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於至善”出自主要儒家經典《大學》大學是“初學道德之門”(北宋儒家程浩宇),開頭揭示了德性的來源及其發展完善的意義;
大學之道,明德,近(新)人,止於至善。
“明明德”就是讓自己的德行自覺、明凈;“新民”就是教育別人,讓別人“改過自新”;“至善”指兩者圓滿完成。
“明明德”“新民”就是後來的儒生常說的。“明明德”就是“成為自己”(成就自己);“新民”是“壹物”(成就天下或萬物;“物”取廣義,包括“人”,即“萬物”)。“自我實現是由內而外的德性意識發展,而‘止於至善’則是始終兼顧‘自我實現’和‘實現’並不斷前進,以完美為歸宿。
“至善”的含義與“完美”相同,是最高的境界,是永恒的理想。它的意義不在於絕對的完成或成就,而在於接近作為壹種“目的”,也作為壹種力量的來源。理想壹方面是“完美”,現實壹方面是“不完整”;追求完美從“不完美”到“完美”是壹個不斷努力的動態過程。永無止境的進步,高度的成功,持久的成功,就在這個“圓”和“未完成”之間。“圓”與“不圓”互相輝映,知道“不圓”,所以我們才能豁達;力求“盡善盡美”,妳才會健康如天(“要健康”出自《易經》)。“止於至善”蘊含著健康和空虛,同時又具有“不斷追求完美”的自強精神和“不思完美”的開放精神。
“止於最好”壹直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上是指凡事不斷追求完美,努力做到最好;狹義上是指在德行上不斷精益求精,自己求進步,幫助別人進步。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道德修養,精益求精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崇基的座右銘是普世的,高瞻遠矚的,永恒的。以“止於至善”的理想誘導學生,以修德啟迪學生,以寬宏大量拓展學生,以至善理解學生,以勤奮激勵學生,這是開國先賢的深意和崇基精神。崇基學院之歌
(H. S .湯普森、謝富亞)
來自南天海營的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對這個機構感到高興。
拜基督,勵誌,勤學。
漫漫長夜,昂首挺胸,不負使命。
學以致用,拯救狂瀾精神,普照天下
中國的學術史源遠流長。
自由、民主、友誼、友誼是互相幫助的。
中西文化的結晶,增添了文明聖人的宏偉。
來自天堂的精英把巨大的責任送給了最優秀的人,並鼓勵他們壹起走下去。
校歌的歌詞是1952寫的。歌詞內容宣示了建校的使命,並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本著基督精神和校訓“止於至善”的精神,融匯中西學術,以弘揚文化、拯救世界為己任。)
崇基學生俱樂部歌曲
(黃友棣曲,冰詞)
鞍山臉色蒼白,信心滿滿。
唯我崇基,巍然南立。
博學和毅力止於完美。
弘揚文化真理和光榮
四海壹家精誠團結。
鳳翔風箏飛,魚跳。
鞍山臉色蒼白,信心滿滿。
歷史悠久未央崇基學校校徽由圖案和文字組成,圖案上方為“崇基”二字,下方為“止於至善”二字。校名和校訓的腳本都是小篆。
校徽圖案取材於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圖案。後來校徽的設計被校董事會選中,沿用至今。
1954到1960的校徽外框為長方形,如下圖:
自1961年起,校徽外框形狀改為盾形,如下圖:
崇基是壹所基督教高等學府,校徽圖案取材於1200多年前的景教紀念碑。牢記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開端,有幾個法典追根溯源,紮根中國。
校徽圖案是雲蓮花撐十架帶火焰。雲象征天堂,蓮花象征純潔和完美,十字架象征基督為達到完美的人生境界而犧牲,火焰象征光明。圖案上的十個框框,啟迪著人生完美的意義,與校訓“止於完美”(取自《大學》)中追求完美的精神不謀而合;蓮花純潔完美的象征也對應著完美的含義。這套“完整”的優雅合集,既有圖文互釋之美,也有不同文化融合之美。從整體上看,基督教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是相融的,同時體現了崇基以弘揚世界文化為使命的辦學理想。崇基的校徽簡單而和諧地標誌著“神聖和完美”的境界。校門牌樓正面有壹面旗幟,上面是學校的名稱,下面左右兩側的石柱上刻有壹對由淩道陽題寫的學校名稱對聯:
清高,但博愛,胸懷天下,溝通東西。
基礎是育才,海山的景點有淮海和陶鑄。
“和”就是“人與物的和諧”,也就是北宋儒家張載所說的“人與我同胞,物與我”,意思是:把所有的人當自己的同胞,把所有的事當自己的同伴。懷孕,就是要和妳壹起呵護所有天與地生出來的人和事。
對聯同時看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感情高,寓意深遠,表達和諧。從開頭開始,可以引出“心”和“境”為要點,揭示兩層深意。
從誠實的角度來看。對聯緊扣校園形態(優越的地理環境),展現天地山川胸懷的辦學精神,以崇高的博愛和包容開放的精神教育人才,弘揚世界文化。全聯展現了寬廣的胸懷,大氣磅礴。
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校工會說“天地有心”(秉承天地精神)和“海山勝景”(面對海山美景),強調天地和海山給人以德性的啟迪:自然環境蘊含著陶冶心靈的無形感染力,壹個“海山勝景”的美好校園,可以默默培養“海山心性”和“天地意識”;並以天地海山的“博大胸懷和無私意識”——以天地之心為心,以海山之心為心,進壹步培養“通物致知”的世界文化視野和“以陶養心,以陶鑄人”的崇高博愛思想。
崇基精神重視與自然的和諧以及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崇基校門是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盟是精神建設的有力組成部分。校園湖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郁,讓人心曠神怡。
湖址原是農田和流水,遠遠面對馬鞍山;60年代末演變成“荷花池”;90年代中期,開展了美善工程,改造成了壹個“未完湖”湖的名字叫“不圓”,寓意“還不完美,要繼續精益求精”,呼應了以完美為永恒理想的校訓“止於完美”的自強開放精神,其含義可以用校訓來解釋和理解。
威遠湖有荷塘、茶園、竹林。沿湖種植的花木種類也很多,有桃花、樟樹、紫薇、睡蓮、黃花鈴木、串柳、垂柳、落葉松、松柏、千層、錦葵、蟬、杜鵑、楓樹等。湖裏養了大量的錦鯉。在人民會堂前湖邊的草坡上,矮灌木連翹被巧妙地種成了校訓“止於至善”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