.化州市的歷史誰知道歷史沿革化州古名化州歷史圖集(7幅)化州市(或與之相關)曾稱洛州縣、高星縣、高星縣、石龍縣、石龍縣、洛州、南石州、辯論州、化州、陵水縣、周迅化州路、化州縣、化州縣。

因為盛產橘子,橘子在明清時期被列為貢品,又稱橘州。此外,化州古稱石龍,是因為傳說龍乾在變化無窮的洛江。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改名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附:廣東省地名:“南朝梁設廣州、新洲、潁州、澄州、荊州、龍州、建州、高州、洛州(今化州市內)、東衡州、西衡州、南和州、越州、雅州,共計14。演變概況唐堯虞舜時期,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0世紀初,今天的化州屬於南方。

夏商周秦時期,約為公元前265438年+0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現在化州屬於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設立南海、桂林、項峻。現在化州屬於項峻。

漢至晉秦亡後,南海郡都督趙佗取桂林、項峻為南越王,至西漢初年,化州屬南越。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年(西漢和丁原六年),南越被漢滅,分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鎮、日南、朱雅、郁二郡,現屬合浦縣高良郡。

公元147年(東漢簡佩筠元年),合浦縣劃歸高星郡,今化州郡屬高星郡,系交趾刺史。168年(東漢建寧元年),高星縣改為高良縣,高良縣被廢。今化州屬交趾刺史高良縣。

2003年(東漢建安八年)改交州,今化州屬交州高良縣。210年(建安十五年),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今化州屬廣州高良縣。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高良縣劃歸高良縣,縣劃歸武縣,均屬廣州。今天,化州屬於高梁縣和高星縣。280年(西晉太康元年),吳滅,高梁、兩縣仍歸吳統治。

太康年,高星縣撤並高良縣,現化州屬高良縣高良縣。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檀道濟在豫陵(今合江淩薇河與洛江匯合處)築羅江口,置洛州郡(縣令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市場)。今天的化州隸屬於廣州市高良縣的羅州縣,這是化州建縣的開始。

通奇宋制。528年(梁,大同二年),設石龍郡,羅州郡升為羅州。州縣政府均設在金華市東北部的老城嶺,並在此設立秘書處,領導石龍縣和高星縣。

到558年(陳永定二年),螺洲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化州、連江全境,吳川的壹部分,湛江市的壹部分,高州的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的邊境地區。589年(隋朝九年),隋朝滅陳,、石龍兩郡廢,郡歸國家統壹。

洛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607年(大業三年),高州、洛州被廢,設高良縣(縣轄今陽江市西)。

石龍縣屬於高梁縣。621年(唐、武德四年)棄高梁郡。

622年(武德五年),恢復羅州(石龍縣,今化州市),轄石龍、吳川、靈羅、龍華、羅邊、南和、石城、趙壹、紫呂、慈廉、羅飛十壹縣,轄化州、連江全境,吳川部分地區,湛江市部分地區。623年(武德六年),羅州遷至石城,設南石州(石龍縣,今化州市),統領石龍、靈羅、隆化、羅邊、慈廉、羅飛等縣,轄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地邊境地區。

627年(貞觀元年),省內兩縣(慈廉、羅飛)入石龍郡。635年(唐貞觀九年),南石州改稱辯論州,轄石龍、靈羅、龍華、羅邊四郡。

乾封二年(667年),羅邊縣(此縣屬“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與兩廣交界地區”)屬禹州(今廣西)。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陵水縣。

758年(甘源元年),改稱辯論州。773年(大歷八年),隆化縣(該縣是上文提到的“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與兩廣交界地區”的壹部分)隸屬於周順(今廣西),辯論州僅領石龍、淩羅(淩羅縣治所在今化州西北)。

904年(天佑元年),改名為周迅,後改稱辯論州。五代後漢沿襲唐制,石龍、靈羅兩郡歸州。

宋元明清時期,972年(北宋開寶五年),洛州被廢,歸吳川,而省陵劃歸石龍,州由石龍、吳川兩縣領導。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辯州改名化州,這是化州命名的開始。

