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姓名:陳別名:子懷民國籍:中國國籍:漢族出生地:廣東省文昌縣(今海南省)出生日期:1903去世日期:1967職業: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畢業院校:復旦大學信仰:無黨派人士主要成就:嶺南大學前校長。
原廣州暨南大學校長代表作品:《中國文化簡史》、《苗族研究》、《文化研究概述》、《南洋與中國》、《個人簡歷》、《導言》、《壹個人與壹所大學》、《人物辭典》、《三母班度父諫》、《全盤西化》、《四辯》、《教育現代化與學術獨立》、《為教育服務》、《人生經歷》、《個人簡歷導言》。1926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碩士學位,兩年後獲得該校博士學位,回到廣州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34 l 65438+10月15在廣州《民國日報》發表《中國文化的出路》壹文,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壹場激烈的文化大辯論;8月1948,1就任嶺南大學校長。1956中山大學副校長。1962廣州暨南大學校長;1964調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1967文革期間被控“通洋”、“間諜”,16年2月因心肌梗塞在南開大學病逝。南開大學於5月1979將其平反。陳壹生致力於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尤其重視文化研究,倡導在中國建立“文化學”。他認為,在中國,想從學習東西方文化中尋找救國之道的人有三種不同意見:壹是主張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二是主張回歸中國固有文化;三是主張妥協。對此,他指出,不拘壹格、復古派是沒有出路的。他曾深入中國農村,對福建、廣東、廣西的船工和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做了較多的調查研究,對東南亞、華僑和匈奴的歷史也做了較多的研究。陳壹生的著作主要有《中國文化簡史》、《苗族研究》、《文化研究概述》、《南洋與中國》、《社會學的起源》等。《匈奴史稿》是陳教授的遺著。自留學德國以來,筆者壹直關註國外匈奴史的研究進展。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從公務中抽出時間撰寫了《匈奴史稿》,共80萬字。20世紀60年代初,他對第壹、二章做了壹些補充,但未能對整個草稿進行整理和修改,即不幸去世。本書以相關版本為基礎,參考作者手稿進行了修改,同時盡可能保留了手稿的風格。壹個人與壹所大學這個人就是陳,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壹個學者,而這個大學就是嶺南大學。陳在文昌縣土生土長,算是壹個地道的廣東人。但和近代大部分廣東名人壹樣,似乎都要經歷壹個走出嶺南——奮鬥——成名的過程,嶺南成為了輸出人才的地方。與眾不同的是,陳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並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久的足跡。1947年,嶺南大學董事會頻繁向陳發出邀請時,時任南開大學校長、政治經濟學院院長的陳並未立即同意,盡管在此之前他曾兩次在該校任教。也許他覺得自己在南開的施展才剛剛開始,也許他覺得嶺南的世界太小,教育太落後。反正如果南開校長張伯苓不同意“出借”(兩年),陳大概也不會在嶺南留下太多回憶。這個“借”就是16年。從1948年8月,1出任嶺南大學校長,到1952夏嶺南大學被撤銷,兩三年時間,嶺南大學從廣東最好的學校(當時廣東只有兩所大學,另壹所是中山大學),成為中國最完善的大學,部分院系(如醫學院)已達到國內壹流或最好水平,擁有壹批國內外知名大學。如果考慮到中國這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政權更叠和動蕩中度過(先是解放戰爭,然後是抗美援朝),那麽嶺南大學的發展就是壹個奇跡。奇跡是怎麽發生的?並不深刻:壹套正確的辦學目標、宗旨和策略,壹批壹流的人才,壹套高效的機制。什麽是大學?陳的觀點是:“大學是求知和研究知識的地方”,而淩大的目標是成為國內壹流的學術型大學。為此,他上任校長第壹次向全校師生布道時,就強調學術研究不搞宗派,“註重自由討論的精神”,倡導尊重個人的思想、信仰、言論和學術自由。在“兼容並蓄,思想自由”(這是蔡元培主政北大時的辦學宗旨)的原則下,陳邀請了壹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專家、教授:歷史學家陳寅恪、數學家蔣力夫、語言學家王力、古文字學家、木材與土壤工程專家陶寶開、測量員、醫學專家、、、陳、、。他們中有的是陳的南開同事(如蔣力夫),有的是他的學生(如端木正),有的是老熟人(如陳寅恪、王力、陶),有的是他在天津時邀請的(如醫學院的壹批專家)。