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人生邊緣,讀完錢鐘書(1)寫的文章,總給人壹種幽默風趣的感覺,但也充滿了哲理。
先說這個標題。乍壹看,好像真的很混亂。這個標題是什麽意思?再看看錢鐘書先生寫的序言。“如果人生是壹本大書,那麽下面的隨筆只能寫在人生的邊緣。這本書真大!壹時半會兒完成不容易,甚至邊上還有很多空白。”然後,恍然大悟。是啊,人生這本大書我們能讀多少?在旁邊寫點什麽就好了。
我們學生是沒有資格在生命的邊緣做註解的——至少我現在還沒有資格,所以只能在錢鐘書先生的名著《寫在生命的邊緣》中選這麽壹小段,在論述的邊緣寫壹小段,叫做《論幸福》,也算是“在書邊上潦草幾個字”。
畢竟作為壹個孩子,我從來不覺得人生太長或太短。所以,按照錢鐘書先生的觀點,我目前經歷的人生,既不是特別幸福,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庸。
然而,平凡的生活可以是事實,但永遠不能成為觀點。而平淡的生活其實是不幸福的,因為平淡的生活是“無聊的”、“漫長的”、“痛苦的”然而,“生活雖不幸福,但仍可樂觀”卻是千真萬確的,盡管錢鐘書先生的壹系列論述都證明了生活不可能永遠幸福,甚至說“永遠幸福”是“不僅渺茫得無法實現,而且荒謬得無法成立”。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都屬於物質範疇,意識是物質的動態反應。當然,不同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物質世界是不壹樣的,所以有的人對生活是樂觀的,有的人是悲觀的,我們要樂觀的對待生活。
錢鐘書先生把人生不如意,要樂觀看待人生的矛盾稱為“這是人生人生觀的笑話”。我還沒有那麽高的覺悟去理解這句話,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這是辯證統壹的。既然人生註定不快樂,為什麽不在苦中作樂呢?至少精神上的快樂可以抵消壹些物質上的痛苦,何況“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這樣,我們至少會感受到什麽是幸福。
人生的痛苦正是因為漫長,但也正是因為漫長,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幸福,去感受幸福——即使幸福轉瞬即逝,矛盾的兩面也是辯證統壹的。如果妳過著樂觀的生活,人會變得心胸寬廣,壹切都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地看世界,本來就痛苦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冗長,所有惡心的事情都會被無限放大。
所以,雖然人生註定不快樂,但我們依然可以樂觀的生活。
寫《生活的邊緣》花了很長時間,讀了江洋先生的代表作《行走在生活的邊緣——自問自答》,感觸良多。這本書是楊老師96歲時寫的,可見她有多勤奮。這本書雖然不算太厚,只有四萬多字,但卻凝聚了壹代文人在暮年對真理、生死、命運、人生價值的追問與思考。
眾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者錢鐘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和作家。前幾年,楊先生的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為讀者所熟知。去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行走在生活的邊緣》,立刻在讀者中引起了壹股閱讀旋風。我想談談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方面。
很多年前,錢鐘書先生寫了《寫在人生邊緣》,這是壹部經典。若幹年後,楊先生寫了《走在人生的邊緣》,也是壹本有思想、有可讀性的書。這兩本書和《雙子星座》壹樣,在中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錢鐘書和江洋在職業追求和興趣愛好上有共同之處,可謂誌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婚到晚年生活,經歷了那麽多風風雨雨,很不容易。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沒有什麽高人壹等的架勢,也從另壹個側面說明了楊先生晚年孜孜不倦。在這本書中,註釋占據了全書將近壹半的篇幅,這在當代書籍中並不多見。壹般書籍(古籍除外)的註釋都是書的附屬部分,這本書的每壹個註釋都是塵封的往事,是主體生命思維的生動例證。每個筆記可以是壹篇單獨的文章。比如:阿菊的煩惱,老父親與舅舅的戀情等。,本身就可以當做好散文來讀。