因州西南李三石龍崗有壹石龍,能隨龍而變,故名化州。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壹年),州督李旦由河東遷至河西,建化州城,州署建在石龍崗(今化州公安局駐地)以南。

1167(南宋,大道三年)吳川西鄉分析石城縣,化州引石龍、吳川、石城三縣。1278年(南宋景延三年),宋帝日兵設盤州,升盤州為祥龍郡,屬化州。

化州領先石龍、務川、石城、祥龍四縣。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置化州道,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1368年(明洪武元年),化州道改為化州府,隸屬廣東省。1374年(洪武七年),州府降為州,郭縣石龍縣納入州內,石龍縣從此撤銷。

化州領先吳川、石城兩縣。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為華縣,屬高州府。

1381年(洪武十四年),改郡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兩縣,仍屬高州。明清時期,化州領武川、石城兩縣,屬高州。

民國時期1912(民國元年)廢府立,退出。

3.化州的傳統習俗我的家鄉是廣東茂名化州市。

化州古稱石龍,又因傳說龍前在變化無窮的洛江,故稱化州。北宋五年(980)改名化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化州特產是橘子,明清時列為貢品。因此,化州又被稱為橘州。化州,地處粵西走廊咽喉,是粵西對外經濟的重要通道。

這個城市的城鄉都流行搞“年規”。年份: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十二月至二月(農歷二月),村民儺,沿門追鬼,唱土風歌,稱為年例。”

在當地要慶祝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熱鬧的,其次是元宵節。春節過後,還有壹個特殊的節日要慶祝,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習俗——年規。

年歷可以解釋為年歷。每年只在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鄰近的吳川農村舉行。各地舉行年歷的時間不盡相同,只要集中在春節(舊年)後的農歷月份即可,但從農歷正月初壹到農歷12 30,全區都有春節假期。有的地方壹年也有過年過節。教規通常在農村地區舉行。在這壹天,大多數外出的人會回到他們原來的村莊制定壹年壹度的法規。教規壹般持續三天,第壹天叫“年規”,第二天叫“年規”,最後壹天叫“年規終”。

貫穿全年的大部分活動都是迷信活動。新年開始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雞、豬肉和魚,做壹對“三祭”供菩薩享用,這被稱為“表忠心”或“放爐子”。壹般在正月初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中間壹起拜神,然後放鞭炮。

實際上,歷年是擴大的元宵節、廟會,是粵西高州、化州等地祖先遷徙定居的紀念日。傳統的公歷年主要是拜神,崇拜宗教,祭祀國家,祈求風調雨順,和平繁榮。年表是壹系列吃喝的迷信活動。

現在的年規更註重裝點門面。很多人用年節規則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導致鋪張浪費和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這確實是規約非常不利的壹面。

很多人對年表的習俗,尤其是它的迷信色彩有爭議。但作為壹種從古至今壹直沿襲的民俗,它表現出更多的是優良傳統,有很多含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與外界接觸加深,尤其是農村青年,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忽略了家鄉傳統的“年規”。年規的氛圍淡化了很多,其他各種慶祝活動也在減少。

經過多年的演變,年表已經在高州和化州生根發芽。人們經常按時間表保存年表,而不問它們的來源。

就像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壹樣,年規給了高州人和化州人更多的歡樂。人們每年都回到農村慶祝新年,而不僅僅是為了崇拜上帝之類的迷信活動。

更重要的是,時間成了他們心中的壹種寄托,是時間強化了他們的鄉土情結。每年,人們都會像過年壹樣再次聚在壹起慶祝,也會邀請朋友壹起分享這個節日。

所以年表也成了親情和友情的紐帶。公歷年是粵西嶺南地區特有的節日。不比春節、中秋節等民族節日寬泛,但它們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習俗。

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壹樣,年味是當地特有的,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風味。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了農村人的淳樸、善良、熱情、樂觀。

很多制定年規的人都認為,好的年規可以保證以後有個好年景。雖然不科學,但作為壹種精神寄托,它支撐了很多在困難中掙紮的人。壹年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地方優越感,擁有壹個獨特的節日無疑是值得驕傲的。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裝飾得五顏六色的樓房、五顏六色的畫廊、畫廊,路邊掛滿了彩旗,鞭炮和鑼鼓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壹盡呈現在大眾面前。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采茶戲、雜劇和各種娛樂活動紛紛登場。

