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誰知道魯迅自題肖像和自嘲的中心?

誰知道魯迅自題肖像和自嘲的中心?

試析魯迅的自題畫像

靈臺無計逃神箭,風雨如家黑;

我給韓星發消息,我要用我的血推薦軒轅。

這首詩寫於1903。這首詩是魯迅寫給徐守尚的。徐守尚留戀地說:“1903年他23歲,他在東京給了我壹張題名的畫像。”

Ggv 10沒有逃過神箭的打算。靈臺,也叫伏苓,指的是心臟。《莊子·庚桑初》:“不可留於靈臺。”郭襄註:“靈臺人有心。”魯迅在幾年後的《摩羅詩論》中寫道,有壹句“無限熱,洶湧入我臺”;文章也多次提到靈屋。神之箭,羅馬神話中的愛情之箭。徐守尚在《魯迅舊體詩後記》中說:“第壹句神之箭,借用羅馬神話中愛神的故事,即外國典故。”在羅馬神話中,有壹個長著翅膀的男孩,就是丘比特。與此同時,他的箭射中了壹名男性無名氏的心臟,男女都會結合。但是他的箭法有點亂,有時候雙方不合適,所以他也射,讓人即使不合適也能愛上。魯迅在五四時期寫過壹首白話詩《愛神》,詩中寫道“愛神”射出壹箭後被箭射中胸部,問他:“我該愛誰?”他回答:“如果妳愛壹個人,妳會拼命地愛他;不愛任何人,可以為自己而死。”也就是說,他頗有點“為射箭而射箭”的意思,他並不在乎自己隨便射的男女是否合適。這有點像中國神話裏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們提起他,與其說是在愛情幸福的時刻,不如說往往是在婚姻不滿的時刻,也就是在愛情無奈的情況下。魯迅寫《愛神》是為了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性。這首詩的第壹句“靈臺無計可逃神之箭”不正是被箭射中胸膛的意思嗎?1903年夏天,魯迅回國過暑假,母親讓他答應早在南京讀書時就提過的與朱家建的婚事。魯迅不願違背他年輕寡居、生活艱難的母親的意願,無奈之下同意了。估計是魯迅休假回日本後,母親辦理了訂婚手續。在封建社會,訂婚幾乎和結婚壹樣重要,事情壹旦定下來就無法改變。所以1903的暑假是魯迅婚姻不幸的關鍵時刻,1906只是為了“結婚”。魯迅對這段婚姻很不滿意,於是有了“靈臺無計可逃神箭”的詩句。

風雨如磐石,故鄉壹片黑暗。故鄉是指故國和故鄉。黑暗,黑暗。祖國和家鄉在暴風雨的黑暗中。在自然環境中,風雨交加,漆黑壹片,人們有時用“風雨交加”來形容。盤,壹塊扁平的石頭,是壹種風雨逼人的沈重壓力。魯迅在6月1910,65438+2月21給徐守尚寫信,說:“我的家鄉在下雨下雪,近期也漸漸暖和起來,但風雨如磐石,我死也不願意。”這壹自然場景在詩歌中壹直被用作隱喻,並與政治壓制和壓迫聯系在壹起。比如唐末關修的《俠客行》中有壹句詩“黃昏風雨黑如巖”;阿清詩人龔自珍在《哭在洞庭朱莉亞》中寫道:“黑雲雁背似落石”。在魯迅1908寫的《論破邪之聲》中,也有“烏雲如磐石”之類的文字來形容當時統治的黑暗和壓迫。這個“風暴”當然指的是政治風暴。侵略者的掠奪和腐朽的封建統治使人民承受著沈重的壓力,使祖國陷入黑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此的深切感受。黑暗統治意味著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導致人民的貧窮、落後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的表現之壹,也是籠罩在人們生活上的壹層陰影。

