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裏空間很大,房子卻很少,中堂更差。然而,對好奇心的管制永遠不會像這個世界所做的那樣...該寺始建於北漢孝和七年皇帝天庭會議……”這段清嘉靖二十壹年(1816)重修振國寺的話,記錄了平遙振國寺修建的罕見,也鐫刻了全國古寺的奇觀。
振國寺有壹座萬佛寺。雖經幾代重修,仍保持五代風格。它是中國現存的三座佛教寺廟五代建築之壹,其中的彩塑是全國各地寺廟、殿堂中唯壹保存下來的五代作品。古老的奇觀,加上寺內原有的11彩塑,使得振國寺早在1988年就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1997年與平遙古城、雙林寺壹起被列為“壹城兩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月24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千年古剎。
“北京”這個名字不是虛的。
從平遙古城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10多公裏,進入平遙縣向元鄉董浩村,再走不到1000米,眼前出現壹片綠蔭。樹蔭下,壹座木牌樓的碑文格外醒目,上面寫著“北京珍寶寺”,這就是振國寺所在的地方。
平遙振國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惠七年(963年),原名“靜城寺”。金天德三年(1151)多次重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更名為振國寺。
位於晉中平原的壹座古寺,為何以寺名命名“都城”?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動蕩時期。當時軍事實力是較量的第壹資本,各國很少重視宗教文化,佛寺到處被毀,積極建設的很少。在這個亂世,五代後期的北漢是個例外。據《新五代史》?據東漢十大世家記載,後漢皇族劉崇原為太原尹,後升為中書令。郭威兵變殺後漢,建立後周,但劉崇不服,以太坊為原都,繼續稱國為“漢”,史稱北漢。劉崇死後,其子劉承俊繼位,改天惠。為了自保,劉承俊壹邊乞求契丹人“稱帝”,壹邊鼓吹佛教,乞求佛祖保佑,並對國內的佛寺進行了大修。
在北漢所建的寺廟中,著名的有平定福克吉、臨縣趙普寺、太原天龍寺和平遙振國寺。振國寺修建之初,秦漢時期屬竟陵城,故命名為精城寺,後改名“振國”。據《山西通誌》明成化十壹年(1475)記載,北漢時期修建的寺廟,壹次又壹次的重修,幾乎都是改頭換面。只有平遙振國寺的萬佛殿還保持著1000多年前的原貌。
振國寺坐北朝南,是壹座有兩個入口的院落,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天王廟、萬佛寺和三佛樓三座主要建築從南到北依次建在中軸線上。天王廟的兩翼配有鐘、鼓樓和腋門。進入庭院,東西走廊包括紀念碑亭,二宅大廳和其他大廳。進了二院的東西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全寺建築44座,彩塑51座,壁畫100多幅,鐵鈴1座,石碑20多座。
“老樹金剛”曾經拯救過寺廟。
在鎮國寺的中山門和庭院前,有十幾棵古樹,其中大部分是槐樹。最老的樹已經有壹千多年了。整座寺廟籠罩在高聳的華蓋中,紅墻綠樹映襯,禪意由此而生。
與現存的大多數寺院不同,振國寺沒有特別的山門。在這裏,天王堂就是山門。振國寺管理處主任梁家華告訴記者,這種兼作山門的寺廟建築是五代的典型特征。
振國寺天王廟為單檐懸山,寬深三室,至今仍保持元代建築風格。殿兩邊各有壹個腋門。西腋門額稱“隱居騎馬”,東腋門額稱“拜空”,均以佛典命名。
按照“晨鐘暮鼓”的佛教文化,天王廟東西各有壹座鐘樓和壹座鼓樓,均為四柱亭閣,五脊六獸,懸掛山頂。但樓上沒有鼓,只有巨大的鑄鐵鐘仍保存完好,掛在東鐘樓上,鐘聲在方圓十多個村莊都能聽到。鐵鐘鑄造於晉代五年(1145),不僅是平遙最古老的,在國內也極為罕見。據村民介紹,在1958那場狂熱的“大煉鋼”運動中,董浩村的人們悉心照料,才讓這座古鐘躲過了砸鐵煉鋼的劫難,保住了這件寶貝。
