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故事簡介

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故事簡介

諸葛亮13歲時,其叔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今江西南昌)知府。當時,他的弟弟諸葛瑾已經只身逃到江東投靠孫權;叔父急赴江西赴任,諸葛亮兄妹不得不離開山東,與叔父諸葛玄在江西會合。但不久,漢朝任命朱浩為張羽的新知府,取代了諸葛玄。官位沒了,工資沒了,壹大群幼童圍著他們的膝蓋。我們怎樣才能把他們培養成人呢?被迫離職的諸葛玄不知所措,發現自己陷入了絕境。忽然,他想起了現在占據荊州的劉表。過去,他們也是好朋友。只是時過境遷,不知道如今在荊州做了牧羊人的劉表會如何對待自己。管不了那麽多,命重要,他只好厚著臉皮,拖著女兒去荊州走走。當時統治荊州的不是古城荊州,而是襄陽。襄陽地處漢水和唐白河的交匯處,南接江漢,西接川陜,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於是,諸葛玄帶著少婦,從江西壹路跋涉到襄陽,來到劉表身邊。

在諸葛玄壹行到來之前,東漢末年著名的“八帥”之壹的劉表,就已經在刺史那裏治理了荊州這塊地大物博的土地。他不僅消滅了當地政府中的土豪,還在襄陽與孫堅展開了壹場激戰,史稱“範鄧之戰”。以勇猛著稱的孫堅在戰鬥中被箭射死,劉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後,荊州成為戰爭的緩沖區,相對於其他火災頻發的地方變得相對平靜。劉表鼓勵農耕,休養生息,招賢納士,“立從學而求儒”,引來大量風俗。

西,燕,於學士,連豫東之戰失利的劉備,都投奔了劉表。

在這樣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下,諸葛玄壹行來到了襄陽。他們來得正是時候,自然受到了劉表的熱情接待。於是,諸葛玄壹家和諸葛亮的兄弟姐妹在襄陽定居,過了幾年安逸的生活。在此期間,諸葛亮進入了劉表在城南二裏設立的“書房”。他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早起晚睡,學習非常努力。此時襄陽的儒家氛圍已經相當濃厚。諸葛亮的徒弟是司馬曹德,是當時荊州儒學的代表人物,壹個有很深功底的古文經學家。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諸葛亮只能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教育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後入世、對劉備忠貞不渝、處世克制等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都可以看作是這壹時期學校教育的結果。

好在諸葛亮在學術殿堂裏呆的時間不長,又因為他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所以沒有被儒家思想束縛。否則,他極有可能成為壹個窮酸自大的酸儒。即使從最好的積極角度來看,大不了是個“大學者”。就算是大儒,也沒有太多的發展和創造,只會是“六經註我,我註六經”。能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能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和貢獻?壹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197年,他進入學宮後的第三年,他的叔叔諸葛玄去世了。這時,諸葛亮很難過。他3歲時失去了母親,8歲時失去了父親。他跟隨叔叔四處奔波,飽受戰亂之苦。壹顆敏感的心壹直在遭受痛苦的打磨。我只是在襄陽過了三年相對穩定的生活,沒想到我壹直依靠的叔叔卻匆匆去世了。命運取決於他,他怎麽能如此無情?我叔叔的死比我父親的死更令人難過。畢竟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不到8歲,還不懂事,不知道什麽是悲傷。畢竟這些年我壹直跟著舅舅。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孜孜不倦的教導,是他心中的溫暖、寄托和支柱!在悲傷的吶喊中,諸葛亮變得成熟了。

舅舅走了,家裏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他變得無依無靠,再也無法留在學術殿堂裏學習;我17歲。當我到了自力更生的年齡,我應該肩負起自己的命運和未來。17歲,壹個既自尊又脆弱的特殊年齡。正是在這壹年,諸葛亮決定不再依賴他人,而是憑借自己的勞動和技能,過上自力更生的新生活。於是,他毅然離開襄陽城,來到城西26裏的隆中村。襄陽是他人生的壹個中轉站,也是他進入古龍不可或缺的前奏。只有進入隆中,好的種子才能找到合適的土壤,得到充足的水分。龍鐘山因壹座“突兀而起”的山而得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村位於隆中山南麓。古龍群山環抱,清幽寧靜,襄陽城東13公裏。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鄧縣管轄。沿隴中山東而行,不到四裏,即漢水南岸,乘船至北渡,即鄧縣縣城。從隆中到荊州府襄陽,快馬只需半個小時,驢只需壹個小時。即使步行20多裏,也用不了多長時間。諸葛亮選擇隱居隆中,是因為隆中的地理位置。

