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是古徽州府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京劇國粹的發祥地,徽商的主要發祥地,文房四寶中徽墨和佘艷的主要產地。京劇的形成離不開徽劇的傳播!
徽劇最輝煌的歷史是“四大徽班”進京。李鴻五十五年(1790),徽劇的三清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州四班”在徽商的支持下,陸續在京演出,慶祝李鴻八十壽辰,大受歡迎,很快成為京戲的主流。
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所以以二松為主的徽劇吸收了漢劇的“西皮”,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聲音。
從此,紮根北方的徽劇逐漸吸收了北方的“北京話”,並將其高亢的方言與北方語言相結合,發展成為壹種既有皮又有春的京劇。為徽劇表演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老藝術家、三清班班長程長庚成為京劇鼻祖。
歙縣!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存了許多文物。現在的歙縣縣城回鎮,就是原來的徽州府城。歙縣城內有兩山橫貫,將古城壹分為二:東面是有郭成的古歙縣,群山環繞,形似半月;西面是古徽州城,面對連江,地勢開闊。城墻建於明朝,只有幾個門樓和壹些城墻。
除縣城外,郁亮村、唐越村、北安村等古村落還有大量的歷史街區和古建築,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稱為徽派建築三大奇觀。
概要:素有“牌坊之鄉”之稱的歙縣,明清時期在全縣範圍內建有石作坊,總數達250余家。這些牌坊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的倫理概貌。古城中保留下來的徽派建築和徽派藝術,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財富。可以說歙縣文化充分代表了徽州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