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步行橋
邯鄲學步橋位於邯鄲市李成街北段,橫跨沁河。這座古橋原本是木框架結構,因為經常被洪水襲擊,所以改成了浮橋。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改建為七孔石拱橋,大券三孔,小券四孔。高8m,總長32m,甲板寬9m。兩邊有19柵欄板,板間豎立著18崗哨。柱子上雕刻著歷史人物和精美的動物,如獅子和猴子。橋梁結構牢固,造型美觀,具有民族建築的藝術風格。它是壹座小巧而富有詩意的古橋,它的名字“走橋”來源於《莊子·秋水》中“走在邯鄲”的典故。
2.張莊橋
位於邯鄲市南郊馬莊鄉張莊橋村,橫跨滏陽河,跨度20米。它是壹座單拱石橋,兩邊有小孔。石橋長24米,寬8米,高7米,橋兩側有16根立柱。柵欄板15塊,券中間上方雕刻水獸。柵欄板也是雕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殘疾的。石橋建於明代,它被稱為“普濟橋”。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改名“通濟橋”。是邯鄲市保存較早的壹座古代石橋,建造年代不詳。
3.蘇曹橋
蘇曹橋位於邯鄲北蘇曹村,《邯鄲縣誌》載“重修北蘇曹橋”:“蘇曹石橋,明朝萬歷年間,千師所築。大宗師,雲中野鶴,千山萬水,偶爾杯渡……”,蘇草橋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保留了明代原橋的風格。蘇草橋的河廟沒有碑文,但當地有關於河廟的民謠。“橋西有河廟,船在滏陽河中航行”,意思是橋西曾有河廟。明清時期,蘇漕是邯鄲最重要的海運碼頭,民歌是蘇漕滏陽河航運繁忙的寫照。
4.賀鑄大橋
賀鑄橋位於邯鄲市以南三公裏的鮑曉村。根據碑文,這座橋建於明朝,由石頭建成。清光緒十八年知縣李重修。橋上有20個橋墩。橋面平坦,用石板鋪成。橋下有三個拱券,中間壹個,兩邊壹個。河水上漲,有助於分流洪水。在賀鑄橋的西側,有壹個修復橋梁的碑文,旁邊有壹個古老的寺廟。這座寺廟建於哪壹年不得而知。
5.柳林橋
柳林橋位於邯鄲市柳林橋村。它是用石頭砌成的,長20多米,有30多個橋墩。橋墩上雕刻著各種形狀的石獅子。橋面為石板,橋下有三個拱券。這樣既保證了航行的暢通,又達到了河水上漲時分流的目的。橋的兩邊各有壹只汲水獸,頭朝向河面,呈汲水狀,表示即使洪水來了,也不會淹橋。它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建築風格為公全橋,橋的結構基本保留了明代原橋的風格。
6.蘇裏大橋
位於邯鄲市東北10公裏的蘇裏村,建於壹個不為人知的年代。民國14年重修,用石頭建成。該橋為雙曲型單拱橋,橋身兩側各有五個小拱券。這座橋橫跨滏陽河,雄偉壯觀。蘇日橋東,是邯鄲縣三大名古門之壹的蘇日門的舊址。蘇裏門舊址東南角有壹座河廟,正應了古人“有橋的地方就有河廟”的說法。
蘇裏水閘是人們為改造自然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因位於邯鄲縣上壁鎮蘇日村而得名。蘇日門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占地324公頃,分13條主溝,可灌溉周邊十五個村莊。是邯鄲縣三大古門(即羅城頭門、柳林門、蘇日門)之壹。
據邯鄲縣誌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壹月初五關羅城頭門,十壹月初十關柳林門,十壹月十五關蘇裏門。第二年年底,開羅城門打開,柳林城門在二月初八打開,蘇裏城門在二月十九打開。如遇幹旱,延期不得超過五天。
7.農業橋
更邊橋,位於火北村,建於同治年間,屬於小石橋。該橋形似菩薩手持的花瓶,故又稱花瓶橋。橋上有石碑,記載著橋的建造和來歷。石橋東北角旁有壹棵古皂莢樹,已有300年歷史。相傳河南有個人因為黑社會路過村子。他餓了,向土地神求助。土地神叫他在這裏等著,有人來送飯。偏偏村民張青川,言辭鏗鏘,把米送到田裏,上山下山的時候,把米弄碎了,這只是巧合。後來,張到了河南,碰巧住在壹家神仙送的店裏。眾神送來了大米作為禮物,兩人成了兄弟。諸神送來了壹棵色彩斑斕的皂莢樹苗。張回村後,於同治二年在火背村集資修建了壹座便橋,方便村民,並種植了皂莢。他的美德和善行被後人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