說到古寺之災,就不得不提天王廟外的四棵高大的古槐樹。四大古樹都有上百年樹齡,體積龐大。至少需要四個人才能相互擁抱,在天王廟前東西方向排成壹列。據民間傳說,這四棵大樹就是振國寺的“四大金剛”,可謂是會護寺的神仙。說起來很神奇,在1994年夏天的壹場雷雨中,壹道閃電擊中了振國寺,但閃電瞬間被其中壹棵槐樹吸走,樹枝折斷,樹皮燒焦,而天王寺和整個振國寺卻毫發無損。次年,觸電槐樹又綠了。
采訪中,梁家華表示,“四大金剛”只是民間認識,但古樹護廟是有科學依據的。國家相關建築專家看過寺廟和寺廟前的大樹,曾指出古人在寺廟前種樹實際上是讓它起到避雷針的作用。
建造壹座美妙的佛殿
穿過國王殿,可以看到振國寺的主殿——萬佛殿。這座寺廟建於達汗天惠七年(963)。這是寺廟建造時的原始建築。距今已有1049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壹。
萬佛殿寬3,深3,壹檐九脊歇山頂。屋檐高5.27米,高2.94米,高3.60米,總高8.86米。門面左右各有兩扇窗戶,壹扇在前,壹扇在後,四周是厚厚的磚墻。人們可以從鳥瞰圖中看到,大廳的形狀接近正方形,屋頂巨大而深遠。但由於屋頂的折疊和上翹的轉角,厚重巨大的屋頂呈現出輕盈活潑的建築藝術形象。
正殿12柱,高3.42米,全部包裹在墻體內,看不到柱基。據振國寺工作人員喬介紹,這座寺廟是古人修建的。為了防止包裹在墻內的柱子因長時間潮汐而腐爛,在外墻的每個柱子底部都開了壹個洞,用於通風防潮。再加上柱頸不在前,柱子都向內,柱上還有鬥拱,使得正殿的屋檐凸出2.94米。
這麽深的飛檐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建築建設的貢獻,所以古廟可以很好的防止雨水侵蝕。記者采訪的那天,恰好平遙剛剛經歷了壹場暴雨,但雨水只打濕了正殿屋檐下三分之壹的臺階,墻壁也沒有濺到。
古代人似乎比今天更全面地考慮了關震國家寺廟周圍的排水設施。暴雨中,現代城市頻繁澇水,但整個振國寺雨後,院內雨水排水異常順暢。
殿頂由梁架木結構支撐,縱橫構件連接牢固,無頂柱,使殿內空間不受柱子影響,極為寬闊。整個大廳,沒有壹顆鋼釘,是壹個鉤狀的鞘,支撐著整個建築。寺廟結構與裝飾並重,用料合理,設計獨特。千年不滅,令人嘆服。
經過65,438+0,000多年的維修,萬佛殿依然保持著晚唐至五代的建築風格,遠遠望去氣勢恢宏。這是壹座罕見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就像這樣,振國寺的古建築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堪稱不朽之作。
稀世珍寶西藏古寺
振國寺的建築很棒,還有很多其他的寶藏。萬佛殿有11彩塑,都是五代的作品,分別是壹個佛,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少年。
主像釋迦牟尼坐在須彌山上,看著自在、善良、順眼,旁邊是葉佳和阿難。傳說葉佳小時候出家為僧,壹生苦幹,所以被刻畫成壹個飽經風霜、吃苦耐勞的老人。阿難看起來正處於生命的黃金時期,穿著僧衣,優雅,聰明和慈善。再往前,四佛是二菩薩,二供養菩薩。諸菩薩為坐像,仕女像,面額齊全,典雅端莊。兩側站立的菩薩隨性自然,體態豐腴,造型手法具有明顯的唐代特征。菩薩面前的兩位天王,手持兵器,身穿鎧甲,眉頭緊鎖,怒目而視,威武英姿,典型的唐代武士。前兩個扶著男孩子,壹個天真善良的農家女形象,壹個在莊嚴地祈禱,壹個在東張西望,動靜相間,造型各異,精神抖擻。