從某種角度來說,陳在南開的14年(包括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為他在淩大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壹切自然都來自於陳的“個人魅力”:不務正業,不做官,與政治保持距離(不加入國民黨)。他本人是壹位對中國和西方都有透徹了解的學者。他在學術研究和辯論中表現出“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他尊重人,寬容大度,待人真誠。有了人,就需要錢,需要有能力的管理團隊。嶺南大學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這些提供了保障。壹手抓人,壹手抓錢,陳再壹次顯示了他的威望和能力。他在東南亞華僑中的人緣,使他能夠籌集到大量的私人捐款(這是嶺南辦學的優勢),學校得以順利渡過財政難關(此時CUHK的老師們正在向* * *抗議拿不到工資);建立了高效的管理團隊(成立了由五位教授組成的決策小組,而不是壹位副校長),使學校高效運轉,而“教授治校”則保證了淩大的學術氛圍和發展。這讓人想起當年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嶺南大學和陳在轉型時代的輝煌,但時代只給了他不到四年的時間。四年,相對於壹所大學的成長,相對於壹個地區的文化生成和積澱,是多麽的短暫!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撤銷,其工程學院並入華南理工大學(現華南理工大學),農學院並入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醫學院並入中山醫學院(現中山醫科大學)。經濟系和法律系被調整出去了。轉校後,中山大學實際上只有文科和理科,還有壹批教授,比如王力,轉到了北大等院校。陳自己成了中山大學的壹名普通教授。陳想在嶺南辦壹所壹流大學的願望最終成為了夢想。後來,陳雖然擔任過中山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校長(不到兩年)、南開大學副校長,但世道變了,當時的大學校長也不再漂亮了。陳和他苦心經營的嶺南大學已經成為歷史。但回望歷史深處,我們仍能聽到遙遠的回聲:嶺南需要壹所或幾所壹流大學,嶺南的落後不在經濟,而在教育,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嶺南可以成為國內壹流的大學。前提條件是:寬松的環境、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和像陳這樣的總統。《人民詞典》中的三母班度父親告誡陳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兩個人特別重要,那就是他的三母和他的父親。據說陳小時候很調皮,經常逃學。他在壹所私立學校學習了壹年多。他看不懂四分之壹的三字經,也不會背。老師對父親說:“妳真笨。用斧頭劈開腦袋往裏面放書也沒用。以後還是跟妳做生意吧。”算命先生還告訴父親,如果兒子能以筆為生,他就不做算命先生了。而這個目不識丁的三娘(陳叔叔的遺孀)讓陳(和他姐姐)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全班第壹名(她小時候在致遠,汪洋),她還力勸陳轉學到縣城上學,避免他驕傲自滿。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為:正面鼓勵(不把陳當“傻孩子”、“壞孩子”)、相互鼓勵(把他和他妹妹分在兩個班,形成競爭)、側面監督(每晚親自去班都)、共同學習(她向他們學習讀書甚至寫信),這是相當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陳的父親是壹個真正的商人。他從學徒做起,生意越做越大,做到了南陽。不過這位父親也是壹個慷慨大方的人,對讀書學習情有獨鐘(這在中國商人中並不少見)。他警告陳“不要想在中國做官”,“不要想回南洋做生意”。與其當校長,不如靠自己的知識當教授。他的兒子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還賣掉了椰子園的股份,供他去法國留學。也許陳父親的這種“文化情結”,和其他父親壹樣,是為了彌補他小時候沒能完成學業的遺憾。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見識超出常人。陳和他的孩子從此與教育結緣,其源頭應追溯到此。整體西化四辯陳有寬容大度謙虛的形象,但骨子裏有壹種“好辯”不屈的精神,掀起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四辯,1933年底,渡江到中山大學(當時在河北)做“中國文化的出路”的演講。兩周後(1934.1.15),這篇講話發表在廣州《民國日報》“現代青年”版上,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大討論。