其中粵劇最受歡迎。粵劇,當地俗稱“戲”,是每年必演的節目。

壹般全年連續演出幾天,觀眾絡繹不絕。此外,舞獅課也是每年節日的必備項目。

今年法會的主要目的是祭神、繞神、擺鐘、報國,祈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壹村過年,周邊村的人都來看熱鬧,家家戶戶都大擺宴席招待親戚朋友,不管認識不認識。

雖然年度風格不同,但基本內容是壹樣的。我們所到之處,都是壹派歌舞升平、酒肉飄香的景象。總的來說有幾個特點:鑒江流域有6700萬人口,每年的節日都是鑒江流域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俗節日,但各地節日的日期不同,各村節日在不同的日子舉行,各街道錯開。

年歷從正月初二開始,到三月初三結束,大多集中在農歷正月中旬到二月初壹。我自己。

4.化州城的歷史誰知道火鹿在中國的歷史、軍事、文化上都有著顯赫的地位。

南朝、兩宋時期,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巾幗英雄的冼英在此調兵遣將,打擊割據勢力,有力地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的蘇轍、範祖禹,明末的才子陳建,民國的李宗仁都曾到過這裏,留下了壯麗的詩篇。

劉力春天位於化州市新安鎮。有壹口古井,名叫“劉力泉”。古往今來,泉水源源不斷,觀泉的遊客也是如此。

據《化州縣誌》記載,六裏泉位於棧道旁,是路過路邊的旅客飲馬休息的好去處。明朝崇禎年間,這裏修建了村民墻,取名“劉力寺”,文人墨客經常聚集在這裏吟詩品茶。

壹個縣城,清宮,落難時逃到這裏,改法名為善果,躲進尼姑庵,剪發出家,帶了五個小和尚為伴。他帶領眾人在懸崖下挖了壹口“琉璃井”,采摘樹葉為行人服務。

古人曾為這個春天寫下“為新羅飲壹燈”的詩句。從此,“來嘗壹勺名泉甜”的人來了。

玻璃泉水清澈如玻璃,久旱不渴,比正常水重5%,久飲不腐,即使未煮過,飲食甘甜。當地出產的榕樹茶浸泡在彩色玻璃泉水中,色澤黃亮,香氣幽靜,滋味醇厚,似酒。

在附近的壹個山村,人們經常喝這個泉水,許多人都活得很長。寶山公園位於今天化州市中心的寶山上,是古代八景之壹。

1964年改建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

公園的正門在東邊墓地的路口,有壹個石頭爬頂。山頂有壹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周圍贊嘆不已,橙香翠綠。

龍吟等亭;環城有兩條山路,旁邊有石臺和長凳,供遊客休息。花草樹木廣植,綠蔭襯路。

登山可以壹覽城市全景,是遊覽城市的好去處。慶豐樓位於市政府大院背面最高點的古城墻上。

始建於唐代,很容易數清建築的地址和名稱。唐代的觀風臺,宋代的青風塔,元代的青風塔,明代改名為青風塔。清同治年間重修,改名魁星樓,後被稱為清風樓。

重建於1992,兩層建築,高度1l米。拾級而上,古時候可以欣賞到“楓樹連天,茅舍雞隔水東”的野趣,如今卻是“三江六岸橋相連,車如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

化州孔廟,又稱文廟,位於化州市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它雄偉壯觀,是當代著名的古建築。夫子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內有拜祠、明倫堂、鄉賢廟、明煥寺、石龍書院等建築群。

這些建築群位於寶山南部,非常宏偉。與海南文昌孔廟齊名。

化州夫子廟經歷了宋元明清。宋嘉定二年(1209),化州巡撫範遷舊大學士治南闕,即夫子廟的雛形。元明兩代遷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遷至舊址,並於嘉慶秋至次年最終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

如今已經引起了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宏偉的化州古城【夫子廟】現已遷址原址,完全恢復了原有的魅力。化州鼓樓位於市公安局門前: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1986重建後,該樓大門加大,樓體加高,但仍保持了紅墻綠瓦、重檐的古建築原始風貌。

