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客家人有什麽節日?

客家人有什麽節日?

客家節日有:

1,春節

傳統上稱為“中國新年”,它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民間節日。農歷12月25日被稱為“入歲占蔔”後,人們忙著準備年貨、年貨和時令糕點、水果,釀造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糯米制成的“炸堆”(唐寧、寧中、寧新等鎮稱“油果”,用於喪事或齋戒時稱為“割堆”)。人萬事大吉,不說臟話,不說不吉利的話。俗話說“入卦說好話。”

正月初壹。人們在淩晨(午夜)向“召公元帥”獻上三祭、水果蛋糕和香燭,並燃放鞭炮以迎接“財神”,因此習慣上在除夕午夜燃放鞭炮。黎明時分,人們聚集在祠堂祭祖,儀式莊嚴肅穆。祭祀結束後,請久負盛名的族長談談自己姓氏的由來、世系和祖訓。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壹習俗逐漸被廢除。“接待財神”的人較少,儀式也相對簡單。很少有人分享同壹個祭品,但每個村莊和房子都分別向它致敬。大多是老年人參加,年輕人很少知道它的儀式和內容。

初二、初四是走親訪友的日子,“新叔叔”也在這兩天“上門”(也就是新婚夫婦壹起回父母家)。有的鄉鎮有“攪新叔”的習俗,給“新叔”戴破帽子,往臉上抹鍋灰,讓“新叔”很尷尬。這種庸俗的習俗現在已經被摒棄了。第三天,俗稱“窮人節”。這壹天,人們不出門做客,婦女不回父母家,也不敢吃別人的酒和食物。村民還有初壹初二不掃地的習俗,意為不掃富貴福。第三天,家家戶戶把紙屑、垃圾清理幹凈,在路口倒些糕點、水果焚燒,並燒香紙、念窮歌,稱為送窮。現在舊習俗變了,初三照例是做客,這壹天有很多娛樂體育活動。

正月初五,稱為“年”,表示壹年過去了。俗話說“過了第三天第四天,大家都有想法了。”

2.元宵節

傳統上,元宵節被稱為“觀燈”,它的日期壹般是從第壹個月的第九天到第十六天。

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房子,十壹和十二是最集中的。

欣賞燈籠有雙重意義。壹個是看花燈,壹個是慶祝天鼎(“燈”與“鼎”諧音)。每個生男孩的家庭都在賞燈的時候舉行宴會,邀請親戚朋友來慶祝。每村每家都有燈會,由大副操辦。65438+元宵節前0 ~ 2天,派人去“邀燈”(就是上街買燈籠)。燈籠為圓形竹框,上下八角形,外層貼貼花紙,用剪紙工藝裝飾,造型華麗。買完燈籠,三個人用紅竹竿擡回去,壹路敲鑼打鼓,鞭炮齊鳴。

元宵節的高潮是“提燈”儀式。買來的燈籠首先放在公祖大廳的八仙桌上。元宵節下午,元宵節會和蒂姆的父母商量吉時(壹般是下午4 ~ 6點),在公祖廳掛燈籠。掛新燈前先搶白花。搶到白花者,財運亨通。然後按照選定的吉祥時間把燈籠掛起來,這就叫“提燈籠”。點燈的時候放鞭炮,大家也是從祠堂到家裏都在埋怨鞭炮。如果妳住在新房子裏,妳必須安排人在路上迎接妳,妳必須讓鞭炮壹路不間斷地回家。

晚上,元宵節組織鞭炮,煙花(壹種紙裝訂工藝),孔明燈籠和舞龍舞獅直到深夜。

在加了男孩的家庭,親戚朋友來訪,送禮。壹般都是送鞭炮和小孩穿的衣服。賞燈的習俗在“文革”期間曾壹度被禁止,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又恢復了,只是沒有以前那麽高雅了。有些人打破傳統,邀請燈籠來慶祝女孩的出生。壹些人通過放映電影和拍照來慶祝。

3.清明節

興寧人的掃墓時間在舊社會不是在清明,而是在農歷二月或八月。因為清明節很忙,人們害怕錯過農事。到了清明節,家家戶戶只是用嫩芒果葉、雞糞或艾葉和米粉加糖做成壹種飯,或者在淩、祖的墳頭上掛紙表示哀悼。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清明節掃墓人數逐漸增多。首先,許多政府機關、工廠、礦山和學校在這壹天組織人們祭奠烈士墓,宣傳革命烈士的事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二是外出打工或打工的人,清明節回來掃墓,說是賺了錢不會忘了祖宗。

4.端陽節

傳統上稱為“節”和“五月節”。興寧有“壹年壹節”的說法。“節”指端陽節,說明端陽節是繼“過年”之後的壹個大節日。在這個大地方,家家都要準備三祭,以示對祖先和神靈的尊敬,親朋好友之間也要互動。其活動主要有吃粽子、用香蒲和艾葉煮水洗澡、掛葛藤等,寓意辟邪、消災、祛病。

5.立秋

也被稱為“秋日”秋天,客家話和諧地表示“JIU”,即“完成”。此時,夏播夏收已經結束,農民認為農事“完了”(完了),於是利用這段閑暇時間,準備三種水果犒賞上帝,邀請親友團聚。

6.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家家戶戶都用糖果、月餅、酒和茶來祭拜“月光”(月亮)。興寧民間傳說,元末朱元璋起兵,在月餅裏放了紙條,以傳統令,以此來慶祝中秋節。歷史上,興寧的客家先民曾多次參加反袁起義。這個傳說賦予了客家人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特殊意義。

7.重陽節

又稱“找羊”、“找楊”。壹般城鎮附近和南半部的居民慶祝重陽節,而北半部的居民很少慶祝重陽節。附屬城市的居民攀登重陽山,更多的是申光山。九月初至重陽節後幾天,爬山的人很難統計。還有重陽節吃狗肉的習俗。俗話說,“冬天找陽狗和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