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移民有其歷史背景和原因,自然要從元末的歷史說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在全盛時期,它只知道彎弓射大鷹。元末,由於蒙古貴族和封建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災、疫病不斷,人民苦不堪言,使得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路盡不通,民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在鄭錚元年(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生後來,人民起義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大。鄭錚八年,臺州方國珍起義,鄭錚十壹年,潁州劉福通起義,史稱紅巾軍,周琦徐壽輝起義。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起兵濠州,第二年張士誠起兵江蘇泰州。此後十余年,特別是在劉福通,紅巾軍隨軍隊在淮北、豫、魯、冀等地作戰,農民紛紛響應。元軍派出精銳士兵與農民軍作戰,攻城掠地,殺人掠奪,無所不用其極。鄭錚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屠城”(《元史·脫脫傳》)。鄭錚十七、二十壹年,元軍查汗提穆爾部與農民軍交戰,“兩敗俱傷,斬首萬余人”(《元史·查汗提穆爾傳》)。鄭錚十八年十壹月,元軍“劉啟租順德,劫糧。後來元軍正規軍精銳盡出,無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壹些地主武裝自己,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配合元軍打擊農民。山西的王寶寶父子和陜西的李思琪也出兵豫陜魯淮北,最終鎮壓了紅巾軍。在這些戰役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大多是“拔根拔起土地,屠城”(元史。《順帝年譜》),在河南、山東、蘇北、皖北殺了10個人,當時著名的揚州城只殺了18個人。(《明史·在祖錄》卷五)文縣村牛家族譜也載:“兵殺河南,地千裏。“已經到了‘春泥歸無處,光地千裏’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在山東取得進展,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死於漠北,從而結束了元末長達十六年的軍事混亂。
元朝末年,除了兵變之外,水患、旱蝗、疫病此起彼伏。黃河、淮河壹再決口,使中原大地“浮無田地,無房屋,亡人無數,村鎮大都荒廢。”據元代歷史記載,僅山東地區就有19次雨旱,河南地區有17次,河北地區有15次,淮北地區有8次。(元五行誌)造成“民不聊生,人多死”(元順帝誌)和“莊稼不入地,人相食”(元五行誌)。從鄭錚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鄭錚元年,汴梁和周俊發生水災。六月醜夜,濟南山水暴漲,奔湧東西關,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馬、石鼓等村,臥龍山水流入大清河,上下浮動居民千余人,未算溺水。三年二月,常工寧遠、付強、季承三縣發生山崩水患,無溺水者。五月,黃河決口白毛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渭川四縣,滎陽習水,鄭州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被淹。6月,河南珙縣普降暴雨,伊、洛水有數百間浮房。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潁等縣被淹,人吃人。七月的灤河漫地,永平路漂流的人不多。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的東平路,鴨安縣的大水...五年七月,河決助殷,浮官民亭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被淹...八年正月,辛亥破河,墜入集寧路。六月,醜。中興路松滋縣城,下了陣雨,水暴漲。地面超過五英尺深,漂流了60多英裏,1500人死亡。就是這個月,膠州被淹了。7月,高密縣發生了洪水。1999年7月,中興路和綿陽地區的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發生水災。在夏季和秋季,周琦的農作物受到洪水的損害...