南安仙臺寺位於長岐鎮南安圩,占地234平方米,高5.6米。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1488),清末重建。

博金疇山位於東山區金波村南部。出土器物有石斧、石簪、石網墜、石圈等,陶片有素紅陶、黑陶、印花硬陶等,是新石器時代古人的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位於那吾鎮景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雙耳四耳壺、鐵劍、石臼、石棍、沙陶、印硬陶片等陶器。它是秦漢時期人類生活的遺址。

獨木舟作坊遺址位於長岐鎮石林村西側的鑒江邊。出土了壹批東漢至魏晉時期制作的獨木舟、半成品和原材料。

這是古代的獨木舟作坊。洛州城(壹石龍縣城)遺址位於化州鎮東北角的老城嶺。

螺洲城建於南梁(503~557),土築,南宋後毀。解放初期,城址還算清晰,墻基從地面凸出壹至幾尺。

城市呈正方形,面積為65438+萬平方米。坐北朝南的石龍古城,用夯土建造,大部分地基依然存在。據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老村,西至檀郎,南過黑泥城,水近大德嶺。今天的絲廠前門外,是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寬300米,周長65438+。陳朝調任為石龍知府,並冊封仙夫人為石龍夫人,位置在此。冼夫人和鮑鋒的家人在這裏住了很長壹段時間。當時的石龍古城,風景秀麗,街道繁華,弦歌數百裏外都聽得見。“時至今日,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口以及古道、馬場、馬場遺跡仍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李旦在河西(今化州市)建城,比洛州古城晚約500至600年。城址從河東遷到河西時,“飛梁換樹”的傳說壹直流傳下來。梁陳朝統治洛州、石龍縣和高星縣。

陳鳳鳳的仆人是石龍知府,仙英是石龍郡的太夫人,也就是在這裏。冼夫人廟遺址在國務院(現市委、市政府)前右側。

始建於宋代,壹棟樓有兩個入口。1953在建縣委辦公樓的時候被拆了。

範墓地位於城西二裏嶺南麓(今人民醫院醫務部後面)。北宋名臣、史學家範祖禹,於傅園元年(1098)被貶化州,數死之後葬於此。

墓前有壹座玉亭。1958因球場施工被破壞,至今未修復。

5.化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冼夫人是中國第壹個嫁到英國後居住在化州(洛州石龍縣)的女性。

楊壹清實錄(宰相)化州城人(祖籍雲南安寧),晚年居丹徒,才情無二,或與姚重雲相比。

陳建明,明末清初化州樂陵村人,被中國科學院列為“阿凡提才子”。

化州樂陵村人民刑事部主任陳稱贊他是“壹股清風”和“兩江名臣”

南朝榮豐的涼州刺史(今化州)是6世紀嶺南安定團結、社會發展的政治局面的開拓者。

東漢高星縣(今化州)人李進,任交趾刺史(管轄兩廣大部分地區和越南北部、中部)。

並且:

著名歷史學家範祖禹編輯了司馬光的《子同治簡》,並在化州建有範祖禹墓。

龍躍進士在化州有壹座龍躍墓。

古華周冠軍林兆堂

古化州省主席祖先墓

等待

6.化州市(或與之相關)的歷史沿革稱洛州縣、高星縣、高星縣、石龍縣、石龍縣、洛州、南石州、建州、化州、陵水縣、周迅、化州道、化州府、滑縣、化州縣。

因為盛產橘子,橘子在明清時期被列為貢品,又稱橘州。在唐堯虞舜時期(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0世紀初+公元前265438年),今天的化州屬於南方。

夏商周秦時期(約公元前265438年+0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南海、桂林、項峻。現在化州屬於項峻。

秦亡後,南海郡都督趙佗取桂林、為南越吳王,至西漢初年,今化州屬南越。西漢丁原六年(前111),南越為漢所滅,分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雅、郁二郡。今化州屬合浦縣高良縣。