文章第壹句話就是,“中國的問題基本上是整個文化的問題”,“我們應該為中國的未來找到出路”。他把對中國文化的不同意見分為三派:“復古派——主張保存中國固有文化”、“折衷派——主張中西結合的方法”、“西學派——主張全盤接受西方文化”。隨後,反駁批評的文章陸續出現在同壹個版面,其中包括在1934年2月2日就文化運動戰線答陳博士,甚至使用了“毒氣煙霧打機關槍”的詞匯,使這場爭論充滿了火藥味的無知。兩個月,出現了幾十篇關於文化問題的文章,“聯想到65438。廣州這次扮演了爭議發源地的角色,這在近代並不多見,而最激烈的反對聲音也來自廣州,“壹個中國人管理最西化的城市”(陳的原話)。壹年後,王、何炳松、、薩孟武等十人在《文化建設》雜誌上發表的《中國文化建設宣言》(簡稱《十教授宣言》),將這場全國性的大討論推向了高潮。從此,陳就與“全盤西化”這個詞緊密聯系在壹起。他的戰友包括胡適、魯等人。但胡適後來用了壹個更為折中的術語“全面全球化”,而不是“全盤西化”,這遭到了陳的批評,因為在他看來,“全面”和“盡可能”這兩個詞不僅模糊,而且容易被折中派和復古派當作護身符。陳“果斷”的態度和壹貫的觀點顯示了他個性的另壹面:堅持己見,不隨波逐流,不畏權貴。這在解放前是壹個讀書人“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體現,解放後卻成了壹個逃不掉的魔咒,與“洋奴”、“奴役”等詞匯聯系在壹起。鄉村建設論戰緊隨其後,論戰的對象是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陳在《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和《鄉村建設的壹種方式》等文章中,批駁了梁漱溟等人把中國建成以鄉村為主體的高度文明國家的主張,指出“以農立國”在現代世界只能是壹種愚昧和幻想。這可以看作是對他的“全盤西化論”的深化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初關於教育現代化和學術獨立的爭論涉及兩個方面:中國還是教育現代化和大學教育的目的。前者可以看作是陳“全盤西化”理論的壹個方面,即他的教育應該完全現代化,所謂“中國化的教育”很容易成為教育上的復古運動。後者與1932廣州某教育會議提出的建議有關,即“停止開設語法課程或減少數量,同時設立更多的職業學校,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支持者是時任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和時任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陳堅決反對暫停或減少語法科目。他在《現代大學教育方針的探討》(發表於廣州《民國日報》5月26日,1932)壹文中指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求知,為了學習而學習知識”,而“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求應用”,“求知不壹定是為了應用,而是要應用。隨後,爭論擴大到《獨立評論》等全國性報紙。第二次教育論戰的對象是胡適,他在1947《學術獨立十年計劃》中主張“學術獨立”,提出五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十年內由* *指定為壹流大學培養。陳反對* * *吸幹學術獨立,認為“近年有* * *人物鼓吹思想統壹,導致黨教,為何不掛上學術獨立的招牌”,指出華大壹直集中在平、津、滬等地,不合理,指責教育部偏袒其他大學,私立大學未必不如國立大學。”國立大學可以政治化。陳的辯論不是壹場激情之戰、口號之戰,辯論中提出的每壹個觀點都有其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全盤西化論”的背後是陳多年潛心研究的東西方文化體系論,其教育方針和理論的提出是其多年教育實踐的結晶。因此,他的思想,尤其是關於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警醒和指導作用。陳的教育生涯充滿了悖論:他堅持不做官,拒絕加入國民黨,拒絕出任教育局長、駐外大使、教育部副部長等。,但他的壹生是1931年~ 1934和20世紀50年代初(1952-1938)陳不務正業,但為了保證嶺南大學的老師們在物價飛漲的時候能按時發工資,他利用開學初的學費買材料入庫,需要錢的時候再賣掉。這難道不是壹個“商人”的行為嗎?真的可以稱之為“苦心經營”;陳壹生主張“全盤西化”,但卻是壹個地道的中國傳統紳士形象。到了晚年,這個愛國、愛鄉、不愛吃面包黃油的人被貼上了“洋奴”、“西仔”的標簽。這不就是最大的悖論嗎?不變的是壹種對教育的真誠和熱情。“我為教授服務”這句話是壹句美麗的話,因為它不是壹句口號,而是壹貫的行動。據端木正回憶,陳當教務長、校長的時候,從來不去教室聽教授講課,也不去檢查教學。他說每個教授在發聘書的時候就已經相信他的教學水平了,不能等他教了幾年再來考核他。陳說這些話,是因為他心裏有壹個活的檔案。