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始於五行。
鄒衍在齊宣王時就讀於稷下學宮,先學儒學,後創立陰陽家。到了晚年,他成了先生和齊國大夫。後來,夏姬·龔雪衰落了,大批學者離開了。這時,鄒衍也離開了齊國,投奔燕國。燕昭王為他修建了碣石宮,以禮相待,並請他為燕法起之戰出謀劃策。燕昭王死後,惠王即位,燕齊戰爭的局面被扭轉。鄒衍被陷害入獄,出獄後回到齊國。這時,齊襄王恢復了稷下學宮,鄒衍又成了夏姬先生。建安八年(公元前257年),鄒衍派使者到趙,在面前批評公孫龍,把他廢黜了。齊十四年(公元前251),他見到了顏。第二年,燕伐趙失敗,鄒衍不久也死了。
據史料記載?《孟子·荀卿傳》記載,鄒衍的治學方法是“先驗小事,推大事,至於無窮”。從時間上看,他先說了眾所周知的黃帝,又推而遠之,直到天地未生,甚至更久,乃至無法研究的混沌狀態。從空間上看,先把中國的名山大川、珍禽異獸、水土植被羅列出來,再推送到海外人沒見過的地方。他的思想宏大而全面,涵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有“談天地”之譽。從現有資料來看,鄒衍的學說主要有五德為始說、五行相生說、九州說、樂律說。
五行相勝論認為:人多勝,所以水勝火;精勝力,所以火勝金;剛勝柔,所以金勝木;專於散射,所以木勝土;現實戰勝空虛,所以土戰勝水。鄒衍根據土、木、金、火、水五行之間的循環關系,創立了“五德終始”理論,用以解釋歷史發展和朝代更替。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德,它們之間有關系:木圖科、金克木、火金科、水霍克、土克水。歷史發展就是這樣的順序往復,每個朝代都有五德之壹與之配合,決定了這個朝代的命運。當壹個新的王朝即將崛起時,天堂裏必然會有某種傅銳作為標誌。黃帝出現的時候,有壹只大蟑螂(蟑螂是蚯蚓,蟑螂是鼴鼠)。黃帝曰:“土氣勝。”所以黃帝屬土,崇尚黃色。時秋冬草木猶未枯,於曰:“木勝。”所以玉屬木,崇尚青色。商湯之時,有金刃生於水的現象。唐曰:“金靈勝。”所以是商業金,崇尚白色。我在的時候,周社會有壹種紅鳥捧丹書的奇觀。文王曰:“怒勝。”所以周是火,崇尚紅色。根據五行相勝的原理,鄒衍推測火的替代品壹定是水德,會有水蒸氣獲勝的跡象。水汽勝,所以崇尚黑。但是,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會失去交通工具的機會,轉向土德。這樣五行之間的勝敗關系形成了壹個封閉的循環過程,導致了歷史上朝代的更替和周期性的變化。
初學儒學的鄒衍看到了“國可得奢益,不可得尚德之賞”,出於尚德之需,創立了“五德終始”之說,希望君主被其“怪迂之變”所嚇倒,因而要顧全修德,“把李殊當壹個整體來看待”。但“五德終始”說的建立,客觀上迎合了戰國末期君主們實現統壹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統壹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五德終始”論在諸侯中的影響日益擴大,鄒衍本人也因此受到各國禮遇。鄒衍到梁國時,惠王親自出城到郊外迎接,並給予禮遇。到了趙,走到路旁,撣去座位上的灰塵。到了燕國,趙浩棋掃路引路,要求做他的弟子,在碣石為他建了壹座宮殿,親自去聽他講課。鄒衍受到如此優待,與孔子在蔡國瀕臨餓死,孟子在齊國、梁國身陷囹圄,相去甚遠。鄒衍的理論被重視的程度可見壹斑。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而且對後世的學術和政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學術上,董仲舒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開創了漢代儒學向陰陽五行轉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學說作為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被新王朝的建立者所信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的論斷,以秦文公獵取黑龍為水德崛起的標誌,進行了壹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成為“五德終始”理論的第壹實踐者。