壹般來說,睿智的老人都喜歡深入思考鬼神、人性、靈魂、命運、文明,楊先生也不例外。楊先生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在書的序言中,楊先生壹開始就指著“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往前走就是“走了”、“走了”、“走了”、“走了”。中外例子都是用這些詞來軟化冷門的、必然的“死”字。在90多歲時,楊燦先生自由地面對未來不可避免的“死亡”,這是壹種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由於我們社會的意識形態已經被唯物主義統壹了,所以關於鬼神的討論就很少了。用科學方法分析和研究我們的問題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思維方式。人到了壹定年紀,不去想這些問題似乎是不可能的,何況是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鬼問題》壹文中談到“唯心主義”和迷信不能劃等號。例如,人們談論信仰。信仰是壹個抽象的概念。人們能看到嗎?毫無疑問,信仰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我們還是需要信仰,沒有信仰我們就活不下去。還有,我們常說自然有規律,壹代又壹代的科學家發現了很多規律。但是後來證明有些法律是錯誤的,必須推翻。這樣,法律可能不全面,可以破,可以補。在文章中,楊先生還回憶起小時候見過算命先生。她已經走在人生的邊緣。70多年前,算命先生精確測算了家裏發生的事情,她至今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麽現代科學道理,就是能根據易經和易經推算出命運的起伏。這是為什麽呢?直到現在她還是想不出這個問題。
在書中,楊老師談到了“修身之道”。壹個人的身體需要鍛煉,品德需要修養。她說:人體是肉做的,不能打,不能燒。但是人的精神良知越來越強。孔子強調修身,也指明了修身之道。精神良心鍛煉身體,要有合適的方法。如果身體需要的“飲食男女”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死亡;強烈的感情不要發泄,人會發瘋的。當精神良知控制自己時,它是寬容的,允許身心和諧。酌情約束自己。所謂“和而不同”,就是用禮儀和音樂來調節、約束和引導。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如果妳想成為壹個紳士,妳必須脾氣好,有很強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性就無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行走在生命的邊緣》集中反映了江洋先生晚年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書中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無法回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不是我壹兩天就能看完的。以後會經常看,不斷尋找生活的秘密。
寫在生命的邊緣:《生命的邊緣》第七部是書評。評論的書籍涵蓋心理學、哲學、中國文學、傳記、遊記、散文、詩歌、考證乃至辭書,可見錢鐘書興趣廣泛,學識深厚。來自西文的單詞會列在括號裏,方便理解,也能看出作者極其健談。信息是如此豐富的文采,幾乎就像讀散文。說到散文,其實有壹篇書評寫在《生活的邊緣》。
如果妳想寫這本書的書評,或許可以引用原書評裏的話,“這本書裏的名言層出不窮”“不夠朋友”震撼了無數讀者的心,和作者的心壹起顫抖跳躍!”然後引用《日落頌》,全文結束。
這是什麽?第壹,如果妳真的仔細看過錢的書評,那麽妳會忍不住去比較書評,最終妳的興趣索然無味。然後妳把東西移到右上角,用手指觸摸未知的X。其次,這本書不僅雜,而且風格各異。寫在生活的邊緣充滿了幽默和思考,而後面卻越來越嚴肅(雖然作者忍不住插了幾句俏皮話)。如果壹篇文章是從前後兩部分畫出來的,估計沒人會認為是同壹個人寫的。第三,文章極具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寫在人生邊緣》雖然看起來不斷掉書,笑點不斷,但內容卻很深刻。最有代表性也是最簡單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讀伊索寓言。這裏有壹段話:“老婆婆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婆養了壹只母雞,每天下壹個蛋。老婆婆嘴饞,指望她壹天餵她兩倍的雞蛋。從那以後,雞變得越來越胖,所以它們不再下蛋了——所以它們不再貪婪了。伊索錯了!他應該說大胖子比較傾向於關註自己的眼睛。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狐貍看到了葡萄藤上成熟的葡萄,用盡全力,卻吃不到嘴裏,只好放下葡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可能還是酸的,不要吃了!”甚至吃完了還會說:“這葡萄真酸。”如果他是壹只不滿足的狐貍,他對自己說,因為現實“不夠理想”。如果他是壹只很滿足的狐貍,他對別人說了這句話,因為抱怨會妨礙別人分享到甜蜜。
驢和狼的故事:驢看見狼,就假裝自己的腿受傷了,對狼說:“它腳上有刺,請拔掉,這樣妳吃我的時候舌頭就不會被刺傷了。”狼信以為真,專心找刺,被驢踢了壹腳,落荒而逃,於是嘆了壹口氣說:“上帝派我來做壹個死了的屠夫,何必做壹個治病的醫生!”“這當然是荒謬的。他沒有意識到醫生也是壹種屠夫。”
幾篇散文幽默首當其沖,然後諷刺大軍接踵而至。如果妳想培養自己的吐槽技巧,可以每天看這本書,晚上看,節食看,上廁所看。如果妳這麽努力練習,妳會有所成就的。
必須註意的是,在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壹定要改掉閱讀理解的壞習慣,不要試圖找什麽中心思想,太幽默了。這樣,讀這本書會讓妳感到舒服,神清氣爽。
至此,我只能停筆,寫這麽多了。我只能對《寫在生命的邊緣》做個小小的評論。再寫下去恐怕不倫不類,也很難解釋。這不是我懶,而是“這本書真大!”壹會兒讀完不容易,甚至寫邊還有很多空白。"
