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西平鎮的歷史沿革

西平鎮的歷史沿革

西平鎮古稱觀音寺,盤龍寺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因寺內觀音而得名。康熙十年(1672),興昌為興日鄉駐地。民國25年(1936),建第四區。1950新中國成立後,仍為該區駐地。1956更名為西平區。西平鎮政府轄10個村,2個居委會。即轄連萌村、黎明村、柑子園村、踏水橋村、金星村、古方溝村、核桃溝村、西江村、霍利村、上河村、東街居委會壹、二,是西平區唯壹的鎮。從1992開始,所轄的林局在1992之前是建林鄉,原名建林郵政,位於三臺到西平的路線上,在縣城以西24公裏處。清朝至民國初年為金康鄉駐地,1935年設立為建林驛站,1940年改為建林鄉。

鎮上85%以上的人口是清初“湖廣填川”時從福建、廣東、湖廣、江西等省遷入的移民、客家人及其後裔。全鎮4.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萬多人。有新的和舊的城市。老城區的格局和縣城差不多。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原糧臺與城墻相連,廣場有七個城門,都與田間方向不壹致。朱軍辦事處紅亮村的佛寺、古宅、石板街、四大會館、吳氏宗祠、陳萬喜故居,展示了西平人過去的創造與輝煌。在新城區,新建中小學、自來水廠、商業建築、郵電大樓、老年活動中心、醫院、休閑村等。是今天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象征。4000個個體商戶,1300個工貿企業,正在為西平增添新的血液。新舊城市的交融和諧,居住條件的改善,品質的提升,是新時期西平人創造的又壹成就。2010 65438+10月19,西平古鎮在由四川省文化廳、省旅遊局、省建設廳聯合主辦,省著名古鎮文化旅遊發展促進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文化旅遊節”中被評為“四川最美古鎮”。西平古鎮整體格局如同人體。據文史專家介紹,我國古鎮布局有“仿生學”原理,但像西平鎮這樣模仿人體的並不多見。民間流傳著壹句美麗的話,西平古鎮的布局猶如“美人曬羞”,體現了“大地為母”的原始崇拜。

明末清初,由於軍事災害、自然災害、瘟疫等原因,四川人口銳減。“千裏良田,無人耕種。”西平壹帶,和四川壹樣,“虎豹整天爭鹿”,百裏難見壹行人。場面很慘。直到順治末年,移民才遷入。康熙元年(1662),壹個村民在這個鎮政府建了壹座盤龍廟。後來由於人口劇增,開江繁榮起來。因生產生活需要,始建於康熙十年(1762),因寺內觀音為興日鄉駐地而得名。這就是觀音場的由來。據記載,當時興昌有五百戶,主要是福建、廣東、湖廣(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四區,三臺縣國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成立後,仍為地區部駐地。1956更名為西平。由於城市建築布局與三臺銅川老城區相似,城墻號稱“繞城三裏,穿城三裏”,是三臺老城區面積的三分之壹,長期以來也是縣城的政治經濟區中心,因此有“小三臺”的美譽。西平興昌占地約1平方公裏後“十字”形老街逐漸擴大。嘉慶五年(1800)建墻後,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城。古城內的古民居、石板街、官農寺、粵閩、湖廣(湘鄂情)、江西會館、吳佳廟等文物古跡是其亮點。西平的城墻不像其他地方的城墻,是由原糧臺構成的。清嘉慶五年(1800),當地清政府官兵,為鎮壓冉文綽等安百裏派農民起義,指定在觀音場修建倉庫,將三臺、中江兩縣的糧草存放於此。暴亂之後,村民們把看守糧倉的糧臺聯系起來,築起了城墻。因此,西平城墻有兩個不同的特點:壹是四通門(除南門外)都附有小門,用於汽車進入,小門用於行人。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的原因。二、四門方向與實際方向相差90度,朝北的北門有意稱為東門;朝南的南門叫西門等。這是為了迷惑“土匪”,求得和平,是故意叫錯的。今天的小東門,又名環碧門,清嘉慶八年重修,嘉慶九年(1804)修繕。老城內的觀音寺念佛樓、城墻、城門樓窟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宗祠是川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宗祠,也是四川唯壹的吳氏客家。位於川北銅川府(今三臺西平鎮)觀音場大東門外的開江上。它建於清朝乾隆初年。祠堂的主人吳公秋君是清康熙五十六年以湖廣填四川的吳的祖先,來此辦事。吳氏宗祠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築。它由大雄寶殿、吳聲殿、觀音殿、左右側殿、中殿、內天井和門廳組成。祠堂隸屬於18個保護完好的客家祠堂分支。是西平客家人吳氏舉家祭祖的地方。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吳客家祠堂於2003年9月6日15成功接待了“四川移民與客家文化研討會”的所有專家學者,成為全省第壹家客家的盛會。2006年6月5日至10月5日,第21屆世界客家聯誼會在臺灣省臺北市舉行。世界客家協會會長、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先生親自為三臺縣西平吳氏客家宗祠題詞“吳氏宗祠”。

