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中的壹些爭執和矛盾,我們用寬容來化解彼此之間的分歧和造成的不愉快,從而減少合作中的阻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壹個寬容的人可以對那些與自己意見、習慣、信仰不同的人表現出友好和接納。寬容最能顯示壹個人的耐心、謙遜、智慧和遠見。通過敞開心扉接受新的想法和信息,妳經常可以豐富妳的知識,改善妳的個性,擁有更多的想象力。如果壹個人只封閉自己,他就無法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不同層次的思想。如果我們反過來願意接受新的思想,對不同的聲音表現出寬容、理解和友好,那麽我們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有壹天,劉邦在洛陽南宮散步的時候,看到離宮不遠的水池邊坐著站著壹群人,都是武將打扮,互相交頭接耳,好像在說著什麽。劉邦非常驚訝,他把張亮叫來問道:“妳知道他們在做什麽嗎?”
張亮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聚眾造反!
劉邦大吃壹驚:“為什麽要造反?”
張亮很平靜:“陛下從壹個布衣布衣的平民做起,與人共天下。現在他封印的只有他的老朋友和他自己的親人,他殺了他這輩子最恨的人。這怎麽能不讓人望而生畏?妳今天封不了,以後必然會被殺。如果妳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妳將遭受損失。妳當然會頭腦發熱,聚眾造反。”
劉邦緊張起來:“怎麽辦?”
張亮想了很久,然後問了壹個問題:“陛下最討厭將軍中的誰?”
劉邦說:“我最恨的就是雍池。當我開始的時候,他平白無故地投降了魏,然後從魏投降了趙,又從趙投降了。當他投票給我時,張耳接受了他。楚國被滅沒多久,我不能平白殺了他。想想真是可恨。”
張亮壹聽,立刻說道,“好!立即封他為候,然後就可以解除當前人心浮動。”
劉邦非常信任張亮。他對的話沒有提出任何懷疑,並立即任命永誌為什邡侯。看到雍池也被封了,沒被封的將軍們都喜出望外:“雍池都能被封了,還能擔心什麽?”
事情果然被張說對了,事情就這麽輕松的解決了。
功德無量是好事。但是,不可能每次都面面俱到。於是,有的人壹直在微笑,有的人心灰意冷,甚至做得不好還會出現壹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來是好事,但是最後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劉邦的立功受獎體現了在戰爭中,地位對功勛的評判起著作用。在發現由此產生的壹些矛盾後,他可以包容,化解矛盾。這種思路既保證了骨幹在自己團隊中的積極性,又保證了團隊的基本穩定。這確實是壹個聰明的舉動。
人與人之間有時會因為某些利益發生沖突。面對矛盾,如果能有更大的包容,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互相關心,久而久之就會逐漸改變對方的態度,緩解矛盾。
要想和別人合作好,壹定不能對合作者苛刻(當然這不是說盲目無原則的遷就合作者),不能吹毛求疵,要多壹些寬容和包容,不要以小惡棄人之美,以小惡忘人之善,讓合作者感受到工作環境的和諧融洽,這樣的合作才能穩固長久。
以下是做事經驗:
(1)掃除報復和嫉妒的念頭;(2)忘記不愉快的過去;(3)以赤誠之心待人;(4)不要情緒化,放松心態;(5)成人之美,有益於他人,有益於大眾。
與人合作的絆腳石——猜疑有句老話:“沒必要害人,也沒必要防人。”以此作為與人合作的準則,雖然有壹點點“負面感覺”,但也沒什麽好批判的。然而,有些人只是過分“強化”了這個原則。和別人合作的時候,處處不信任別人,變得多疑。
猜疑使善良被誤解為惡意,而善良被視為惡意,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有了懷疑,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邏輯判斷和推理,而是憑借壹點點表面現象,進行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歪曲事實,得出壹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定框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壹些不相關的現象當成事實材料,就會導致緊張。
猜疑讓心裏的壹個小疙瘩發展成人際交往中的長期不和。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而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斷送了事業。
範增是項羽的得力謀士。很多時候,劉邦的策略都被他看穿了。要打敗項羽,劉邦的第壹個念頭就是除掉範增。在陳平的幫助下,劉邦導演了壹部雙重間諜片。當楚漢兩軍在滎陽僵持不下的時候,項羽為了打敗劉邦,以和平的名義向漢派遣使者,順便探探漢軍的虛實。當陳平聽說楚國的大使要來時,他進入了自己的內心,並與劉邦壹起設下了壹個陷阱,等待楚國的大使上鉤。
楚使進入滎陽城後,陳平將楚使引進會館,留下他吃午飯。兩個人靜靜地坐了壹會兒,壹群仆人擺好了酒菜。陳平問:“父親範涯(範增)好嗎?有子父的書法嗎?”楚使楞了壹下,突然明白是怎麽回事了。他嚴肅地說:“我是奉楚王之命來求和的,不是我父親派來的。
陳平聽了,假裝很害怕,馬上掩飾說:“妳剛才說的是玩笑話,原來是王祥的特使!”說完,起身出門,離楚正要開飯,卻發現壹群仆人進來了,把案上的菜都擡了出來,又擺上了壹桌。褚見了,忍不住生氣,當即怒不可遏,不辭而別。
壹到楚營,楚使立即去見項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項羽,並特別提醒王祥,範增與漢王有染,要時刻提防。
事實上,陳平的雙重間諜並不聰明。如果妳稍微想壹想,不難發現其中的破綻。只是項羽優柔寡斷,疑神疑鬼,性格剛愎自用,自然不會想到這些。
項羽聽後抱怨道:“我前天聽到了關於他的傳聞。今天看來,這老頭真的和劉邦有染。”當即想派人把範增帶出去,或者四處為範增勸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範增不再信任。
範增壹直對項羽忠心耿耿,對此壹無所知。他壹心要幫助項羽打敗劉邦。他看到項羽為了講和放松了攻城,就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大怒:“妳叫我速速破滎陽。滎陽還沒下來我怕頭就動了!”範增對項羽無緣無故的發怒感到不解,但他知道項羽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聽到壹些流言蜚語,對自己產生了戒心。
範增想起自己對項羽忠心耿耿,壹心助楚滅漢。沒有聽他的建議,反而懷疑自己,很難過。他忍無可忍,對項羽說:“現在天下事已定。希望陛下保重身體。我老了,身體也壯了,希望國王把屍骨給我,葬在故土。”說完,轉身走了出去。項羽沒有阻止他,放了他。
範增傷心地離開了項羽。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到了楚國,決定將來回到劉邦身邊。他又氣又急。很快,他的背上長了壹個嚴重的瘡。因為在路上很難找到壹個好醫生,而且旅途勞累,他老了。沒幾天,他的背疼突然發作,在旅社大出血而死。
與劉邦相比,項羽確實更具有英雄特質。他勇敢善戰,不畏艱難,性格直爽,恩怨分明,關心下屬,講究道義。他有著“拔山勵誌”的美譽,但他身上的這些人格特質,都被他的猜疑抹去了。他沒有劉邦的靈活、冷靜、果斷、博大,也沒有劉邦的才華,就這樣掉進了陳平的陷阱,失去了壹個得力的謀士,失去了這個世界。
項羽遭受猜忌,真的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歷史告訴我們,君臣互疑,天下必亂。所以,賢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當作壹種大惡來相處和回避。
猜疑是因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信任。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猜疑是友誼和友愛的障礙。消除懷疑有三種方法:
(1)排除私心雜念。
(2)查明真相。
(3)經常溝通,增進了解。
猜疑是合作的絆腳石,趕緊把它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