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開福寺簡介
在長沙北部新河與湘江交匯處的鳳嘴,有壹座宏偉非凡的千年古剎,這就是長沙開福寺。
開福寺,三湘名寺。
開福寺是中國重點佛教寺院之壹。它是禪宗林佶派楊琪派的著名寺院。始建於五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馬殷分割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建宮,建回春園為避暑勝地。晚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錫範將春園的壹部分贈給和尚保寧,創辦了開福寺。馬希範繼位後,在附近修建了大量建築,旁邊是魏紫山,北面是碧浪湖,使開福寺成為內外風光16的著名景點。明代學者李勉曾寫過壹首詩《開福寺》,稱贊道:“我愛招景,自然入畫屏。水明如鏡,山綠如螺。抱猴回洞,奔雲鶴歇。從容久坐,花滿閑情。”
盛大的場合
開福寺興盛時,住著壹千多名僧人。宋元明清以後香火不絕,名僧輩出。北宋時,弘昀是壹位佛教和醫學的大師,他被宋太祖召見,並得到壹件紫袍。在宋徽宗,道寧禪師的住持恢復了佛教寺廟。他把臨濟宗楊琪派的禪法傳授給日本的僧人求法。覺新回國後,鄧發學派被日本天皇授予“鄧發元郭明師”的稱號。僧尼很多,所以日本佛教林佶派把開福寺當成“祖廟”,幾乎每年都派人去朝拜。光緒12年,19人,包括著名高僧吉禪、李雲、著名詩人王闿運等,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禪,壹時成為美談。光緒末年,詩人李雲在寺內創辦了湖南和尚師範學校。壹千多年來,開福寺幾經沈浮,多次重修。現存建築主要是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自開福寺於1994年被指定為佛教高僧的禪院後,方丈大規模修建了開福寺,新建了壹座禪院、壹座放生池、壹座清泰橋和壹座鐘鼓樓。修復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佛堂、摩尼殿、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從緬甸請回釋迦牟尼佛玉像(高5米)和阿難葉佳二弟子玉像(高4米)。後來又從臺灣省等地請來了五部大藏經。整個改擴建工程總面積654.38+0.6萬平方米。重建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而且布局合理,典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的壹個窗口。65438+2009年,開福寺承接湖南佛學院教育部。
形式
如今,開福寺占地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4.38+0.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為山門三大殿(三廟、大雄殿、毗盧殿)和兩廂殿。山門為花崗巖牌樓建築,四柱三門三層,高度10米。大門廣場上的柱子繪有浮雕,或人物,或花草樹木,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山門兩側各有壹對石獅子和雕像。進入山門,即放生池,這是原碧浪湖的殘跡,上壹座單拱花崗巖橋,走過石橋,便見壹尊觀音菩薩聖像,壹尊漢白玉,面帶微笑,手持柳網瓶,立於九龍,莊嚴中透著祥和。站在雕像前,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俗世的心也平和寧靜了許多。再往前,開福寺有三個大殿。前殿是彌勒殿,又稱三廟。它有三個房間寬,外檐有方柱,內檐有圓柱,都是花崗巖雕刻而成。該寺供奉西方三聖,但現在沒有了,重塑彌勒佛,韋陀菩薩和四大天王。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悉達多喬達摩,壹個白色大理石,供奉在中心。阿難尊者和葉佳尊者站在兩邊。靠近釋迦牟尼佛的背後,有壹尊千手千眼的金觀音。大殿兩側還有十六尊尊者的黃金雕像。後殿為毗盧殿,內有毗盧佛像。周圍是500尊羅漢像,高約0.4米,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以羅漢數來衡量吉兇,即從任意壹個羅漢開始,按年齡數至最後壹個羅漢,再根據羅漢數畫壹個印來衡量吉兇。不過現在的簽名都修改過了,大部分主要是勸人正直行善。三堂之間有壹個庭院,裏面種著古樹名花,還有幾塊清代的石碑,非常古樸典雅。三大殿的東側是客殿、齋殿、摩尼殿和魏紫殿。魏紫殿上有藏經樓,為唐宋古建築,西側有禪堂、法堂、讀經堂。寺內有許多對聯,大多含有佛教教義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大雄寶殿裏有壹幅很有意味的畫面:翟宇敲下藍湖明月,感受壹下,先感受壹下,再感受壹下,再無其他;清鐘破山腳下峰雲,空空空空,色空,永遠空。對聯中反映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繁榮的
