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壹些間接文獻和考古發掘表明,漢瓶實際上是壹種酒器,在韓世忠的軍隊和民間都有廣泛使用。宋代蘇東坡宗室成員趙玲琪在《後街錄》中寫了壹段話,很有參考價值:“晉安人以陶罐灌酒,作小頸,環口,修腹,接鬥,可盛酒。“這種”做壹個小脖子,環住它。“在今天的浙江嘉興,有壹座小山叫瓶山,是嘉興的壹景。至今,這座山裏還經常出土韓國瓶。根據這瓶的來歷,明代嘉興萬歷年間文人,集文獻、收藏、鑒賞於壹身的李日華所著《紫陶軒雜記》中寫道:“宋代我縣在國政後建立酒務時,屬商賈,陶為其所用,已破。清朝嘉慶年間,吳倩的《楊堅叢璧》也記載:“瓶山治嘉興縣西,宋代在此設酒務。盛酒的陶瓶散放已久,穹頂如小山。土人視之為瓶山,竹詩中所謂‘古木秋瓶山’也是如此。今天還有人把瓶子挖出來。它有壹尺多高,肚子有三四寸,上下直直的,大小相等。口略窄,色淡綠,上釉。它非常簡單而古老。”這兩份文獻雖然沒有明確說明當時瓶山中的瓶是朝鮮瓶,但從兩份文獻所描述的瓶的形狀、質地、大小、顏色以及至今山中經常出土朝鮮瓶的事實來看,它們壹開始所描述的無疑是朝鮮瓶,其記載中明確指出朝鮮瓶是壹種酒器,在民間廣泛使用,以至於“散久而拱如丘”。2000年浙江寧波月湖考古發掘時,在清理宋代明州“獨酒屋”作坊遺址時,出土了上萬個韓瓶。其實按照筆者的看法,韓平原本是韓世忠軍中作為酒器使用的,就像北宋天威軍使用的“天威官瓶”壹樣。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宋代的記錄中得到壹點間接的證據,其中說:“韓世忠,壹個好詞,是延安人...嗜酒但仍生氣”。眾所周知韓世忠嗜酒如命。在今天的慶安、鹿苑馬嘶橋、張家港塘橋韓墩等地,都流傳著韓世忠借酒鼓舞士氣或慶祝勝利的故事。看來民間傳說是有根據的。北宋時,軍隊最初使用天威官瓶。南宋以後,他們帶到南方的天威官瓶演變成了韓瓶,自然是韓世忠軍隊用來裝酒的。當然,從朝鮮瓶的形狀和特征來看,它作為軍用水壺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近年來,壹些墓葬中經常發現漢瓶。2003年6月,南京博物館在高淳發掘了壹座宋代古墓,其中有鐵牛、陶漢瓶和其他文物。張家港市也有類似情況。2004年3月31日,城北某工地上報發現古墓。經張家港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場勘驗,這是壹座宋代墓葬,墓中出土了壹個朝鮮瓶,以及壹個宋代的帽碗和聖宋鮑彤的錢幣。這個韓國瓶子現在被張家港博物館收藏。類似的考古發現在其他地方也時有發生。1971發現的江蘇金壇薛埠窯遺址,出土了罐、壺、盆等器物。,尤其是韓國瓶。據學者考證,此窯為宋代燒制人民日常生活用陶的民窯。這些都可以作為同時期韓國瓶在民間廣泛使用的補充證據。
事實上,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漢平不僅在南宋時期為軍民所用,而且在其後的元明時期也為民所用。2003年7月,天津寶坻在清理元代墓葬時,出土了壹件藍釉朝鮮瓶。同年,南京博物院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堡造船廠遺址進行發掘時,共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有韓國瓶,等等。
可見,民間傳說中稱韓瓶只是韓世忠部隊的軍用水壺,具有壹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