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鶴山、三水北部、花都、白雲區、從化、增城、東莞、深圳、香港,是廣府、客家文化交匯的前沿。珠三角光華平原西北邊緣的廣府村落,如花都東北、白雲區東北、從化南等,由於受到客家建築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客家風格的廣府建築特色,不少村落建起了圍墻和高樓。東莞、深港地區的西部廣科鋒形成廣福圍村;在珠三角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壹帶,由於土著民族的鬥爭,特別是受近代華僑移植的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原有的梳形住宅、明式住宅、三室兩廊都改建成了西式的陸式住宅,碉樓等防禦性建築遍布村落四周。華僑村建起了大量具有濃郁西方建築風格的現代瞭望塔,在布局上突破了“梳狀布局”的框框,以防禦功能為主。同樣,新建成的具有西式風格的魯式住宅,也越來越偏離統壹的巷道尺度,或放置在村前、村後,甚至是村邊。雖然仍保持著行列的布局,但始終遠離老房子,形成了獨特的華僑村落景觀。【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部、中南部的地形特征,平原、丘陵、河流分支交錯,使這壹帶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規則的梳狀布局,前有半月形池塘,形成榕樹、池塘、鈸的“梳狀布局”村落景觀;在沙田地區,如鐘山西北、東北及番禺南部,由於開發較晚,河道平直,兩岸多為已登陸的蛋民居住區,形成沙田、何勇、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觀;而在順德、珠江背道兩岸等西部和北部河網密布的地區,規則的梳狀布局變得自由,呈現出榕樹、河流、鈸的典型嶺南水鄉景觀。
本文所指的“嶺南水鄉”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歷史上曾經或存在過的,以連片的桑葚魚塘或果林、花卉商品農業區為開放外部空間,具有濃郁廣府人地域建築風格和嶺南亞熱帶氣候植被自然景觀特征的中國水鄉聚落類型。之所以取名“嶺南”,是方便與“江南水鄉”對稱。2002-2004年,作者以順德杏壇鎮為中心,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壹批嶺南水鄉文化遺跡進行了調查。現以田野調查結果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方式撰寫此文,從地勢平坦、河網交織的自然條件、區域發展與縣級建制、明代以來宗族制度的興盛、宋明以來文化教育的興盛、明清以來商品塘農業的發展等方面,簡要論述珠江三角洲最為重要的方面。
壹、順德嶺南水鄉的景觀特色
古橋是形成水鄉的關鍵元素。順德河網錯綜,自古橋多。據統計,順德現有宋橋4座,橋4座,清橋8座,均為石橋。保存完好的有:杏壇鎮:馮建村的金鰲橋、巨濟橋、明遠橋;古浪村橫跨鰲橋、銀龍橋、棲鳳橋;北水村的李記橋、永安橋;古墳村的愛天橋;上地村的躍龍橋;高贊(東)村文明橋;倫教鎮:北海村紫陽橋;洲威玉波橋;容桂鎮:鄉內羅陽橋;四季村秀橋;陳村鎮:老徐娘泉橋、虹橋;劉樂鎮:福祿村淩雲橋;[2]從歷史上可以看出,現存的古橋大多位於杏壇鎮,順德杏壇鎮成為珠三角保存嶺南水鄉景觀最好的地區。“順德另壹個潛在的區域功能是發展以嶺南特色水鄉景觀為代表的區域休閑旅遊...唐吉的農業景觀和水鄉村落景觀在珠三角發達地區已逐漸消失,但在順德中南部地區仍有這種資源,成為需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景觀資源。”[3]