給韓星發消息。在漫長的黑夜裏,天上的冷星是唯壹的閃光器,給了追求光明的人希望。“寄語冷星”大概就是詩人在這首詩裏的意思。《楚辭九辯》:“願寄語夫為流星,羌突難;卒蓋此雲,天昏地暗,沙漠茫茫。”王逸《楚辭》認為“流星”之句,意為“忠賢德”,認為“流星”意為“君”。王夫之《楚辭釋》認為“流星”指“小人”;“它的背信棄義壹閃而過”,卻“像流星壹樣炫耀”。魯迅在這首詩中的“冷星”,既不是“君”,也不是“小人”。他只是采用了九個論點的語法。那麽,魯迅詩中的“冷星”是誰?我以為是指人民,人民。“我不重視”,出《離騷》四個字:“我不重視於的感受,卻信任它,生氣。”王逸認為:“泉,香草,比喻君也”,朱也認為:“這也是對君的壹種寓意”,但在楚辭中,泉並不只是用來指君,在《離騷》中,有這樣壹句話:“變無香,變有毛。”蘭花、枳、全、回都是草藥,只是有些不香,有些是惡草。毛,惡草。這意味著壹些道德高尚的大臣變壞了。可見,《楚辭》中“權”既可以用來指君主,也可以用來指大臣。在魯迅的這首詩裏,“權”指的是人民和人民。“漢興”和“權”都是指公民和人民。“我很擔心”的寓意是,我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而人民還沒有覺醒,他們無法理解我的希望。有研究者說:魯迅此處以“全”指其母,而不講究“全”,只好寄語天上寒星。我覺得這個說法和我的理解沒有太大矛盾。母親無法理解魯迅對婚姻自由和自主的渴望,因為她也是落後、愚昧、未覺醒的壹員。沒有必要反對和分離母親和人民。

“同胞未醒”也是當時許多革命者的共同認識和焦慮。鄒容在《革命軍》中大聲疾呼:“革命首先要去奴隸制的根源?”秋瑾在《致徐小樹的絕望之言》中念念不忘的是:“傷害同胞的醉夢猶在隱隱,誰為祖國的陳箓悲哀?”魯迅的思想也是如此。

我決心把我的壹生獻給我的祖國。這是這首詩的結論。這成了詩人的誓言。這壹誓言與當時的革命思潮密切相關。

在上海和中國東南各省,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中,1903是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壹年。湖北、湖南的革命家,經過1903的日益壯大的革命運動,在長沙成立了革命組織。浙江和蘇南的革命派,在不斷的革命鬥爭中,於1903在上海成立了軍國民教育會。在此基礎上,1904成立了革命組織光復會。其他省份也成立了小型革命團體。這些革命組織的目的幾乎是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清朝的統治,民主革命和國民革命結合在壹起。“振興漢民族,驅逐滿清韃靼人”成為許多革命家的口號。漢族的祖先是黃帝,也就是軒轅,所以黃帝和軒轅也成了大贊的對象。這壹時期還出版了宣傳革命的報紙和書籍。比如鄒容的《革命軍》,1903年5月出版,開篇就寫道:“革命有多磅礴?帝哉,革命也?”而革命就是:“掃除幾千年來的各種專制政權,去除幾千年來的各種奴性,消滅500萬長著奇毛異角的滿族物種,洗刷260年殘暴殘暴的奇恥大辱,還中國大陸壹片凈土?”革命的主體是“吾皇漢民族”和“軒轅子孫”。光復會成員吳越因炸清大臣而死時,秋瑾寫下《吊死吳烈士》詩說:“妳若配得上軒轅孫?”秋瑾在《包道歌》中也寫道:“憶我先祖軒轅之名,緣起以昆侖為基,黃河長江開,大刀定中原。”當時革命派還出版了《黃帝之魂》小冊子,章太炎也提出廢除清帝年,改為黃帝年(以黃帝生辰年為元年)。在當時革命者的詩詞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歌頌黃帝軒轅氏,反對滿清統治的例子。

