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最靠譜,因為黃梅調的唱腔是懷寧土話的腔調,和湖北黃梅縣關系不大。但為什麽現在普遍認同湖北黃梅?這是因為1958年,毛主席在湖北黃梅縣觀看了黃梅戲團演出的《跨越界嶺》。當時主席隨口問:妳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麽去了安徽?單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後來的湖北黃梅論被主流觀點普遍采納。
安徽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白龍菊說,如果“戲以縣命名,縣以山命名”,湖北黃梅縣有壹座黃梅山,就說“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那麽安徽懷寧也有壹座黃梅山,兩座“黃梅山”。哪部《黃梅山》與黃梅戲有關?白龍駒先生進壹步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和聲以安慶、懷寧方言為基礎,與懷寧黃梅山的山歌完全壹致,而與湖北黃梅縣截然不同。所以他認為黃梅戲源於安徽懷寧黃梅山,理由和論據更有說服力。
黃梅戲真正成為壹種劇種,是在通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壹出戲《神仙眷侶》紅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後。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鼻祖,桐城(安慶郊區)羅嶺的山水、風土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當地人認為黃梅戲的具體出處無法考證,但嚴鳳英把那些小調、山歌形成了壹種戲曲,所以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創者,所以黃梅戲的發源地應該屬於安徽桐城。
廖理南先生查閱《中國戲曲誌》、《黃梅縣誌》、《宿松縣誌》等文獻資料,發現宿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有十幾個第壹。比如第壹個專門演黃梅采茶戲的。自明代中期以來,宿松人每年3月3日都會在宋美齡街表演黃梅采茶戲。
他是第壹個把黃梅戲劇目寫進遼河戲臺對聯的人。清朝道光年間,當地人將《送香茶》《西樓祭》等十幾部黃梅戲劇本,寫成群眾喜聞樂見的遼河戲臺對聯。第壹個進行“官方表演”的人。宿松於1853年從曹野邀請黃梅戲到官方縣城公演,比《黃梅縣誌》記載的“黃梅戲於1934年進入黃梅縣公演”早了81年。
根據這些記載,廖先生認為黃梅戲的發源地應屬宿松縣。這壹說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在當地形成了熱潮。但筆者認為,爭奪這些傳統文化的起源是沒有意義的。有了這個想法,還不如把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放在中國,而不是看著它們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