12年6月,中央路松滋縣下陣雨,水位暴漲,漂走千余間房屋,淹死700人。7月,亞洲Xi安縣發生了洪水。十三年夏,冀州的馮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發生水災...14年6月,河南福貢縣下大雨,伊、洛河泛濫,無居民,溺死300余人。秋天,冀州發了壹場洪水...十六年,鄭州印盒縣被河所治,府宅廢棄,成為中流。.....十七年六月,夏雨,漳河泛濫,廣平縣城皆水。秋天,冀州縣被洪水淹沒。十八年秋,京師、冀州水患。19年9月,決定在濟州仁城郡。20年7月,通州被淹。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水災。二十三年,孟周濟源,文縣水患。七月,河水沖垮了東平、壽章兩縣,沖垮了城墻,漂走了房屋,淹死了許多人。24年3月,宜都縣井水溢出,變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7月,益都路、廷光縣、膠州高密縣被淹。二十五年秋,冀州水患。東平程序、東阿、平陰三縣決口小流,直抵清河,毀壞房屋,傷及莊稼。26年2月,河北遷徙,由東明、曹、濮至濟寧。6月河南下大雨,水溢出來,太深了。有數百名居民住在東莞市。秋、七月,冀州、衛輝、汴梁、周俊四縣發生水災。八月,狄州大清河決,賓迪與狄州邊界全廢。肥城縣西黃河,集寧路汛期泛濫,田和100多裏的房子沒了,德州齊河縣70多裏也沒了。(元朝五行誌)這樣的記載在元朝歷史上比比皆是。尤其是河南,幾乎每年都有嚴重的洪澇災害。中書省戶部曾說:“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傳》)當時壹個管河道的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荒,百姓入不敷出。”(《元史》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僅水患嚴重,而且蝗災頻發。從鄭錚元年到二十五年,共有壹百八十九次蝗災。(《元史》。五行》)元朝大明道,至十二年六月,“開、滑、疏元成三郡,水旱蝗災,饑民七十壹萬六千九百八十人”。(元朝歷史。《舜帝傳》)元末三年至元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十五次饑荒(《元史》。五行誌),十七年河南鬧饑荒。十八年,“首都餓了,張德也餓了”。鄭錚十九年,冀魯豫餓死,通州五人殺子吃。保定路惡貫滿盈,兵者掠食弱者。在魯豫的金夢、新安、澠池等地,出現了“人吃蝗蟲,人吃人”的悲劇。同時,危害極大的鼠疫多次在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及南方各省流行。(元史。五行的記錄)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災、疫災相得益彰,百姓或死或逃,使得中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元政府不得不減少壹些通往州的道路,如“減徐州路至武安州”。(元朝歷史。《舜帝傳》)甚至到了明朝,由於人口和糧食銳減,許多州、州不得不降級,名城開封府由上府降為下府(《明太祖實錄》卷96,193)。洪武十年,布政司所屬的河南等縣“糧多得數不清”,“凡州改縣,十二縣合並”。(《明太祖實錄》卷120,164)洪武十七年,三十余州,不足三千戶,仍減為郡。(《明太祖實錄》第164卷)
明朝建立後,全國各地的官員都向明朝政府匯報各地的荒蕪情況。中原地區充斥著“人力不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148),居民稀少”(《明太祖實錄》卷176),“大部分無人居住”(顧《日本國誌》卷10),賦稅連年不繳。直接威脅到明朝的統治,連朱元璋都知道:“大亂之後,中原地糙人稀,所謂開田,增加戶籍,乃中原之當務之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采用了周濤的蘇琪(《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家庭醫生劉久高(《明朝食貸錄》)和國子監的宋納。
}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恢復,“靖南之戰”再次發生。四年戰爭加劇了中原的荒涼局面,所以還是有從永樂遷人的舉動。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文健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燕王朱迪以進京懲治漢奸為名,從北京挺進南京,遍訪冀、豫、魯、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復交戰達四年之久。這就是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壹些地區的人民組織了自己的武裝,拒絕抵抗燕王的軍隊,這反映了人民希望安居樂業和恢復生產的願望。
據《明史》記載,戰爭期間,燕軍掠奪屠殺十分嚴重,如“燕軍掠奪真、順德、廣平、大明”。(《明太祖公閔傳》)白溝河之戰,燕王“斬首數萬,縱火溺十余萬”。(明史。歷史上的祖先)朱迪勝利後,中原人民自動幫助政府軍對抗燕軍,他們殺死了忠於文健的軍隊和人民。據河北、山東的壹些家譜記載,燕兵壹到,村城就成了集市。燕王打到河北、河南交界處時,遭到當地武裝“十八村友協”的抵抗,燕王無標轉向南京,後被燕人取去。山東臨清縣翟村光緒四十年所撰《李氏宗譜》記載蓋嚴王不能戰。他在寫作的時候,組織南北軍隊,南軍追擊,北軍敗軍,由北向南作案。想他的時候,不是殺,就是刮,或者逃。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就是幾個山頭。
