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憑借《神奇的鄉土中國》獲得2012“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胸臀》、《酒國》、《生死疲勞》、《蛙》等。
莫言獲獎的消息在中國乃至世界引起了強烈的沖擊波。他的作品很多,但直到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才廣為人知。
除了作家和作品,莫言作品的譯者也備受世人矚目。葛浩文、陳安娜等普通讀者不熟悉的譯者名字浮出水面。無論是作家還是普通讀者都對他們贊不絕口,他們也是弘揚中國文化和中國作家的功臣。
擴展數據:
莫言的藝術特色
莫言在學習西方現代主義的同時,很快意識到自己要像福克納、馬爾克斯等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壹樣逃離“灼熱的高爐”,而逃離的結果是回到自己的文學故鄉“高密東北鄉”。他試圖學習齊魯文化、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封神演義》和元雜劇。
從民間故事、民間藝術(包括高密度拋灰年畫、高密度泥塑、高密度剪紙、強茂等)等傳統民間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尤其是《聊齋誌異》,對莫言影響很大,他曾評價《聊齋誌異》是壹部化腐朽為神奇的書。
2012莫言在瑞典發表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他說:“200多年前,我的家鄉有壹位偉大的講故事的人——蒲松齡,我們村裏很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後人。”《生死疲勞》是最能體現《聊齋誌異》對莫言影響的小說。
莫言從各種偏向於鬼神演義的民間藝術、傳說、古代文學文本中獲得靈感,如《封神演義》中的塗和《聊齋誌異》中的在家鄉東夷的大量文物中出現,也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得新鮮的滋養。
他在部分或局部模擬歷史和現實的同時,給自己的創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進而在心理上和邏輯上實現了高度真實性和高超藝術創造力的近乎完美的結合。
於是,文學在繼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等現代主義大師的基礎上,紮根於本土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土地上,實現了從“現代主義中國化”到“現代主義中國化”的飛躍。
百度百科-莫言