當時的革命組織,無論是華興社還是光復社,都以他們的革命方式主張暗殺和暴動。這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初級階段的不成熟。蔡元培出生於書香門第。他是清朝的秀才,名翰林,可以說是秀才。但作為光復會的領袖,他也主張:“革命只有兩條路:壹條是暴動,壹條是暗殺。”光復會聯系大陸社團進行暴動和暗殺。於是,在光復會中,就有了吳越的炸彈爆炸,安慶的暗殺,徐錫麟的暗殺,紹興起義秋瑾的流血事件。為革命獻身,是當時革命者普遍的思想準備。

我以血薦軒轅?這的確是壹份革命者的誓詞,帶有明顯的光復會色彩。它閃耀著當時走在時代前沿的思想之光,同時也和其他壹切事物壹樣,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有人可能會說:按照妳的解讀,全詩有四句,第二、三、四句是祖國、人民、獻身革命的話題,而第壹句是從個人婚姻開始的。就全詩而言,這和諧嗎?我覺得很協調。婚姻是個人的大事,第二首和第三首詩正好說出了婚姻不幸的社會原因:黑暗的統治和人們的無知。從個人經歷來說,感覺黑暗的統治要被推翻了,人民要覺悟了,所以才信誓旦旦的做了壹首詩。許多革命者在生活中遭受了不幸,這鼓勵他們加入革命。魯迅還告訴徐守尚等人:婚姻是不幸的,但有母親的陪伴,她可以毫無阻礙地參加革命活動。

徐守尚是這首詩的第壹個接受者。他對這首詩的理解壹直為註釋者所重視。在他寫於1936年2月的《鄉愁》中,他說:“第壹句說留學異國深受刺激,第二句說遙望故國朝不保夕,第三句說同胞未醒,倍感孤獨,最後直接表白懷抱,這是壹生修行的座右銘。”1944《舊體魯迅詩後記》中,徐守尚說:“神箭第壹句,借用羅馬神話中愛神的故事,即異域典故。第壹部分講的是在異國求學的深深刺激,遙望故國的感覺,同胞醉生夢死的感覺。最後壹句是直接表達他們的臂膀,這是他們壹生修行的誓言。”從徐守尚的這兩段話來看,他對第壹句的理解比較模糊。留學的刺激是什麽?第壹句“神之箭”與“借用羅馬神話中愛神的故事”和“留學的刺激深度”有什麽關系?他甚至沒有說出來。我對自己題目上的畫像的解讀,與徐守尚對第壹句的理解並不矛盾,但對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的理解基本壹致。

自嘲

妳想送什麽華蓋?2.妳不敢翻身,已經遇見。

壹頂破帽子遮住了繁華都市的臉,船在漏水。

低頭壹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在小樓裏成統壹⑤,不分冬夏春秋⑤。

註意事項:

(1)《魯迅日記》1932 10六月12:“午後有壹條幅為柳亞子書,雲曰:‘華蓋何求?".達夫賞飯,閑人抽油,偷半副對聯,總請吃飯。”10月5日,郁達夫在聚豐園設宴款待弟弟余華,並邀請魯迅陪同。閑人,(三閑集序)說:“我將編《中國小說史略》時搜集的材料印成《老故事筆記》,以保存青年人審查的權力,程則以無產階級的名義指閑人。而‘閑暇’至於三……”,於是我把散文集命名為《三閑集》,自稱“閑人”。油畫是我卑微的名字,是打油詩。偷半聯有三種方法:壹是郭沫若同誌認為借用錢驥的“吃飽飯的甘牛”不是半聯而是半句,見註4。第二,借用南社詩人萬瑤少年(錫鉤)的詩“壹頂舊帽遮壹座鬧市。”三、熊榮同誌提供魯迅那天去赴宴,郁達夫開玩笑說:“這幾天辛苦了吧?”魯迅用他前壹天想到的壹副“橫眉”對聯回答了他。達夫開玩笑說:“看來妳的‘蓋華雲’還是韓輸了?”魯迅說:“好吧,跟妳說這個,我又得了半副對聯,還能編壹首小詩。”所謂偷半聯,指的是第壹句(《偷半聯的另壹種解釋》,人民日報1962 2月22日)。按,說是借半句而不是半聯;二、這首詩在《南社詩集》中找不到;三種說法比較壹致。日記所載詩詞中,“破”即“舊”,“漏”即“破”。後來魯迅在日本賽亞裙為永成寫扇子時,也對這首詩中的“權”作了“看”。