他請來的教授們,每個人的學術經驗和專長,都能被陳談得如數家珍。梁教授在壹直被稱為“瘋子和怪人”。在陳認識之前,陳就很熟悉梁的經歷。上世紀50年代,梁和陳面對面的時候,梁家因為沒有電話,就用陳校長的電話。所以總統親自來充當電話傳呼機,可謂“服務到家”。難怪梁說在只佩服兩個人,壹個是陳寅恪,壹個是陳。(陸)人生經歷1903年9月1出生於廣東海南島文昌縣清瀾港腰島村。他叫許婧,字懷民1907進入壹所私立啟蒙學校1909,隨父赴新加波求學1965438-65438+。文昌縣模範小學就讀1915—1919,赴新加波就讀於穎學校、道南學校、鄭陽學校、華僑中學,1919年底返穗。臨行前,父親叮囑我不要在國內做官,也不要回南陽做生意。1929年,他進入嶺南大學附屬中學的申請被拒。同年考入上海滬江學院生物系1922。兩年後轉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並於7月1925被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授予學士學位。8月,坐船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讀碩士。1926獲得伊利諾伊大學碩士學位,兩年後獲得該校博士學位。我的博士論文是《論現代主權》。那壹年,我回到廣州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29年8月,與廣東中山石齊素芬女士結婚,婚後赴法國留學,先後在柏林大學。在基爾大學學習1931年後,回國在嶺南大學任教1934 11.05年,在廣州《民國日報》發表《中國文化的出路》壹文,在全國引發了激烈的文化大辯論。夏天被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聘為研究教授,次年擔任南開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1936年4月在《獨立評論》發表《鄉村建設運動的未來》,批判梁漱溟等人的“以農立國”思想,引發了壹場鄉村建設運動的爭論。1938年8月,昆明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最年輕的院長。1944年8月應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壹年。在這期間,他遇到了愛因斯坦。在此期間,他回到天津,擔任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教務長兼經濟研究部主任兼院長。1947年9月出版《與胡適之先生談教育》,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陳寅恪、王力、蔣力夫等著名學者、專家應邀來校。嶺南大學解散1952,聘為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教授。1956年被評為壹級教授,任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政協第二屆委員、第壹屆常委,1962廣州暨南大學校長,1967調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文革中被指“通洋”、“間諜”,16年2月因心肌梗塞在南開大學去世。1979年5月南開大學為他平反舉行追悼會,6月廣東省政協為他舉行骨灰安放儀式。2003年,在陳誕辰100周年之際,南開大學和中山大學舉辦了相關紀念活動。截至2011年底,國內外學者對陳人生思想的研究已有大量的論文和著作。以下是近20年出版的傳記和學術專著:1,《現代化與西化: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全盤西化的爭論》(德):Klaus Birk Rheinland筆會1992 2月,我的父親陳(更新版)陳3月出版社12 2007年2月。《東方的覺醒》陳傳漢主編,延邊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4日,南開大學出版社,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主編,65438年6月+2004年10月5日,國家立場與現代追求,趙立斌生平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5月6日,《文化轉型的批判——以陳為個案的歷史解讀》,田桐著,中華書局,2006年6月5438+2006年2月7日 《從西化到全球化——20世紀前50年西化研究》,張世保著,東方出版社,2004年8月,張世保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9日。 陳文化思想研究劉繼林2003年10寫天津人民出版社,陳是壹位學識淵博的優秀教育家,趙2009年65438+2月1寫廣東人民出版社,《陳傳》2010寫廣東人民出版社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