鄒衍用五行相爭說解釋了政權的興衰,用五行相爭說解釋了自然的季節更替,使齊宣王和齊敏國王為天子制定了四季詔書,使四季堂制度更加完善。五行學說是木性溫,鉆了就燒,所以木生火;火能燒木,木燒成灰(灰就是土),所以火產生土;金居石生於山上,土聚成山,山出石,故土出金;金屬遇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附著在其表面,於是黃金產生水;水滋潤萬物,水生木也如此。這樣木、火、土、金、水就構成了循環關系。按照五行的順序,有春、夏、夏末、秋、冬(夏末加在夏秋之間補足五行之數),天子要在相應的方位(東、南、中、西、北)穿相應顏色(藍、紅、黃、白、黑)的衣服,這就是“五行之變,視相而定。”鄒衍還認為,天子應該住在壹個特殊的房間裏,有壹個正廳和東南西北兩個側翼,總稱為“唐明”。天子每個月都應該住在不同的地方。他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聽的音樂,祭祀的神,做的事等等。都是按照本月特有的規定做的,十二個月壹輪完成。大院子中間還有壹個大廳,供天子在夏季和夏季月份居住(另壹個說他每個季節拿出18天住在這裏)。將“東、南、中、西、北”的方向與季節的“春夏、夏末、秋冬”相匹配,使天子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做“天人合壹”的工作,這就是所謂的唐明系統。比如鄒衍認為,四季不同,生火用的木材也不同。春屬木,故用青榆柳木;夏天屬火,用紅棗杏木;夏末月屬土,故用黃桑;秋屬金,所以用白橡木;冬屬水,故用槐樹黑木。這個順序是按照木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排列的,其中土是中心,而呂春秋呢?《英通》中關於“黃帝時,其事為土”的論述,解釋了黃帝應居於中央為天帝的奧秘,這對於創造田政權(田原是陳國公壹族,繼姬姓之後)冒充黃帝子孫而不是繼江淹之後的政權是非常有用的。用五行學說論證田代氣的合理性,設計四時律令的系統,是鄒衍的又壹大“功績”。鄒衍用陰陽五行思想規範了四時唐明系統的思維模式。《十二紀》和《禮記》?月令,淮南子?在此基礎上,他們形成了壹套月令制度,月令的文章也成為後來農學家寫農書的參考體例。
新地球觀下的“大九州”理論
“尚書?龔宇“九州邊界地圖”
鄒衍還提出了世界分為“九州”的地理學說,以“海洋開地觀”成為中國古代第壹人。在中國古代宇宙論中,“蓋天論”和“渾天論”是兩個有代表性的理論。蓋天說“天蓋帽子,地蓋盤子”,而渾天說“水(海洋)”既承載了大地,也支撐了天空;蓋天說來自內陸,渾天說來自海洋。鄒衍的“大九州”說是受了渾天學說的啟發。戰國時期,中國的航海水平有所提高,人們對中國東部海域的陸地或島嶼有所了解。此外,齊沿海地區的自然環境、奇妙的海市蜃樓以及焉耆漁民、商人對異域風情的傳聞和描述,都啟發了鄒衍,開闊了他的思維,使他大膽推測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創立了“大九州”學說。鄒衍認為戰國時期儒家所謂的“中國”(指華夏人居住的中原地區)並不是世界的全部。當時全中國(指七個戰國疆域之和)稱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還有壹個九州,就是大禹治水中的河北、兗州、青海、徐、楊、荊、禹、梁、雍九州的序列。世界上有像池縣神州那麽大的州。《淮南子》也記載了九州的完整名稱:東南部深州稱為農土,南部亞州稱為沃土,西南部戎州稱為深土,西部茅州稱為合土,中部冀州稱為中土,西北部臺州稱為沃土,北部漳州稱為土,東北部薄州稱為潛土,東部東陽州稱為土施。