2蓋華:魯迅《蓋華集銘》:“我這輩子沒學過算命,但聽老人家說,人有時要交‘蓋華運’。.....這種運氣對和尚來說是好運氣:頂端有華蓋,自然是成佛造祖的標誌。但是俗人不行。雨棚在地板上,會被蓋住,所以我們要打壹個釘子。”蓋華把雲氣像花壹樣覆蓋在頭上。《古今筆記》:“蓋華,黃帝所為;戰蚩尤於涿鹿之田,常有五色雲,金枝玉葉,止於帝,有花之象,故亦為華蓋。”這是指黃帝仿雲仿氣做的車罩。

(3)遺漏的句子:伍茲·冰之;"如果妳在壹艘漏水的船上."在《晉書·畢卓傳》中,畢卓說:“如果妳喝了幾百只船,...妳將在壹艘漂浮的船上度過妳的壹生。”

④牛:郭沫若同誌在《牛的質變》中提到,洪《北江詩話》卷壹引用的名篇作帖:“酒滿則化蝶,飯飽則化。”指出“但這個典故,壹旦到了魯迅手裏,就完全變了質。”在這裏,真的是頹廢又神奇。”(《人民日報》1962 65438+10月16)《左傳·哀六年》:“包子說,‘妳忘了妳是甘牛,斷了牙嗎?’“齊景公愛他的孩子,假裝成壹頭牛,嘴裏叼著繩子,讓孩子們騎。這孩子摔倒了,拔掉了他的牙。

⑤統壹:就是說我躲在小樓裏,有壹個統壹的世界。

別管冬夏春秋:就是不管外面的氣候怎麽變。魯迅經常被壓迫在白色恐怖下,所以被比喻為和中國交朋友。

比喻成“我不敢翻,已經遇到了。”為了躲避反動派的追擊和迫害,他們在穿過鬧市時用破帽子蒙住了臉。就這樣,情況還是很危險的,就像壹艘漏水的船載著酒在水流中漂浮,壹不小心就會沈沒。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中,魯迅采取了堅定不妥協的戰鬥態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說:“魯迅先生的兩句詩,‘冷眼看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這裏的“千誡”指的是敵人,我們絕不會向任何惡毒的敵人屈服。這裏的‘聽話的兒子’,就是無產階級和群眾。壹切* * *黨員,壹切革命家,壹切革命文藝工作者,都要以魯迅為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主席高度評價了這種精神。被反動派迫害,魯迅經常是躲起來的,所以“躲在小樓裏”是現實的,但又不局限於現實主義。當時,反動派在東北失去了大片土地。1932壹二·八事變期間,國民政府避敵。

揚言遷都洛陽,直到65438年6月+今年2月才遷回南京。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沒有搬回來,就諷刺它只知道躲避,不管祖國有多瀕危。

在這首詩裏,“捶眉”成了壹句名言,“捶眉”和“低頭”形象地描述了革命軍人對待敵人和人民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這兩句話不僅意味深長,而且生動形象。郭沫若同誌在《魯迅詩集序》中稱贊這幅對聯:“雖只有十四個字,卻以愛恨分明地規定了對方的生死大權;展現團結奮鬥的精神。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指”的由來出自漢代王家川:“有句諺語說,‘千指無病而死’。”“這裏的‘千人’,也就是‘千人’,指的是群眾。但魯迅在1931年2月4日的《致李》中說:“好在今天無事可做,可以放飛思緒。然而,三次投訴後,這位賢惠的母親起了疑心。正如成千上萬的人所指出的,他們無病而死。生在今生,不知道以後會聽到什麽。”魯迅在這裏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個“死刑犯”不是指群眾,而是指敵人,是指各種敵人。這和無題《壹枝清摘香菱》裏的“小艾米”是壹樣的。”小愛彌”是指大量的敵人,和“千誡”是壹樣的。因此,冷對“壹千根手指”的批判,並不是冷對群眾指責的唯壹手指,而是冷對許多敵人的指導。毛主席說的“這裏壹千個手指就是敵人”,是非常正確的。