他不想成為壹個真正的隱士,而是等待天氣。如果逃進名山大川,逃進白雲深處,離塵囂太遠,就無法把握人類的信息,了解社會的變遷;如果太過接近,必然會變成虛榮心和虛榮,達不到集中精力隱藏自己的野心,冷靜思考的目的。他之所以毅然離開襄陽,他的叔叔諸葛玄的死,某種意義上只是他找的壹個“借口”和“托辭”,還有比這個表象更深層的內在原因。以諸葛亮的睿智和敏感的才華,壹定是不滿儒家的專制和禁錮,在襄陽城感受到了奢靡浮華的汙濁之風。如果想留在襄陽,諸葛亮可以繼續住在那裏。但他想讓自己清醒、自由、深刻,於是選擇了隆中。到襄陽後不久,諸葛亮的姐姐就被姑父許配給了快棋。蒯家是襄陽最有權勢的家族之壹。蒯頊曾任房齡知府,家在襄陽與翼城之間。不久,二姐嫁給了當時最負盛名的名人龐德公的兒子龐善民。兄弟姐妹四個,壹直在襄陽流浪,現在只有兩個兄弟壹個人生活。於是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走進了風景秀麗的隆中村。沒想到這壹住就是十年。兩兄弟因為淳樸,蓋了壹間茅草屋遮風擋雨。好在這些年的艱苦生活造就了兩兄弟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不但沒有因此而痛苦,反而在獲得獨立後充滿了自信,自給自足,自得其樂。

諸葛亮隱居隆中後,主要做了三件事:白天耕龍牧;晚上看書;閑暇時結識名人,結交朋友。對於從未接觸過農活的諸葛亮來說,耕種收割無疑是相當繁重的。在襄陽,找什麽工作都可以謀生。為了磨煉自己,修煉自己,他隱居隆中,多少有些自我放逐的意味。“天道要成斯裏蘭卡偉人,必先苦其心誌,苦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其體魄?”諸葛亮經常把孟子的這句名言背下來,以此來激勵和鼓舞自己。是啊,如果連農活的苦都受不了,還談什麽胸懷大誌,成就大事?

諸葛亮在襄陽讀書時,經常“抱膝尖叫”,對他的三個好學弟、、孟說:“妳可以當個尚書,鎮守郡縣。”三人反過來問他將來能做到什麽官位,諸葛亮笑而不語。他為什麽不直接回答?那笑容裏有什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為我們記錄了答案:“宣祖,亮勤,以此為歌唱。他身長八尺,每次拿自己和管仲、樂毅比,都無與倫比。而博陵崔和潁川則豪爽爽朗友善,稱得上忠厚。”原來諸葛亮的誌向和野心是很遠大的。他對總秘書處和警察局長不感興趣。如果他想做這件事,他應該像管仲和樂毅那樣做壹個救國救民的助手。當時學友問,他不想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只含蓄地笑了笑回答。諸葛亮真的有清天下的才能嗎?普通人都持懷疑態度,只有幾個對他有深入了解的朋友認為是真的。由此可見,諸葛亮不僅有遠大的理想,而且對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理想充滿信心。

種田鍛煉了他的意誌,強健了他的體魄,使他能夠親近大地和自然,掌握中國農村的現狀,了解普羅大眾的疾苦。這對他日後愛民愛民、反對奢侈、崇尚節儉、講求實際等性格和風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他還從淳樸聰明的農民身上學到了很多經書上很難學到的知識。比如北伐中原時做的木牛流馬,很可能是當時農村壹種交通工具的改進,至少是因為他受過隆中壹位工匠的傳授技藝和啟發。在隆中,諸葛亮對自己要求很嚴,白天種地,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看書。白天的工作太累,晚上的讀書太認真。剛入隆中,諸葛亮的隱居生活從自虐上來說有些苛刻苛刻。對此,諸葛亮曾寫道:“學而優則仕;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不能成功。淫蕩則不能有活力,危險則不能治性。”他還說:“靜以修身,儉以修身。”入寂浮沈,真誠苦幹,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是諸葛亮正確的學習態度。就他的學習方法來說,也是不壹般的。因為他才華橫溢,常常壹目十行,“只看大意”,不搞繁瑣的考證,不做雕蟲小技找章句,卻能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知識。

這壹時期,諸葛亮的閱讀視野已經超出了儒家經典的狹窄範圍,廣泛閱讀了許多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書籍,對道家、墨家、法家、軍事家等百家學說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在《論哲學家》壹文中寫道:“老子善修自然,不可危;商鞅善說理,善法律,不可教化。蘇羽和張羽太狂妄,不敢立下結盟誓言。“他在認真分析了各種學派的得失之後,博采眾長,充分吸收了百家的優秀養分。

諸葛亮在隆中對所實踐的,是道家所提倡和踐行的那種生活方式。他的感受和經歷與老莊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道教壹旦進入他的視野,就像壹個迷路的行人找到了順利回家的路。諸葛亮真的有回家的好感覺。他閱讀道教經典,過著道教生活,並與當地著名的道教隱士如龐德公、黃和交朋友。

公元200年,諸葛亮隱居隆中三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基本統壹北方。於是,荊、夷成為曹操和孫權關註、爭奪、吞並的焦點。政治軍事形勢的劇變,猶如洶湧的春潮,猛烈地沖刷著襄陽大地。在這種獨特而重要的政治環境下,壹批批人才被歷史鍛造和打磨,逐漸成型。除了諸葛亮這壹最突出的代表外,還有龐統、徐庶、、石濤、龐善民、崔等壹批傑出人物。他們相互拜訪,頻繁交流,互通信息,集思廣益,交流政見,交流思想和經驗,相互學習,相互磨礪,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