這些雕像雖然被佛教神化了,但都是按照當時的社會等級來創作和布局的。他們的服裝、服飾和表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雕刻家的這種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反映了1000多年前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的形象。這些雕像是我國現存寺廟中唯壹的五代作品,堪稱“稀世珍寶”,在我國雕塑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除了上面提到的彩塑和鐵鐘,壹座上下左右殘缺的振國寺半碑也是極為珍貴。碑高84.5厘米,寬58厘米,厚36厘米,上面有銘文,***19行,476字。從殘碑厚度來看,原碑應該很高,但從碑文內容分析,是墓碑。這塊石碑是嘉慶二十壹年(1816)修繕振國寺時制作碑座的原材料。後來負責該項目的田增義發現殘碑上有好的書法,不忍破壞,就留了下來。光緒十年(1884),當地的昂天更蘭專門寫了《半碑》記錄這個故事,嵌在東北亭的墻上:“不知道是誰寫的半碑。嘉慶年間,寺廟工作完成,立碑時,碑的形象已經形成。余祖增見之,停曰:此碑書法甚好,不可毀。保存它,並認為學習者會復制它。”看碑文就知道,如果不是田曾祺倡導保護,他的家人孫天耕蘭樂會記得,紀念碑早就不復存在了。後人對剩下的476個字進行了字、註、成語等方面的分析。是北漢皇室的墓碑。
康熙的錯別字是“豐”字,是康熙在山西五臺山上留下的。
《避暑山莊》中的“避”字多壹橫,“峰”字少壹橫。這是為什麽呢?如果康熙不會寫“避”字,那就是筆誤。“馮”到底有幾筆,這個從小讀書的皇帝也不確定?不完全是。
說起來,這個詞和壹個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這個歷史事件就是清代三大懸案之壹——順治皇帝出家之謎。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壹個皇帝。他六歲即位,是清朝第壹個小皇帝,但24歲就去世了。宮裏有壹種說法是他死於天花,作坊裏卻有另壹種說法。據說順治為情所困,出家為僧。妳為什麽被困住了?原來,他心愛的妃子董鄂氏病死了,傷心欲絕,失去了壹切希望。最後他甚至放棄江山,遁入空門,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壹的五臺山出家。
就這樣,皇位傳給了當時年僅8歲的葉璇,年號是康熙。葉璇當皇帝時還很年輕,父親的去世成了他最大的憂慮之壹。長大後,葉璇想弄清真相。聽說父親在五臺山出家,借此名拜佛,悄悄打聽父親下落。我去山上靈九峰菩薩廟附近的時候,碰巧遇到壹個很帥的和尚。康熙招呼眾僧,眾僧自稱“八僧”。康熙聽不到父親的下落和去向,很失落。下山後,他反復念叨著“八娃”“八娃”,突然意識到自己看到了父親,那個和尚。
這話怎麽說?“父”字從上到下拆開就是“八”。葉璇迅速帶著隨行人員上山尋找,但“八娃”沒有找到。葉璇後悔自己的粗心大意,覺得父子緣分太薄。碑文時有意省略了“靈峰景區”中“峰”字下的“峰”字,意為“父子不相識,人生遺憾,難以圓滿”。這當然只是傳說,但這個傳說包含了康熙對父親順治深深的思念。現在,遊客可以看到這個神聖的遺跡。這四個字後刻在菩薩廟大門外的牌樓上,是五臺山著名景點之壹。
山西五子片
宋太宗和趙光義奪取晉陽,遭到晉陽人民的強烈抵抗。攻陷晉陽後,他對浴血奮戰的軍民非常憤怒,強迫他們出城,然後放火燒晉陽城,同時用汾水、晉水淹沒晉陽城。趙光義的水與火把矗立在汾河上1500年的晉陽古城夷為廢墟,在唐明鎮的基礎上重建了太原城。趙光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晉陽人民的極大憤慨。盡管如此,趙光義仍想把自己視為不朽的英雄。他寫了壹部《太平興國碑》,模仿李世民的《晉祠銘序》,吹噓自己滅北漢劉繼元、放火燒晉陽、重建太原的“功績”。然而,他從這塊碑上得到的卻是李世民《晉祠碑文》完全不同的結局。人們參觀晉祠,看到太平興國碑,就用石頭、瓦片、磚頭砸,用刀刮。紀念碑上滿是痰和刀痕。久而久之,碑文就被刮掉了,沒有留下字跡。如今,在雲起鐵塔旁的基座上,依然矗立著這塊沒有字跡的石碑,與貞觀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趙光義的“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