東漢建安元年(147),合浦縣劃歸高星縣,現在的化州縣隸屬於交趾刺史高星縣。建寧元年(168),改高星郡為高良郡,廢高良郡。今化州縣屬高梁縣,系跨趾刺史。

建安八年(2003年)改交州,今化州屬交州高良縣。建安十五年(210),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現化州屬廣州高良縣。

建安二十五年(220),高良縣劃歸高良縣,縣劃歸武縣,均屬廣州府。今天,化州屬於高梁縣和高星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吳滅,高梁、兩縣仍歸吳統治。

太康年,高星縣撤並為高梁縣,現化州屬高梁縣。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在石頭城(今合江淩薇河與洛江匯合處)豫陵築洛江口,置洛州郡(今化州市合江鎮洛江口)。現在化州隸屬於廣州市高良縣羅州縣,這是化州建縣的開始。

宋朝,在今天的化州境內,恢復了快樂縣,廢棄了。齊再甲快樂郡(曾說是快樂郡,在今化州市;壹說今天化州南部的宋縣,屬於越州,轄今天化州南部、吳川、湛江、廉江。

梁大同二年(528),設石龍郡、羅州郡,羅州郡升為羅州。郡縣都在今郴州市東北的舊城嶺,設刺史,統領石龍、高星兩縣。螺洲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化州、連江全境,吳川的壹部分,湛江市的壹部分和高州的西部、西南部,以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的交界地區。

陳、梁沿線制度不變。隋開帝九年(589),陳滅,、石龍二郡廢,郡縣統屬國家。

洛州引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高州、洛州被廢,設高良縣(縣轄今陽江市西)。石龍縣屬於高梁縣。

唐武德四年(621),高梁郡廢;武德五年復羅州(石龍縣今化州市所在地),率石龍、吳川、靈羅、隆化、羅邊、南和、石城、趙壹、紫呂、慈廉、羅飛十壹個縣,覆蓋整個化州和廣西的連江、吳川、湛江和博白、陸川、北飛。武德六年,羅州遷至石城,另置南石州(石龍縣,今化州市),統領石龍、靈羅、隆化、羅邊、慈廉、羅飛五縣,轄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邊境地區。

貞觀元年(627),省內兩縣(慈廉、羅飛)入石龍縣。唐貞觀九年(635),南石州改名為辯州,轄石龍、靈羅、隆化、羅邊四郡。

乾封二年(667年),羅邊縣(此縣屬“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與兩廣交界地區”)屬禹州(今廣西)。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陵水縣。

甘源元年(758),改稱辯論州。大歷八年(773年),隆化縣(此縣為上文提到的“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與兩廣交界地區”的壹部分)隸屬於周順(今廣西),辯論州僅領石龍、淩羅(淩羅縣治所在今化州西北)。

神佑元年(904),改名周迅,後改名辯論州。五代後漢沿襲唐制,石龍、靈羅兩郡歸州。

北宋開寶五年(972),羅州廢屬吳川,省內淩羅入石龍,辯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改州為化州,這是化州命名的開始。

因州西南李三石龍崗有壹石龍,能隨龍而變,故名化州。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州督李旦由河東遷至河西,建化州城,州署建在石龍崗(今化州公安局駐地)以南。

三年大路分析(1167)武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引石龍、武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宋日昊設周楠,周楠升為祥龍郡,屬化州。

化州領先石龍、務川、石城、祥龍四縣。元十五年(1278)置化州道,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化州道改為化州府,隸屬廣東省。洪武七年(1374),州府降為州,郭縣石龍縣納入州內,石龍縣從此撤銷。

化州領先吳川、石城兩縣。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為華縣,屬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改郡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兩縣,仍屬高州。明清時期,化州領武川、石城兩縣,屬高州。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撤州,改化州為縣。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公署,化州隸屬高州綏靖公署。民國三年(1914),撤銷高州綏靖,設高磊路,縣屬高磊路。

民國九年(1920),撤銷路,派駐復興廳,華縣隸屬復興廳。民國十四年(1925)撤復署,派南路行政公署,滑縣歸南路行政公署。

民國15年,設立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滑縣隸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廣東派出第七行政督察署後,華縣成為第七行政督察署。

民國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