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故事卻被民間神奇地渲染了出來,尊稱長達28個字:“大恩、大悲、大智、紫金羅漢,尊者,勵精圖治廣益先人,三贊佛”,神化到了極致。
濟公聖訓:
生活被培養了-
今天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擔心什麽,上輩子沒把這個修好還抱怨什麽;
不孝敬父母,不孝敬天下——敬什麽,賭徒心裏沒底——玩什麽;
兄弟姐妹都是壹個精神——爭取什麽,勤儉持家不如求人——期待什麽;
兒孫自有兒孫之福——有什麽好擔心的,有什麽冤屈什麽時候還——該承受什麽;
人怎麽會倒黴——急什麽?事情壹點也不像壹盤棋。
在這個世界上很難微笑。
補寒暖,即息——放什麽,臥什麽,臥什麽;
吃三寸不爛之舌能達到什麽目的?-什麽是對和錯?
人死後,什麽都帶不走——什麽,誰能永遠平安——什麽;
人在前人的田地後收獲了什麽——占有了什麽,重點在於人心,而不在於山——所追求的;
便宜的是便宜的——貪婪的是貪婪,欺騙別人是詛咒,原諒別人——占卦的是貪婪;
昂首三尺,就有了神——欺負什麽,殺什麽,保護自己什麽。
繁榮就在眼前——妳驕傲什麽?壹旦壹切無常,休息——妳在忙什麽。
在壹些文學作品中,濟公給人的印象是桀驁不馴,喜歡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律的束縛,讓人覺得他更親切,更有人情味。
《濟公傳》中有壹首四言詩,說明了這壹點。
佛陀留下了壹首詩,
我修德修口;
有些人修補了他們的嘴,卻沒有修補他們的心,
修身,不修身。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為濟公的不精明辯護。其實蘊含著壹種人生哲學:有些人齋戒念佛,但內心無意行善,背後做著極不道德的事。衡量和判斷壹個人是否真、善、美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和磨練,才能真正解釋他的本質和永恒。濟公終於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