錢鐘書先生有壹本書叫《寫在人生邊緣》。今天突然翻了壹下。看完之後,標題打動了我。我自己也站在了人生的邊緣。我說:心裏的陰霾不解除,我就永遠無法承認,無法解脫。這只是給自己壹點自信,忘記過去,劃掉過去,但歲月在妳腦海裏的烙印永遠無法抹去。不僅妳忘不了,妳身邊的人也會幫妳保存這段記憶。時間是無情的,會讓妳犯錯誤,也會幫妳記住這個錯誤,所以我要像錢老師寫的那樣,把自己關在窗戶裏。
“又是春天了,窗戶可以常開。春天從窗戶進來,人在屋裏坐不住了,就從門出去。可是屋外的春天好便宜啊!到處都是陽光,沒有房間裏的黑暗那麽明亮;到處都是陽光下的慵懶風,沒有攪動沈悶的房間那麽活潑。就連鳥語都顯得瑣碎單薄,需要室內的寂靜來襯托。所以我們理解,春天要在窗口看,就像用畫框畫畫壹樣。”我在逃避春天的到來,確切地說,我害怕春天的到來。我寧願心平氣和地坐在窗後靜靜思考,也不願參與世界的復雜而忽略時間。變化帶來的喜與悲,而不是想要更多的奢華,享受我喜歡的和喜歡的。可能別人覺得不可思議。也許我就是這樣,站在窗前,仿佛。。站在人生的邊緣。“如果窗外的聲音太吵,就關上窗戶,讓靈魂自由探索,安靜冥想。”
看錢,看厚薄,男人的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太低,女人的忠誠是因為太被誘惑。
總有壹天,我會被妳遺忘,因為我不再英勇;總有壹天,我會明白愛的真諦,因為那時我不再有揮霍的資本;總有壹天,妳會為我哭泣,因為我給妳帶來了快樂,可是太短暫了…太短暫了…好痛…生活真的很有趣,因為生活總是讓他陪我玩!
寫在人生邊緣,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分析的壹本書第五篇《人為什麽活著》,滲透了很多人生哲理。事實上,後來我才意識到,也許這本書應該被命名為“人們應該如何生活”。
人為什麽活著?妳應該怎樣生活?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換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不能準確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壹個原來的觀點又得到了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努力工作,樂觀善良地過好生活。
首先,要勤奮。根據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勞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食物和避免饑餓,也是為了鍛煉人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努力,就能培養出完美的心靈,使人更加完美。
我同意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認為努力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上的回報,但也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獲。雖然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抱怨、擔憂、沮喪,但當事情結束後,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也許這其實是壹個培養我們心智的過程。正因為有很多這樣的投訴和困擾,我們才有。
當然,在努力的過程中,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善待他人。稻盛和夫告訴了我們壹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盡量不要太主觀,要用別人的心去看情況。
以我們的工作為例。總有人抱怨廣告占了太多版面。我們也聽到人們說誰踩了誰的線,誰沒有在截止日期時拿出稿件,或者誰只是把自己的稿件放在頭條位置而不管稿件信息...我們幾乎天天見面,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我們能在摩擦發生之前,試著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壹些摩擦和糾紛或許就可以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壹個人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會對壹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樂觀地看待壹切,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們獲得了經驗和持續的樂觀,所以我們感激並樂於理解這場考驗。換句話說,生氣是沒有用的,何必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所以,還不如壹笑了之。
或許,我們可以借鑒作者避免麻煩的方法:
1,如果妳有時間煩惱,妳會比別人更努力;
2、繼續謙虛,永不驕傲;
3、每天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不代表每天煩惱;
4.帶著滿足和感激生活;
5.用利他主義生活。
讓我們互相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