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山銅礦位於風東西部,屬於風東礦田。大地構造位置屬於下揚子地臺褶皺帶,銅山-瑞昌坳陷褶皺斷裂帶。
二、礦區地質
參見圖2-183。
圖2-183雞籠山銅金礦床地質圖
1—大冶組七段厚白雲巖、灰巖和白雲巖;2-大冶組第六段薄層-厚層灰巖;3—大冶組五段含石膏帶的白雲質灰巖和白雲巖;大冶組四段4厚的白雲質灰巖;5—大冶組三段薄灰巖;6-大理石;7—二疊系長興組灰巖;8-背斜;9—倒轉背斜;10 ——翻轉背斜;11—翻轉向斜;12-正常故障;13-反向故障;14-角礫巖;15-礦體;16—矽卡巖;17-花崗閃長斑巖;18-勘探線剖面圖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三疊統大冶組3-7段(T1dy3—T1dy7)。T1dy4、T1dy5和T1dy6與礦床關系密切,其巖性特征和厚度與上述鳳山洞礦床壹致。
(2)結構
礦區褶皺構造為雞籠山-廟母山復式背斜核部的壹個次級褶皺,自北向南依次為柯家堂背斜、竹林堂背斜、桂家山背斜、向斜和雞籠山背斜。斷裂構造主要為北西向、東西向和北東向,其中北西向和東西向為主要控巖控礦構造。
(3)侵入巖
雞籠山巖體長2800米,寬200 ~ 600米,出露面積約65438±0.2平方公裏,巖體北西向,傾向南西,傾角30° ~ 60°(側臥東南,SE段較深,表明巖體自東向西侵入),巖體形成深度小於65438±0公裏,為淺成-超淺成巖系。
巖體主要巖性為花崗閃長斑巖,具斑狀結構,斑巖含量約40% ~ 50%,其中斜長石45% ~ 50%,角閃石20% ~ 25%,應時15%,黑雲母10%,少量微斜長石(< 5%)。基質占50% ~ 60%,具有微花崗巖結構。主要成分為長石和應時,輔助礦物為磷灰石、磁鐵礦和榍石。花崗閃長斑巖的局部階段變為應時二長斑巖,後來變為閃長斑巖脈和煌斑巖脈。
巖石化學成分:本區花崗閃長斑巖的SiO2 _ 2含量為60.64% ~ 64.74%,平均值為665438±0.78%;Na2O+K2O含量為6.93% ~ 7.60%,平均為7.65438±08%;W(K2O)/W(Na2O)= 0.98% ~ 1.48%,平均值為1.19%;w(fe2o 3)/w(fe2o 3+FeO)= 0.29% ~ 0.66%,平均值為0.48%。與國內同類巖石相比,SiO2 _ 2、Na2O和K2O略高,W (Fe2O3)/W (Fe2O3+FeO)較高,SL較高,FL相近,MF較低。
巖體中金、銅、銀、鉬的含量分別是國內同類巖石的9.3倍、2.2倍、0.5倍和2.1倍。
三。礦床地質學
參見圖2-184。
圖2-184雞籠山礦區36線剖面圖
G1—含有金、銀、鉛和鋅;g 1-銅-金共生礦體;G2-銅-金共生礦體;1—白雲質灰巖和白雲巖;2-基巖;3-矽卡巖;4—礦體
(1)礦體的形態和產狀
礦床由41礦體組成,但主要礦體為I、G1和G2。這三個礦體的銅和金儲量分別占礦床儲量的70%和94%。
ⅰ號礦體分布於巖體北緣接觸帶,呈層狀,北西向延伸,傾向南西,側伏於東南,長550米,平均厚4.3米,深250 ~ 300米,為伴生金、銀、鉛、鋅的銅礦體。
G1礦體賦存於巖體南緣大理巖舌接觸帶,大理巖舌末端礦體較厚,礦體尾部在大理巖之間呈分叉狀延伸。礦體呈脈狀或蝌蚪狀,長600米,平均厚度6.33米,深度80-300米,傾角20°左右。礦體為銅金共生礦體(局部為銅伴生金礦體)。
G2礦體分布於G1礦體的另壹凹部與大理巖舌接觸帶。礦體呈新月形或脈狀,長300米,平均厚度5.24米,深度60-200米,傾向西南,側向傾角30°至東南。礦體為銅金共生礦體。
(2)礦石特征
1.礦石和礦物
礦石的礦物成分復雜(表2-113)。主要銅礦礦物為黃銅礦和斑銅礦,主要金礦礦物為自然金、銀金礦和金銀礦。
表2-113礦石的礦物組成
2.礦石結構
礦石結構包括自生、半自生、異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和骨架晶體結構。