對於自嘲的解讀還是有壹些分歧的,可以討論。

《自嘲》題目解讀:壹是說:“至於魯迅寫的‘自嘲’二字,只是壹種音樂而已。其實魯迅先生不需要自嘲。”既然沒必要自嘲,又何必“自嘲”呢?說屈比是否意味著沒有“自嘲”?這個問題還不清楚。二是說:“這首詩叫自嘲,其實是對敵人的嘲諷。”那是嘲諷敵人,不是自嘲。如果真的不自嘲,那又何必寫“自嘲”呢?第三,“自嘲就是自嘲。魯迅自嘲是為了什麽?嘲笑自己的經歷,嘲笑自己的處境,也就是嘲笑敵人的種種迫害。”“是自嘲,每首詩的對象永遠是自己。”嘲笑自己就是嘲笑敵人?每壹首詩都是對自己的嘲諷。「冷眼看千指」也是對自己的嘲諷嗎?

那如何解釋「自嘲」?“自嘲”這個話題是有由來的。《文選》中有壹種理論,包括東方朔的《難答客》、楊雄的《皆潮》和班固的《答客戲》。這三個話題都有段子和戲份,第壹個就是傑超。這三篇都是在解釋嘉賓的調侃,不是“自嘲”,而是與“自嘲”不同。但在《韓棟·方碩傳》中說:“因難設客,我以職自慰。”是東方朔假設客人在嘲諷自己,不是客人在嘲諷自己,而是他在嘲諷自己,然後他自己來回答。楊雄的《解超》,班固的《答客戲》,韓愈的《壹解學問》,都是如此。都是假設壹個人會嘲諷自己,其實是在嘲諷自己,然後自己回答自己。因此,東方朔等三篇文章在《文選》中被稱為“假設”,說明自嘲的客人是作者假設的,即作者自嘲。這種文章分兩部分,壹部分是嘲諷自己,壹部分是回答。其實是自嘲和自圓其說,只是形式上是客串嘲諷和自圓其說。

魯迅的“自嘲”是從這類“自嘲”文章的壹個變化,去掉了形式上的自我解釋,就叫“自嘲”。其實過去的“自嘲”是分兩部分的,魯迅的“自嘲”也是分兩部分的。以前都是假設嘉賓問自己問題來嘲諷自己,魯迅的《自嘲》也是問問題來嘲諷自己的,比如“妳想從華蓋上得到什麽”,其實就是壹個疑問句。妳還想從樹冠上得到什麽?以前關於“給人開玩笑”的文章,都是各有各的說法,如東方朔的“唇爛齒落”,楊雄的“官運興亡”,班固的“身體平衡”,韓愈的“杜絕過去,容易咎由自取”,“爭死無用”。魯迅也有過類似的“自嘲”,比如“相見不敢翻”,類似於害怕與“平衡門”相遇,“怨天尤人”;寫自己的描述和寫自己的“爛嘴唇掉牙齒”“笨手笨腳的牙齒”是壹樣的。這是自嘲的部分。

過去“解潮”的部分往往占據自己的位置,如東方朔所說的“與謀劃,忠於子”,楊雄所說的“今日子以梟笑鳳凰”,班固所說的“和諧墻”和“日久天長”。魯迅也作過嘲諷,那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其深刻意義毛主席已經闡述過了,自然遠遠超出了前人。所以《自嘲》中有自嘲的部分,不像上面引用的解釋,認為“自嘲”是壹種曲調,是“對敵人的嘲諷”。說自己運氣好不敢翻身用破帽子遮住臉怎麽可能是“曲球”?怎麽會是對敵人的嘲諷呢?中國封面的交付不就是中國封面的交付嗎?說自己運氣好怎麽能嘲諷敵人呢?“自嘲”有自我解釋的部分,並不是每句話都是自嘲。

