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
在五行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創造了五種顏色的龍形象,即黃龍、青龍(黑龍)、黑龍、白龍、紅龍。根據五行觀念,青龍居東,白龍居西,赤龍居南,黑龍居北,黃龍居中。
對五色龍描寫得最清楚的《神農求雨》壹書說:“春夏下雨,不下雨。甲乙叫青龍,也是龍,是東方孩子的舞蹈……”它詳細描述了先秦時期人們用不同顏色的龍求雨的方式。漢代大儒董厝書,寫於春秋。《求雨》還詳細描述了漢代用五色龍祈雨的習俗。河圖也被稱為五色龍,但書中稱黑龍為龍軒(在古代是黑色的意思)。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黃龍是最高貴的,它是壹條真正的龍。其他有名的龍都不是真龍。古代皇帝都是真龍,所以都穿黃袍。官員和普通人都不允許穿,否則會被打死。其次是青龍,青龍或黑龍,相傳夏朝供奉青龍,在《太平玉蘭》和《宋書》中有詳細記載。
五色龍在古代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先秦史書中也有很多殺龍或射龍的記載。比如墨子。在《歸義》中,“東有甲乙帝,南有丙丁殺龍”的方式被視為古代的壹種巫術,被殺的龍被視為塑形龍,目的是激起真龍在天之怒,從地表降下雨來消除幹旱。
角龍和角龍
壹般認為龍的原型是蛇,也有人認為是鱷魚等動物。不管是蛇還是鱷魚,都沒有角。但歷史上的龍形象大多有角,少數有角。龍頭上加角是為了說明龍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神聖的動物。龍角,古稱“尺木”,沒有尺木就不能升天。
為什麽要給龍加角?許多歷史學家對此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臺灣省學者袁德興提出了壹個特殊的觀點。他認為在水龍頭上加角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結果。他認為水龍頭上有角的符號是男性生殖器,和原來的漢字壹樣。這種生殖器崇拜,從史前到商代早期的二裏頭文化,還有商代晚期的安陽遺址,很抱歉發現出土的物件,大部分是陶器和大理石,形狀和龍頭上的角、冠頂上的冠壹模壹樣。不過這種說法還有待進壹步論證。
水龍頭加角可能是古代的角崇拜造成的。在哺乳動物中,雄性有角。在有角動物群中,領頭的雄性大多長著又大又壯的角,所以角不僅是雄性的重要象征,也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征。龍頭加角的主要目的可能是給龍增加神性。
古代傳說中的龍,很多都是有角的龍,比如燭龍。古書上沒說有角,只說有幾千裏長。再比如龍,秋,魁,都是傳說中的角龍。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龍多為兩角壹角,稱為“獨角龍”。《藝文集》卷96引用郭璞《山海經·土贊》雲:“龍魚壹隅,似鯉魚陵。到時候,上帝會利用妳的。飛至九域,乘雲而起。”
根據大量古墓中的龍的形象,羅二虎認為西漢時期的龍有兩種:有角的和有角的。壹種是雙耳雙角龍,細長的角前端略呈弧形;另壹個是有翼有角的龍。東漢的龍都有角。到東漢後期,角的下部開始分叉,出現了幾個突出的邊緣。角的頂端向前卷曲,逐漸開始由近似的角向近似的鹿角變化。到了唐代,龍角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明顯的叉狀鹿角。到了唐代,角分叉很長,類似鹿角。五代時有所增加,到了宋代,基本如鹿角。但是,早期看起來像鹿角的龍依然存在。
角龍和角龍都是古人創造的藝術形象。但從角龍和角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思維方式和藝術的變化。