所以荊南之戰加劇了中原的荒涼局面,百姓或殺或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另壹個原因。
元朝末年,中原饑荒大亂,山西卻是另壹番景象。中原之亂和各種災害、疫情很少傳到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與周邊省份相比,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富裕。袁滿鐘繇在《河中築城的故事(周浦)》中說:今天下劫火,河空。雖然是封建文人的恭維,但也說明晉東帶相對穩定,鄰省流民流入山西,使得晉南人口密集了十四年。河南的人口是189.1萬多,河北是189.3萬多,而山西的人口是4030450,等於河北和河南的人口總和。(《明太祖實錄》第140卷)關於移民事實的考證
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洪洞槐花大規模移民18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18次:
1, 1373.“(洪武)六年,真的定居山西鳳陽。”
2.在1376年。“(洪武)九年十壹月,遷居山西,真正安置無產者,定居鳳陽,並派人送冬衣給他們。”(洪武)1999年11月,遷居山西,與真定人無產階級田鳳陽。"
3.1380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兵二萬四千余人,可知其尚人也。”
4.1388年。“(洪武)二十壹年八月,山西省、山西省、山東省人民無地,居張德、鎮定、臨清、貴德、太康。”
“(洪武)二十壹年八月,前澤、失業工人收復豫北田,賜錢家具三年。”
5.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總司令朱融寫道:“那些遷居大明、廣平、東昌的山西貧民,在有二千六百七十二頃。"
6.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欽州市民張從正等116人登廣告,提出籌款務農。戶部聽說此事,命他領全鈔錠。送完了,巡撫許立送給他。”
7.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盛豐、傅友德帥郭凱宮長盛等山西支系,均為軍民,定居大同、東升、十六圩。”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盛豐、傅友德等地在大同屯田。算上平陽選民丁九偉、太原、遼、秦、汾,還有選民丁啟維。.....每支衛隊5600人。”
8.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李恪和許立回到北京。壹是命他們聽那些告訴山西人要遷居張德的人,連報張德、衛輝、廣平、大明、東昌、開封府、懷慶等七府,共住了五百九十八戶。”
9.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官軍馬步兵二萬六千六百人,赴塞北築城屯田。”
10, 1402.“(洪武)三十五年九月,遷移到山西省沒有土地的人,在北平都給了錢,那是五年以後的事了。”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派員查證太原與平陽、澤、魯、遼、汾、秦、丁多田紹、吳添之家,分置北平各州縣。”
11, 1403.“永樂元年八月,他被判有罪,囚禁在北京為民種田。其余免罪,杖編甲胄,妻兒發配北京、永平等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任布政司,從這壹任布政司編撰的《李甲》中學習……”
12, 1404.“(永樂)第二年九月,山西萬戶遷北平。”
“(永樂)第二年九月遷至山西太原、平陽、澤、魯、遼、汾、。”
13, 1405.“(永樂)第三年九月,山西省數千人住北平。”
“永樂三年九月,遷山西太原,平陽、澤、魯、廖、汾、居北平。”
14, 1406.“(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縣的縣官李茂等214人誓師奉京。我命戶部送至道裏。”
15,1407,“(永樂)五年五月,戶部奉命將山西省平陽、澤、魯、山東登封、來等州的五千戶居民轉移到林園放牧種植。那戶給了道士壹百錠,五鬥幹糧。”
16, 1414.“(永樂)十二年三月,取隆慶為天下之先,土地適宜農作物,改隆慶...那些有罪的人被感動了。”
“原州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紅門、黃報、白寺、橋、富、紅寺六屯,”十裏之前,發給了官方。玉林、雙穎、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林寶、棗民九屯,甚至官巷都說,十裏之後,搬到山西等地填,每戶拔五十畝地,以利種糧。"
17, 1416.“永樂十四年十壹月,由山東、山西、湖廣移至保安府,授三年。”
“永樂十四年十壹月,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人,居於保安府,免役三年。”