當然,魯迅的“自嘲”和前人的“笑”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前人自嘲,魯迅只稱之為“自嘲”,這是不同的命題。前輩們用客人的調侃來表達自己的委屈,用自我解釋來占據自己的身份,主要是自嘲,不敢為自己的委屈去觸碰封建統治者,美化封建統治者。魯迅的《自嘲》是壹首革命詩,敢於直刺國民黨反動派,表現了他對敵人的蔑視和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那麽用之前的“笑歸笑”來比較有什麽意義呢?這恰恰說明了魯迅創作的發展,就像魯迅的《我失戀了》有繼承和發展壹樣。指出這壹點,有利於我們理解“自嘲”這個話題,使之更符合詩歌的實際。

其次是對最後壹副對聯“躲在小樓裏成統壹整體,兼顧冬夏春秋”的解釋。壹個說“最後兩句是諷刺那些只顧自己安逸不問政治的人。”二是諷刺1932年壹二八事變時國民黨反動派遷都洛陽,直到5438+02年6月才遷回南京,作者寫下這首詩。《躲在小樓裏》再次表達了魯迅的“戰壕裏戰鬥”的思想。‘小樓’是碉堡的設防,是前線的戰壕。躲在小樓裏,借機攻擊,是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第四,說‘要統壹’就是要自己統壹,與蔣家王朝針鋒相對。‘小樓’雖小,但作為對敵鬥爭的前哨,是聯系著整個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

我們再來看看前人寫的《笑哈哈》,後面部分說了些什麽。東方朔說“不需要的時候,妳沒有徒弟,妳卻壹個人生活”;楊雄說的是“孤獨寂寞,捍衛道德的房子”;班固曰:“慎思所欲,守天命。”。都是滿足於孤獨和自制力,而不是諷刺別人。說冷嘲熱諷但不問政治的人不合適。應該諷刺的主要是敵人,但對不問政治的人是教育問題,不是諷刺。魯迅的《躲在小樓裏》安於寂寞,但形式上有相似之處。當然,兩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後者是打。

如何對抗「躲在小樓裏」?是以小樓為戰壕的戰壕戰嗎?我們只知道敵人進城進行巷戰時,躲在小樓裏,在小樓的掩護下攻擊敵人。魯迅反對文化“圍剿”。他怎麽能把這座小樓當成戰壕呢?反對文化“圍剿”,必須把報刊作為打擊敵人的戰鬥陣地。如果離開了報刊的戰鬥陣地,即使躲在小樓裏也要如何打擊敵人?魯迅的塹壕戰,就是在他寫戰記的時候用各種假名迷惑敵人,在他寫戰記的時候用各種巧妙的藝術手法蒙蔽敵人的眼睛,從而掩護自己,打擊敵人,而不是“躲在小樓裏”自救,打擊敵人。第三,恐怕不太現實。第四種理論認為“躲在小樓裏”就是堅守陣地,“統壹”是和無產階級的整個革命鬥爭聯系在壹起的。但原句說“躲在小樓裏”變成了統壹,就是躲在小樓裏變成了統壹,並不是以小樓為基礎再和革命根據地聯系起來變成了統壹。正因為躲在小樓裏成了統壹的國家,才對應了“關心冬夏春秋”。不管外部政治氣候如何,都要關心!也就是不管意義。如果這個小建築和整個無產階級革命鬥爭聯系在壹起,我們就必須密切註意外部的政治氣候。怎麽能忽視呢?所以四大理論不禁問得太多。

那麽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在反動派的迫害下,魯迅經常在逃亡,於是躲在小樓裏成了我統壹的國家,不管他外面的政治氣候有什麽變化。這是“自嘲”,但不僅限於自嘲,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只知道回避,不管祖國多麽瀕危的諷刺。這兩句話既是“自嘲”,也是“自嘲”對敵人的猛烈攻擊,可見“自嘲”是壹場革命戰役。這兩句話和“冷眼相視”的對聯做了很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