舒威的河圖圈地圖像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壹是中國東南部的晨土、周昂正南的淵土、戎州西南部的淵土、正西的泥、冀州中部的泥、株州西北部的沃土、宣州北部的土、周憲東北部的隱土和揚州東部的土。二、“昆侖之市,下孔含右,赤縣之州為中理。東南稱深州,南稱周昂,西南稱榮州,西稱石州,中稱冀州,西北稱株州,北稱周琦,東北稱亳州,東稱揚州。”不管九州叫什麽名字,鄒衍在2300多年前就預言了大陸和海洋的存在,比歐洲學者對地球的類似預言早了近1800年。鄒衍的九州說雖然建立在主觀臆測的基礎上,缺乏嚴謹的論證和科學的判斷,但無疑突破了當時人們狹隘的地理觀念,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激發了人們探索中國以外的熱情。在人們真正認識地球之前,“大九州”論無疑是“大錯特錯”。王充評論鄒衍的《大九州》說:“此言離奇,觀眾驚駭。”關於鹽和鐵?論鄒,他也批評九州說:“近則知海焉?”.....沒用的,...治也沒用”。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海外各國與中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大九州”理論的價值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元代張謇在《海島規劃略》中寫道?序言中說:“九州四面環海,而中國稱池縣神州,其外之州為福久,四面環海。人和動物可以弄清楚,這是壹種狀態,就像同壹地區的狀態壹樣。這是鄒說的。人們對他荒謬的吹噓是懷疑的,但當時外界還沒有傳到中國,為什麽要考他的話?漢唐以後,是諸島觸手可及,利益觸手可及。課半歷史傳下來,名字固有!薛福成《四國使團日記》也說:“昔日鄒衍談天...司馬芝說他的話是宏偉的,不切實際的,而桓寬和王充嘲笑他的迂腐和虛假...今天,有很多人在世界各地旅行,他們的情況可以驗證和計算。我只知道鄒子之說的,不是廢話。還是古人有此學,鄒子解釋,不得而知。從而對鄒衍的九州說作出客觀的評價。
吹法測氣指導生產
鄒衍在音樂和氣質上也很有建樹。漢書?禮樂?《郊祀歌》共分四章,分別為《青陽》、《朱明》、《西濠》、《宣明》。註解說:“春為青陽,夏為朱明,西為少昊,玄冥為北方之神。”從名字來看,這四章音樂很可能是鄒衍為田字唐明體系創作的音樂,由此可見鄒衍在音樂上也是有很高的素養的。現存資料中有許多關於鄒衍吹法測氣的故事。《文選》卷九引用劉向在《別錄》中的話說:“鄒衍在燕,燕有谷美而寒,不產五谷。鄒子居之,吹法暖息,而顧聲,今名顧。”鄒衍吹法產糧壹直被認為是無稽之談,其實不然。“律動”不僅是壹種樂器,也是中國古代衡量氣的工具。以律動測氣而形成的律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壹門學科。其方法是用十二根竹筒或銅管(按壹定尺寸比例制作)來確定十二定律,作為查看節氣變化的儀器。鄒衍基於燕高緯度、氣候寒冷的特殊條件,通過吹法測量當地的溫濕度,進而確定播種期和無霜期,指導當地群眾進行農業生產,從而使貧瘠的土地長出了“黍谷”。
此外,鄒衍對邏輯學的目的和方法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史記?據《玉清傳》記載,鄒衍出使趙國時,偶然遇到公孫龍及其弟子,他們就“白馬非馬”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平原君就此事征求鄒炎的意見。鄒衍認為,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斷純屬“言之有理”,雖有利於厘清個體與壹般的關系,但違背了“辯士,專類,使異端不相混淆”的邏輯原則,造成了“言重於理”的弊端。平原君同意鄒衍的意見,於是他驅逐了公孫龍。繼鄒衍之後,齊國又出現了壹個著名的陰陽家——鄒璇。他“相當采用鄒衍的手法來描寫散文”,文筆講究雕飾,所以很有文采,所以有“雕龍”之譽。後來以鄒衍的學說為基礎,將鬼神的神奇思想融入其中,形成方仙道。“從此以後,古怪阿諛的人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