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埃絲特
也許時代是壹個輪回。十年前,社交媒體上流行十二星座,十年後,十六MBTI頻繁出現在人際圈。
當互聯網腳下的人們拿起手機,打開社交軟件,隨便壹刷,突然發現滿屏的“四個字母”組合成了壹種新的加密趨勢:為什麽這個朋友的社交資料上說他是“INTP”?為什麽我看不懂那個朋友發的“ENFP”模因;INFJ人到底是什麽?是壹種新型的漢語縮略語網絡流行語嗎?為什麽網友留言“ESTP的人來找我玩”;豆瓣團隊甚至有MBTI鄙視鏈!
如今,MBTI這個曾經只流行於00後亞文化和小圈子的舶來品,正在成為繼生肖、星座之後的又壹個社會代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它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可以讓我毫不誇張地得出結論,今年有壹半的meme是由相信mbti的人貢獻的。
MBTI(Myers-BriggsType Indicator),又稱十六種人格測驗,是以榮格劃分的八種類型為基礎,擴展形成外向/內向、感性/理性、現實/直覺和判斷/知覺四個維度,最後總結為16人格特質。
MBTI在最近的社交媒體中似乎很時髦,但它實際上早在15甚至更久以前就被引入中國。妳還記得很久以前妳在小學、初中或高中參加的職業人格測試嗎?這就是MBTI,最初發明它是為了關註未來的職業規劃,看看自己適合什麽職業。就像“emo”這個詞在微博語境中變質了壹樣,原本復古的MBTI進入了中國年輕人的社交圈,也掀起了“科學神棍”般的回歸。社會語境中的MBTI不再是普通的人格測試,而是成為了掛在壹個人額頭上的“標簽”。大家以“標簽”稱兄道弟,MBTI也成了網上的流量密碼。
當MBTI剛剛火起來的時候,我也熱情地參與其中。幾頁問卷問題做完後,結果是INFJ,壹個有長輩氣息的倡導者。再畫下來分析INFJ:
“世界上最罕見的個性”
-我還是壹級保護廢物嗎?
“寧靜而神秘,鼓舞人心而不知疲倦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我同意,現實很骨感,但還是要做白日夢!
“我在乎別人的感受,也希望別人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
-這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美美享受了壹頁贊,我就把測試鏈接廣為傳播,看看我的親戚朋友都是些什麽特別的人。朋友a測試:巧了,我也是INFJ,不愧是我們;朋友b考:妳也是INFJ人,都是INFJ人;朋友c終於發現不壹樣了,而且只有壹個字母不壹樣,INFP,欣喜萬分的回復:太好了,我們很像,不愧是INF人!而我默默的說:怎麽回事?世界稀有物種呢?為什麽我身邊都是INFJ人!
歸根結底,MBTI的火是性格測試和社交風格的“回歸”。第壹,是滿足自我解構的需要。畢竟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是人之常情;第二,為了滿足群體歸屬感的需要,有時可以作為壹種社交手段。不然大家都在討論自己是誰,問妳聽不懂的時候,還得忍住壹句“呃,我沒事”。MBTI比十二星座更高級的地方在於,它的理解門檻低,尺度的問題現在壓縮再壓縮,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比星座更復雜,看起來更科學,更真實。披著科學的高端外衣,理解門檻低,性格測試自然比過時的占星技巧強。就連顧艾玲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是INTJ!
但是MBTI真的可信嗎?不管可信不可信,畢竟通過了信度檢驗,就是信度和效度都挺壹般的,效度根據論文的水平來說不錯,就壹點點。但本質上,MBTI主要用於職業規劃,利用MBTI來找樂子,娛樂生活。當然是歡迎的,生活需要甜壹點。但是,沒有必要把MBTI作為人際交往的標準,作為人際關系鄙視鏈的參照元素,甚至作為認知自我或他人的固化標簽。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冒犯,也是偷懶的借口。人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是壹個奇妙的、逐漸深化的過程。壹個人的自我和人格不僅僅集中在簡單的四個字母上,而是體現在他說的每壹句話,做的每壹件事,做的每壹個決定上。
活著就是壹個反復質疑自己的過程。MBTI或許能指出妳的性格特點,給妳的職業規劃壹些參考,但不是交際的門檻,更不是妳的枷鎖。就像遊戲的每壹個結局都取決於妳的選擇,妳如何生活,妳想遇見誰,妳想愛誰,妳想想念誰,都不會因為MBTI,而取決於妳的選擇。
“INFJ不適合工作?”
拜托,誰天生就願意幹活?
“我怎麽能這麽容易就走進死胡同,INFJ?我討厭INFJ。”
——大家都容易卡在中間。數學題我想不出來,但我也鉆。我問的話,不鉆不行。
“INFJ和INFP會相處得很累嗎?”
-妳厭倦了和誰相處?和他們相處了才知道。首先,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妳不是簡單的四個字母。
沒有誰比誰高貴,只有多樣性和對多樣性的包容。如果妳身邊有壹個非常熱衷於MBTI的朋友,把MBTI作為評判標準,把測試結果作為人生指標,請妳大方、自信、坦誠地告訴他:謝謝妳,我不需要MBTI,我對自己古怪的性格和惡劣的行為負全責。
-結束-
■圖片|來自互聯網
獨立思考的人會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