有腿龍和無腳龍
在古代的傳說和藝術中,龍有的有腳,有的沒有腳。在神話中的龍中,燭龍沒有腳。燭龍,又名燭陰,淮南子。《地形訓》中有記載:“燭龍,雁門之北,藏於余偉之山中,不見太陽。其神人面為龍,無足。”
根據我們目前看到的資料,最早的兩足龍是兩足龍,是河南仰韶的壹種蚌殼龍,只有兩只腳。神話中的龍有腳龍,如龍葵。《說文》說:龍葵就像壹條腳龍。
除了獨腿龍和兩條腿龍,還有三條腿龍。1942湖南長沙楚墓出土壹條木龍。是“三條腿的龍”。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三條腿的鳥”,但沒有“三條腿的龍”的神話記載。如果確實是三條腿的龍,那就很少見了。
從古墓葬中的龍的形象來看,西漢的龍壹般有四條短腿,形似獸腿,有鷹爪和三趾,但也出土了壹些無腿、無足、無爪的西漢龍。東漢龍的形象是長的,足可分為獸足和鷹爪。東漢末至東晉,龍的四肢變得細長,此時也發現了壹些無腿龍。南北朝到隋朝,龍的四肢上飄著長毛,足以三趾鷹爪。唐宋時期,龍有獸腿、鷹爪,壹般有三趾。與唐宋以前不同,四趾龍出現在宋代。
有翼龍和沒有翼龍。
古代傳說和藝術中的龍大多是有翼的,很少有無翼的。最早的傳說中的翼龍是應龍。光亞。《放生魚》記載:“壹種叫應龍的翼龍。”所謂“應龍”,大概是“翼龍”的音變,或者是“翼龍”的別稱。因為原始時代的人認為雷電支配著雨水,雷電是龍蛇的化身,飛上了天。能升天的龍蛇不是普通的龍蛇,而是長著翅膀的龍蛇。所以人們就把那些能升天的龍蛇想象成有翅膀的龍蛇。
有學者認為先秦時期的龍都沒有翅膀,而西漢以後的龍大多有翅膀。西漢出土的墓葬中,既有翼龍,也有翼龍。西漢時期,蛟龍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交織而成,形成雙龍或多隆相交的形象。這種龍既沒有腿也沒有腳,也沒有翅膀。除了角之外,它的整個身體與蛇大致相同。東漢時期普通的龍都有翅膀,但是過龍的時候就沒有翅膀了。從東漢末年到東晉,大部分龍都有翅膀,少數龍沒有翅膀。從南北朝到隋代,有的龍翼已經變成細長的帶狀,有的龍大如小指。它們比腳還長,腹部下面有紅色的鱗片,壹個有嘴和眼睛,壹個像蛇壹樣沒有嘴和眼睛。雲的兩端可以進退,這是很荒謬的。翅膀由三條細長的飄帶組成,但也有壹些龍沒有翅膀。唐宋時期的龍都有壹兩條飄帶。
壹條雙頭龍和壹條雙頭龍
在龍文化中,既有雙頭龍,也有雙頭龍。雙頭龍是指兩級都有頭,也就是兩條龍。二體龍是兩條龍連在壹起的歌。
雙頭龍或雙頭龍應該是由雙頭蛇衍生而來。古人認為確實有雙頭蛇,有兩種。壹個是二丫。《迪什》中記載的雙頭蛇:“北方有苦蛇。”另壹種是順流《嶺記》中記載的雙頭蛇:“雙頭蛇,嶺外多此蛇。”
據說自然界確實存在雙頭蛇。20世紀70年代,臺灣省《中國日報》記者劉中興在益陽蘭發現了壹條雙頭蛇,並拍下照片進行了報道。我在廣東農村老家的時候也聽說過雙頭蛇,但是從來沒有親眼見過。
因為兩關蛇比較稀有,所以被視為神威多變的聖物。雨過天晴後,出現了壹道彩虹,彩虹是彎曲的,兩端相似,所以貼在了雙頭蛇身上。所以甲骨文中的“虹”字多為兩條龍的形狀,青銅器和石雕中的虹神也多為兩條龍的形狀。
與這兩條龍相關的還有《山海經》中記載的人面、蛇身和左右各有壹個或多個頭的神靈。
雙體龍在自然界是看不到的。然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中,發現了壹些具有兩個身體的龍的圖像。比如二裏頭文化遺址二期出土的有龍紋的陶片。龍為二體歌,龍頭渾圓,吻短而尖,眼為眼睛狀,額上有菱形花紋。龍如蛇,滿身鏈鱗。頭部沒有角,兩個身體呈八字形分開。
雙體龍源於壹個雙體蛇的傳說。山海經。《北山經》中有壹條兩身肥蛇:“渾山滿水,西北入海流。”有壹條蛇,兩具身的宋,名為飛逸,是其國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