18, 1417.“(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禹州、廣陵等州,神外山等構想說,‘乞京、廣平、清河等閑處,為民占地,耕田,依規失稅,無所失’。還免壹年地租。”
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據正史和筆記的記載,如《明史》、《史明錄》、《日知錄》等。,洪通國槐的遷徙分布在30個省市,有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京津冀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陜西、甘肅、寧夏65438個。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臺灣省11個縣市。此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中國移民的地理分布
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江蘇內蒙古湖北甘肅廣西青海海南西藏新疆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寧夏
移民傳奇
“壹村”的由來
河北定縣沙河古道上有壹個千戶人家的大村,但人們仍稱之為“壹村”。原因還得從明朝的移民搬遷說起。
傳說,遠在500年前,有壹對年輕夫婦從山西洪洞的槐樹下逃出來,定居於此。臨走前,夫妻倆請算命先生做了個占蔔。算命先生說:“黃帝,黃帝,平安東去。”(河北、山東壹帶)問住哪裏,算命先生又說:“壹看到樹上的魚,房子上的牛,就安頓下來,平安無事。”當然,算命的不可信。他們可能看到壹些難民大多逃到河南、河北,只是為了迎合難民的心理。至於“和平”,更是扯淡。餓死凍死的難民在去千千的路上。
無論如何,這對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最終幸運地活了下來。來到河北定縣沙河,正好趕上沙河發洪水,河水泛濫,沿岸村莊被洪水沖走,莊稼被淹,當地人已經走親戚朋友搬家了。小兩口被洪水堵在沙河南岸,乞討為生。洪水過後,只有房頂被泥土淹沒,只剩下樹梢。鄉村變成了沙丘,荒無人煙的沙灘變成了泥濘的土地,到處都是茂密的雜草。我看見牧童牽著牛羊在這裏吃草,牛跑到屋頂上吃草,想起算命先生出逃前說的話,心想:“這不是牛要上房子嗎?”小兩口拔草的時候發現壹些死貓狗曬幹的死魚壹起掛在樹梢上。小兩口高興地說:“這不是樹上的魚嗎?”此後,他們壹直生活在這裏,但無房無地無生產資料,仍以乞討為生。除了不吃飯,冬天還在荒地裏割些雜草,打些柴火禦寒。在割草撿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無數條被淤泥淹沒的無主地的裂縫。兩人商量,這不是長久之計。現在是小麥播種的季節,我們既沒有犁,也沒有牛,為什麽不在這個泥縫裏撒點小麥種子呢?經過商量,他們去附近村子的地主家借錢,租了壹些小麥種子,見面就播。第二年,小麥長勢喜人,獲得了搬家後的第壹個好收成。麥收後,除了還完貸款,夫妻倆節食,省吃儉用,買了些農活漸漸富裕起來。沙河也北移了。他們還在這條古老的沙河路上建造了房屋,並定居下來。
幾年後,除了洪洞的兩個男孩,又生了六個男孩。帶到這裏的老大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在這裏出生的老三叫大水,老四叫小船,老五,老六,老七,老八按年齡順序分別叫五,六,七,八。人們為八個孩子編了壹首順口溜:“河,河,洪水,船,五個孩子,六個孩子,七個孩子,八個孩子”。後來,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8個孩子都結婚生子了。據說這壹家發展成了八十壹口才分家。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村子也越來越大,但“壹村”這個名字壹直沒變。
安陽“洪洞移民”的傳說
民國二十二年(1993)《安陽縣誌續》載:“按洪民族,山西洪洞縣移民者甚多。”境內土著大多世代相傳:祖籍山西,洪武年間遷居洪洞縣槐樹下。相傳元末統治者苛捐雜稅,百姓水深火熱。中原地區被族人瓜分,戰亂頻仍。再加上黃河決堤,連年饑荒,造成了“百人留守,千裏無烏鴉”的悲慘景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數次從山西移民中原,恢復農業生產。由於洪洞縣位於山西省南部,靠近中原,便於移民,所以組織了當地很多農民搬遷。傳說當時掌管選民的後方軍總司令李恪,用各種方法誘走不願開荒的農民。曾經有人威脅說,凡是自願遷到廣濟寺的農民都可以辦理手續,凡是不願意遷到寺裏的,都可以在左邊的槐樹下等待裁決。這種說法壹傳開,大部分該搬的農民都擠到了大槐樹下。結果,所有到樹下的農民都遷移了。據說當時的大槐樹上有壹個烏鴉窩,搬遷的農民看著烏鴉窩說:“老烏鴉還有壹個窩,我們可以在世界上和平地生活了!”於是,廣濟寺旁的大槐樹成了祖先隱忍離開家鄉的象征。洪洞移民的傳說已經延續了600多年。習水縣水芝鎮的人傳下來壹些姓氏和家譜,也是把搬來大槐樹下的祖先當祖宗。此外,搬遷的農民在搬人時,還咬掉了剛出生的孩子的腳和小腳趾作為紀念。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國大部分居民的趾甲蓋還是兩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