祠堂誕生於舊宗法社會,是孝文化的載體,是孝向父母的延伸。壹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壹個好公民,壹個好工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需要建立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祠堂是傳承傳統美德的壹種形式。

在三臺召開的“移民與客家文化研討會”的幫助下,吳氏家族成員進行了系統的改造。修復了那對祖牌和牌匾。昔日,吳氏宗祠為西平吳家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貢獻。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取其精華、用其宏觀的基礎上,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以德助學的作用。吳氏宗祠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西平會館,為西平移民和客家人而建。其建設規模、規模、結構、風格與本省移民數量、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相稱,成正比。

老城區內,廣東、福建、湖廣(湖南、湖北)、江西四館多建於清代。如廣東會館劇場中央橫梁上有“建於道光七年(1827)”等字樣。據老人傳說,最大的大殿是湖廣殿,雄偉壯麗,還有鐘樓和鼓樓。其次是福建館,現有廂房、雙向牌匾、香案等文物。紀念碑有壹萬個,就是說建的時候有壹萬個人捐了。廣東館保存最好,有寺廟、劇院、門面等。現在有很多茶園和喝茶的人。江西館只有門樓,湖廣館只有遺跡。

會所集懷舊、社交、信仰、娛樂於壹體。在西平移民安居樂業、重建家園的歷史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西平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必須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富民強鎮的第壹要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勇於創新,團結奮鬥。打造珠江源頭無公害蔬菜品牌,二三產業發展速度、比例、範圍、方式、規模不限,完善體制,優化產業,放開經營,搞活布局,大膽思考,放開發展,放開市場,放開政策,使非公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西平鎮黨委、政府招商引資,抓項目,多層次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切實做到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安商富商。他們先後在農業、工業、生態建設、綠色資源、特色資源開發、基礎設施、房地產、旅遊等方面引進了珠江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了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年產值超過10萬元。

城郊經濟基本形成,西平鎮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農村社會總產值256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85元;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財政總收入2000萬元。西平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讓別人富起來,自己謀發展”的理念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理念,倡導“壹農養壹口,壹商養十口,壹企養百口”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努力營造市場環境, 加快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熱忱歡迎有識之士來西平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大計。

被稱為“小三站”的西平鎮,屬於建設部、省級重點鎮、省級衛生鎮、市級文明衛生鎮。面積77.31平方公裏,轄4個辦事處、6個居委會、36個村、313個村(居)組,總人口54710人,耕地面積47520畝。西平鎮竹編產業初具規模,農產品十分豐富。未來五年,西平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大力實施“533”工程和“五億工業工程”,力爭到2007年底,實現工業總產值4.5億元,農業總產值654.38+3億元,財政收入783萬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重點開發建設吳家祠、西平中學、楊家灣地區和盤龍公園,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鞏固省級衛生集鎮成果,積極爭創省級文明集鎮。

完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人士來鎮建房、經商辦企業,把西平建成西路中心集鎮,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企業改革,扶持壹批骨幹企業上規模、提質增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完成縣政府下達的“13151”特色項目,吸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專業協會3個,特色村10個,特色合作社50個,專業戶100個。大力發展家禽養殖、竹編和勞務輸出。西平中學:四川省三臺縣西平中學坐落在西平場鎮南端美麗的開江河畔。由於歷史原因,原本是壹所帶帽子的農村高中。直到2004年6月5438+2月,經省教育廳批準,成為完全中學。綿陽教育工作會議上多次提到西平中學。西平中學在綿陽高三工作表彰會上連年獲獎。西平中學被創建為“四川校風示範校”、“四川省合格高中”、“綿陽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實現了三年三個臺階的歷史跨越。

西平初級中學、明德小學等教育資源豐富,滋養著西平這片土地上的幼苗,也像春風壹樣把西平的孩子帶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春風融雨添景加美,春花秋果結碩果,壹路傲然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