開福寺自建廟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不絕,佛教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方丈能凈大師的主持下,弘揚了佛法,造福了眾生,繁榮了佛法,名聲遠播,吸引了眾多僧人和大德前來參觀,增加了佛教文化交流。日本林佶派的和尚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祠堂。臺灣省著名的慧空大師和唯壹的驅魔人也多次造訪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的大和尚、名僧也來交流佛教文化。65438-0997年,能靜法師應“中韓日佛教基金紐帶”組織邀請,參加在日本舉行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邀請,能靜法師赴包道講學,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邀請,能靜法師參加了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盛輝和尚率領的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韓國。
廬山寺廟簡介
坐落在嶽麓山古木叢中的廬山寺廟,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廟之壹。該寺始建於西晉太師四年(公元268年),原名惠光寺,唐初改名廬山寺。寺左鄰青峰峽,右飲白鶴泉,遠眺河西馮丹,前方長島香柳,背靠豫北風雲,深山密林。被譽為“漢魏第壹景,湖南第壹景”,現為全國重點佛教寺廟。自1700多年前建廟以來,先後6次毀於戰火。1944被日軍摧毀,今天只剩下山門和藏經閣。大殿現已修復,殿內千手觀音莊嚴慈祥。現在寺廟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主要建築組成。大門呈拱形,刻有“古路山寺”字樣,還有藏經閣,又稱觀音閣。亭前有兩棵古羅漢松,植於六朝,又稱六朝松,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廬山寺廟。
歷史的活見證。廬山寺內保存的珍貴文物是廬山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刻於古廬山寺。明代蓋有亭子,清鹹豐年間嵌於嶽麓書院墻中。現保存於湖南大學。紀念碑高2.72米,寬1.33米。這是唐代大書法家李詠寫的。碑文四個大字,即“廬山寺碑”。內容描述了廬山寺從晉初的興衰,到唐開元立碑,寺廟修復的過程和歷代禪師所傳的佛教教義,也描述了嶽麓山的風景。全文65430。李詠(678-747),字太和,揚州江都人。他以工筆、演技和楷書聞名於世,獨樹壹幟。這塊碑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蘇軾、米芾微攻基本法,元代書法家孟玥“壹意寫大字”。明代董其昌稱贊他“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此碑是我國著名的唐碑,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廬山寺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場之壹。自晉代以來,經歷了拜、導、法、摩訶。
像閻娜和智謙這樣的住持有著越來越多的佛教經歷。法大師著有《證據法》,著有《經典之路》。隋煬帝開九年(公元589年),天臺宗創始人智在天臺宗傳教時,宣講了《法華文軒》等著名的天臺宗著作,對三湘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唐代,廬山寺廟如日中天,規模宏大,殿堂雄偉,聲名顯赫。學者們互相競爭去旅行,或寫詩或作文。詩人杜甫吟詠“廟門高,廟腳插赤沙湖”,劉禹錫也驚嘆“高廟遠眺長沙,疑是吞”。唐朝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大書法家李詠題寫《廬山寺碑》以示勝利。因其文章、書法、篆刻俱佳,被譽為天下“三碑”。廬山寺自金代建立以來,經過隋唐的發展和宋元的延續,到明中葉已成為著名的禪宗勝地。為了宣傳廬山寺的成就,萬歷年間,明神宗被賜名為“萬壽寺”。明末,禪寺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但規模比以前小了很多。1944又被日軍破壞,只剩下山門和觀音閣。65438年至0986年在長沙市佛教協會的主持下恢復原貌。目前,廬山寺方丈盛輝大師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2000年,盛輝作為中國宗教領袖七人代表團成員之壹,參加了聯合國千年和平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