3.礦石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細脈浸染狀、細脈-網狀細脈、塊狀、角礫狀和雜色。
4.礦石品位分級
礦石中含有多種成礦元素,主要是銅和銅。服用沒有。以ⅰ號礦體為例,平均銅為1.64%(0.31% ~ 14.3%),平均金為2.14×10-6(0.39 ~ 2.03)×10-。此外,鉛3.26%,鋅5.16%,鉬0.118%。
金廣泛分布於外接觸帶的花崗閃長斑巖、矽卡巖和角礫巖大理巖中,從巖體外部可分為金花崗閃長巖-金銅礦(在矽卡巖中)-金鉛鋅礦(在外接觸帶)-金砷礦-金角-角礫巖大理巖。其中以矽卡巖中的金銅礦為主,可構成銅金共生(部分共生)礦體。在外接觸帶,A u與鉛鋅或雌黃、雄黃共生,形成“孤立”金礦體,在斑巖體的某些部位也可圈出,但這種“孤立”金礦體金品位低,規模小,金含量與銅含量的相關系數為0.66。
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少量含銀自然金和銀金礦,偶見碲金礦。金為不規則粒狀、蠕蟲狀、片狀、球狀、鏈狀亞顯微金。金主要充填在含金礦物的裂隙中或包裹在黃銅礦中。
(3)圍巖蝕變礦化分帶
1.圍巖蝕變和分帶
圍巖蝕變主要包括矽卡巖化、應時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局部為高嶺石和蛇紋石,巖體中偶有弱鉀長石。這些蝕變在空間上往往重疊,但又有壹定的分帶趨勢。從巖體中心向外大致可分為:(鉀長石)-應時絹雲母化-綠泥石、綠簾石化-矽卡巖化-(蛇紋石大理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從巖體到大理巖廣泛分布,但黃鐵礦化在斑巖巖體中更為發育,碳酸鹽化在外接觸帶更為發育。
2.礦化分帶
本區礦化主要在矽卡巖帶中,但也分布在內外巖石中。從巖體內部向外可分為銅鉬(金)、銅金銀、金鉛鋅、銀金(砷)等礦化帶。金含量由內向外逐漸增加,礦化規模以Cu-Au-Ag帶和Au-Pb-Zn-Ag帶最大。
四。礦化
雞籠山礦床的成礦過程是多階段的,可分為氣液階段和熱液階段。氣液相主要形成矽卡巖,氣液相形成輝鉬礦和磁鐵礦(磁鐵礦成礦溫度為367℃)。熱液期持續時間長,可分為三個階段:鐵銅硫化物階段、鉛鋅硫化物階段(296 ~ 300℃)和砷硫化物階段(198 ~ 202℃)。
成礦熱液從高溫向低溫發展過程中,pH值從5.609→7.59→8.44變化,即從酸性到中性再到弱堿性;pH值的變化趨勢是氧化-還原-氧化。
表2-114雞籠山式金銅礦綜合找礦模型表2-114雞籠山式金銅礦綜合找礦模型
礦石和花崗閃長斑巖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值接近,δ34S變化於-2.54‰~+6.1‰,表明成巖成礦的硫源主要來自深部。
根據上述地質成礦條件,該礦床應為中低溫熱液疊加的斑巖-矽卡巖型礦床。
5.雞籠山斑巖-矽卡巖型金銅礦床綜合找礦模型。
(1)地質模型
花崗閃長斑巖沿北西向斷裂帶多次侵入,在三疊系碳酸鹽巖組成的東西向向斜中,從早到晚、從上到下斜向疊加著形態復雜的小巖串。同時在巖株舌前端的外接觸帶形成隱爆角礫巖。巖體接觸帶形成復雜的矽卡巖型金銅礦體,與控巖構造晚期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帶斜向組合。中低溫熱液沿有利的圍巖和斷層復合區運移,使礦化疊加富集。圍巖蝕變發育,並出現相應的礦化分帶。礦石主要由金、銅組成,上部巖體為鐵礦,下部巖體附近為銀、鉛、鋅。
(2)地球物理模型
地面磁異常處於穩定的磁場中。巖體上有低重力異常。電法異常明顯,自電低阻異常反映礦體。
(3)地球化學模型
在巖體分布區形成範圍大、強度高、濃度梯度明顯的元素地球化學異常。銅的外帶異常覆蓋了整個巖體。金、銅的中心帶異常包裹礦體。鉬暈分布於接觸帶,發育於下部巖體中。As異常不僅分布在金銅礦體中,還分布在巖體前端的外接觸帶中。
該礦床綜合找礦模型見表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