順德的古村落大多是水鄉,龍江、龍山、容奇、貴州都被現代化的城鎮所取代。陳村,昔日廣東四大名鎮之壹,東漢時成為聚居地,因當地市民陳林被招為建安太尉而得名。鹹豐《順德縣誌》說“漢代獻桂圓荔枝已久,宋代獻異花”[4]。明清陳村設都寧巡檢司,“各種花果流遍天下。”[5]特別是連接珠三角各地的陳村水道穿鎮而過,有力地促進了其發展。明清時期,通過發展河運貿易和商業農業,古鎮造就了壹個廣大的鄉鎮,三市六城。清乾隆十三年(1748)開辟了新的市場,很快發展成為“商人式”的大市。[6]屈大均對其水鄉古鎮的風光情有獨鐘:
“順德有個水鄉叫陳村。周溯四十余裏。水從潮水中湧出並流過。有曲折,沒有到達不了的花園。岸邊有許多水松。大的那個擁抱。樹枝下垂了。綠色的煙霧不時冒出。橋梁長短不壹。處處相連。上船的人會迷路。我以為是。只是花的數量重了。大多數人生活在龍眼種植區。無止境的...陳村水弱而有力,故“以其為高頭鬥酒,每年可賣萬壇,其他村亦來取水,以船還之..." [7]
1.順應水勢的聚落布局
順德嶺南水鄉的河流是聚落群的自然邊界,聚落壹般以河流劃分為不同的板塊,多為簡單的“d”或“⊥”(或“y”,如順德古浪村)形狀,也有復雜的團、網、井形狀(如順德馮建村)。也有依山而建,河流環繞的街道呈放射狀分布。
順德水鄉的姓氏和房屋之間隔著壹條河,每個群體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神(也叫“社區”)。例如,順德馮建村有16個社區(現稱“街道”):劍龍、村根、潭頭、明園、後街、高社、麥社、吳橋、家後、高祥、職介、吳彼、Xi安。【8】順德嶺南水鄉,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社神和碼頭,區分非常嚴格。每個房子、族群、家庭和個人使用不同的橋墩。
清代“每個鄉都有社壇,為村民修建祭祀百姓的場所。”氏族是自組織的,或者說是壹個村莊。它的砌磚石只能數幾尺,供奉壹塊石頭,只在早晚虔誠。也有人靠樹為壇。”[9]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鄉村建設沒有統壹的規劃,但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建設過程中,同村的巷弄布局與“土地”、“社公”等神保持著非常嚴格的關系,居民是鐘芳,同時又是獻身於某個“社公”的“社公”。這些鄉村建築受同壹種文化的規範,因此它們具有相對統壹的文化景觀。這種依附既使社區生活有序,又有利於社區的融合,與當時珠三角的經濟環境要求高度契合。[10] [11]向上,民居、祠堂等地方建築面向河流,建築形成的車道與河流垂直,直接面向小橋墩。(如杏壇鎮龍潭村西華街)
筆者認為,這些水鄉的聚落群,很可能是在“社公”等神靈文化的規範下,在其發展初期形成的,以單姓為主的宗族群落,呈現出與北江三角洲平原下遊聚落群落同構的“梳狀結構”的規則布局[12],在珠三角中部河網最密集的順德等地的河流沿線廣泛分布(如杏壇青田村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布局)。後來隨著人口倍增和定居擴張,相鄰的小村莊逐漸連成壹片,姓氏關系日益密切。漸漸地,除了最初的社工,也可能出現了地理神,比如劉芷微研究的珠三角名鎮沙灣“北帝祭祀制度”的形成過程,很可能就是沙灣的姓氏村落整合成統壹共同體的過程...事實上,何姓在大多數年份都控制著北帝。[13]當順德壹些後來形成的大型水鄉的姓氏(如楓尖、沙角等。)先定居下來,他們壹般居住在各自獨立的社區,而人口繁衍、聚落擴張、地域神靈崇拜、河網密布、水運線路發達、區域市場形成等條件的出現,可能就是這些居住在各自獨立社區的姓氏的融合。
2.古樸典雅,通透厚重的鄉土建築。
語氣:
與江南水鄉的“白墻素瓦”不同,順德嶺南水鄉的廣府鄉土建築,顏色比較灰、比較渾,是“青墻黛瓦、白地”。建築通常是灰色花崗巖街,灰色花崗巖石腳凳,灰藍色磚墻(早期也有很多牡蠣殼墻和混凝土),灰色瓦屋頂側重於屋頂、屋檐、墻壁和橫梁等關鍵部位。屋檐和屋頂的交界處,常施黑邊,塗上白草,輪廓醒目。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豐富了立面變化,表現出建築造型的節奏感和節奏感。黑白腳相當搶眼清新,可以減少熱輻射和眩光。
建模:
順德嶺南水鄉的建築(民居、祠堂)以豐火山墻造型獨特為特色,即耳朵像炒鍋,稱為“炒鍋耳屋”。在明朝,重耳的造型被解釋為象征明朝官帽的雙耳造型,並規定只有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的人才有資格建造這樣的房子。清代中後期,隨著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宗族的普及,馮火山墻的樣式被民間廣泛采用,並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成為嶺南水鄉建築中常見的山墻造型。
雍二山墻邊的裝飾往往是水草草龍的圖案,底色為黑色,俗稱“掃煙畫草尾”,這與嶺南水網縱橫、濱水的生活環境有關。山墻上的草尾有漂亮的裝飾線條。在黑色的映襯下,白草尾生機勃勃,是廣府民間傳統民居山墻上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鐘屋又叫“敖宇屋”。也就是說,大屋主脊頂部喜歡在中間玩珍珠,兩端相對的裝飾魚是珠三角盆地常用的脊飾。相傳章魚是西江流域各民族的壹種親水圖騰,後又轉化為龍母信仰和龍圖騰崇拜。據說章魚很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喜歡吞火吞雨。耳朵的山墻和魚的脊梁也可以看作是壹種親水建築。傳統建築的屋頂裝飾有夔文,俗稱“博古”,據說是從商周時期的龍紋抽象變化而來。這也是五行中南方還是水的建築語匯,被賦予了深遠的文化淵源。[14]
此外,龍船嶺、習俗彩畫、陶塑、灰雕、祠堂周圍的磚雕和木雕、祠堂頭上精美的磚雕、房梁上鬥拱的木雕等意象,都隱含著吉祥、長壽、繁榮等農村樸素的情感主題。
住宅:
順德嶺南水鄉聚落的貧困家庭,多住直屋,即單間茅屋;大多數中小家庭住在子明的房子和三兩個走廊裏。子明的房子是壹個雙開的房間,主要房間是壹個大廳,第二個房間是壹個房間。堂前有天井,屋後有廚房,獨門獨院,適合人口不多的小康世界;大中戶型的基本格局主要是“三室兩廊”。所謂三間房,就是壹個三間房的房子,掛在山頂,開間有廳,兩邊有臥室。房子前面的天井,兩邊有兩條走廊。天井被壹堵墻圍著。整個房子的平面是壹個正長方形。兩條走廊中,右邊的走廊通向街道,壹般是門房;左邊的門廊主要用作廚房。壹般民居的門采用腳門、梃門、木門,俗稱“三件頭”。“三頭”門既保持了客廳的私密性,又有利於通風。既能觀察門外,又有很好的防禦功能,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嶺南建築寫實通透的形象範例。有的在三間房後建了壹個神龕,樓上大廳壹側有壹個神龕,用於擺放祖宗牌位。這種住宅模式是包括順德在內的珠三角農村最常見、最典型的標準住宅【15】。順德的水鄉以河為界,仍以三廊為基本單元,並平行擴展為多入口、多路的大院落。以三室兩廊為基本格式,可以有很多增刪。
祠堂:
包括順德水鄉在內的珠三角農村祠堂大多建於明朝中葉以後,選址往往講究風水,因此往往面向壹個由風水決定的特殊角度,而不是正南。總的來說,它的布局很像,方底,負陰陽,背山背水,符合風水觀念中房屋、村鎮選址的基本原則和格局。祠堂前是小廣場,人們可以在這裏聚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另壹方面,開闊的平地也襯托出祠堂的雄偉氣勢。
祠堂的入口是玄關式的布局,大門兩側往往裝飾著住友書桌。過去,每當有節日,音樂家就在這裏演奏。進大門後是增強私密性的紗門,又稱“中門”或“擋中門”形成廳堂,是傳統廣府宗祠常見的布局形式和設計手法;大廳後面是天井。天井地面標高略低,壹般鋪花崗巖條,有排水明溝。天井左右兩側有側室或檐廊,四面坡屋頂形成“四水合壹”之勢。天井後面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即金鐘廳,通常稱為“XXX廳”,有三個開間。這是整個祠堂最大的單體建築,滿足了人們聚集討論的功能,明室設置屏風,遮擋討論到三晉祠堂的視線。進入中國後有壹個狹窄的後院,是比較簡陋的後座。明室供奉歷代長房祖先,兩側是沛縣、沛鄉祠堂,供奉為家族爭得姓氏的祖先和為祠堂修建、修繕作出貢獻的祖先。其他小祠堂、書房(所謂“私伴”)則采用廣府民居傳統的對門式作為入口造型。壹般平面是三開間,開間有門,兩邊是磚,沒有柱子。結構簡單,虛實對比強烈。[16]
整體來看,包括順德水鄉在內的珠三角農村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對外封閉,對內開放,采用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包容了珠三角自明代以來所倡導的倫理禮制秩序,結合天井組織院落和建築,起伏有序,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
寺廟:
順德水鄉的寺廟壹般采用馬鞍型火山墻,位於寺廟兩側,墻壁呈階梯狀逐漸升高。在山墻的邊界上通常會使用黑色的邊框,並繪制白色的細線來襯托輪廓。
由於廣府人地處珠三角水網地帶,廣府村民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因此當地聚落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節日也處處體現著“水”文化的存在。順德水鄉普遍供奉水神廟,如洪聖廟、龍牧廟、天後宮、北帝廟等:
“彜族人祈禱最多,如果每個鄉都有廟,那就是該鄉的主廟。鐘毅最繁華的城鎮是西山的關帝廟、官方城隍廟和西林陳村的蔻馳廟。龍潭的龍母廟特別有靈性,鄉親們祭拜祈禱者,燃燒如雲。”[17]
節日方面,最突出的是龍母生日和端午節。這是水鄉在聚落中的地理環境和村民在習俗中的信仰的直接反映。
炮塔:
廣東新語《高樓》壹文說:
“在廣州各大縣城,很多高樓都建在他們的村子裏。.....該建築的地基由實心石頭制成,高度為78英尺,墻壁由磚或牡蠣殼制成,高度為56英尺。建築或單體或綜合體,綜合體前後層相連,雨水從開井註入,故稱後層。覆蓋著鐵、鋼、銅,隱隱約約。建築分三層,每次重新打開三四個小窗,上面就是戰棚,武器都堆積在上面,以為是防禦敵人的工具。”[18]
以上大概是屈大均對明末清初珠三角社會動蕩導致的鄉村聚落高樓林立的描述。到清末民初,順德乃至廣東社會再次動蕩,盜匪問題嚴重。順德水鄉為了保護環境,保護人民,往往在出入口處修建高大的城樓,成為不同於江南水鄉的又壹獨特景觀:
“村裏多建高樓住,有錢人就造高樓或者在水中央做。許多建築是著名的城鎮。向遠處望去,木棉榕樹之間,煙浪聳立,大小方方正正,壹個個相似,像山壹樣,全是高樓。建築的地基是實心的石頭,底座有壹尺、七尺、八尺;墻是用磚或牡蠣殼砌成的,有五六英尺高。建築或單體或綜合體,綜合體前後層相連,雨水從開著的井裏註入。它被稱為“蕙子大廈”,覆蓋著鐵網和銅搪瓷,隱約伸向天空。建築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重量都是三四小。上面是戰棚,上面堆積著武器和炮石,被認為是對付敵人的武器。寇趕到時,壹個鄉鎮的女子也以同樣的速度爬上了樓,男子從樓下掙紮,卻無法取勝。寇用巨大的木架猛砸大樓,或用響矛猛砸,或用煙火焚燒。樓裏的人無法自給自足,掙紮著從窗口掉下來,為的是延緩自己的猝死,太可怕了。建築雖然壯觀,但也是賊招,在這個鄉鎮也沒辦法……”[20]
根據筆者2003-2004年的調查,順德杏壇鎮的龍潭、青田、光輝、上地等水鄉城鎮,大部分至今仍保存或存在這類建築。
3.寬敞和迂回的河流景觀與綠樹。
護岸、碼頭和石板路
嶺南水鄉的河流多曲折。流經村莊的河流兩岸用花崗巖和紅砂巖砌成,每隔壹段距離設置小橋墩。有的是河水下落時的臺階,有的是河岸兩側突出來的,或者是壹側敞開的石階。壹般對面的巷子方便村民上下船洗衣服,繞著珠三角古村落的內河碼頭流。區別很嚴格。每個家庭和家庭使用不同的橋墩,和壹些橋墩。每天都有人在這些碼頭燒香拜祭,逢年過節香火更足[21];縱橫交錯的珠江三角洲流淌的河流,是村民與外界聯系的主要渠道。與河流平行的是花崗巖鋪成的石板,有的在壹邊,有的在兩邊。石板與河道之間,壹般種植石榴、水杉、香蕉等樹種,形成寬敞蔥郁的水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